《练诞节》的由来

练诞节农历十月廿三日——练姓诞生记

练姓是我国人口的姓氏之一。分布在全国各地及海外,近千个聚居地,人口约29万,在中华姓氏人口排名第251位。唐太宗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十月戊午日(农历十月廿三日)在临渝关的汉武台刻石记功会上,以“精练军戎”赐东何姓练,封岐山侯。从公元645年农历十月廿三日起,华夏大地、中华历史上便有了练姓,练氏一脉相传至今,已经1370年。据练氏宗亲会消息定每年农历十月廿三日为公祭练何将军日,此日可简称为“练诞节”。练诞节农历十月廿三日——练姓诞生记


练姓始祖练何。练何,字子俊,原姓东,是伏羲后裔。粤稽洪荒甫辟,生民浑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兴帝,号伏羲,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风氏。民之有姓,实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尧时,命掌东方,青阳之令,易风姓为东方氏,取义青阳,曾称济阳为郡。东方氏三传有东不訾者,盖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为东友,即更其覆,而仍相传为东,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为太原。东不訾九十六代嗣裔东何,乃汉仕郎中泾州东富公二十七代元孙,本贯河南省河内县(今沁阳市),以河内为郡。公智勇超常,於唐贞观时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诏与李勣伐高句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农历五月十七日),献火攻策南苏罗城(辽东城,史书又称辽州)遂破之,有功回朝,於贞观十九(645)年十月戊午日(农历十月廿三日),在临渝关的汉武台刻石记功会上,唐太宗以“精练军戎”,赐姓练,封岐山侯,封三世恩荣世袭骑尉将军。钦差大臣兵御尚书大总管李勣赞曰拜题:“舜友贤裔,岐山侯第,贞观恩及, 赐姓启宇,诗书冠冕,诒谋济美。”妣赵氏,封一品夫人,与夫合葬於河南省河内县怀庆府紫金坛(今沁阳市神农坛)。生二子:练舜麒练舜麟。上述内容在《中国人名大辞典》1525页、《四库全书万姓统谱卷一百二、《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资治通鉴》唐纪、《尚友录》卷十八、《旧唐书》太宗下卷三、《新唐书》太宗本纪卷二、《列卿录》等书均有记载。

贞观十九年(645年)夏历十月戊午日(农历十月廿三日),临渝关内的汉武台,呈现出一派隆重节日的景象,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将士们雀跃欢呼!举行刻石记功的庆典活动,庆祝征伐高句丽的战役胜利归来。庆典活动由太宗皇帝亲自主持。这次征伐高句丽,成绩最大而损失最小的战役,攻克了高句丽素称为“保垒”的南苏罗城。这次战役功劳最大的,是除了李世民赐姓、封公的三军统帅李勣外,还有被赐姓、封侯的总管府录事参军东何。这样一算,练姓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故练氏后人奉东何为练姓的得姓始祖。  

练何,字子俊,世居河南省河内县,才思敏捷,智勇超常。因精练兵戎有素,被李勣举荐,并得到李世民的重用,委任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负责训练兵勇。他为唐朝训练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兵,为征藩平乱献了一个又一个的奇策。  

唐太宗时代,高句丽、新罗、百济等都仍是臣服于唐王朝的藩属之邦。它们占据着辽东和朝鲜半岛,间有宿仇,迭相攻击。唐因派使臣进行调解不遂而介入他们的矛盾之中。加之,玄菟、盖牟、辽东本为中央王朝的失地,唐也早有收复之意。所以,李世民决定用兵高句丽。这次征伐高句丽战役,李世民率军亲征。练何带领着他训练过,被称为“铁骑”的数千精兵,在李世民帐下听命。

战事开始后,前方的士兵向李世民禀报说:“李勣将军已把南苏罗城包围得水泄不通,由于城墙固、高大,仍无法攻下。”李世民马上令东何带领“铁骑”随驾临阵,以助李勣。

练何临阵观察:五月的天,本来又闷又热,但此时阵阵的西南大风吹来,令人神爽。他即向李世民献计:“陛下,臣认为,欲破此城,宜借此时的西南风用火攻城。我带领骑兵,备足火种、火药,到西南角把引火之物射入城内,火借风威,风随火势,胜似十万雄兵。然后由李勣元帅派兵登城,何愁此城不破!”

李世民赞同,即派遣练何带领敏捷士兵登上冲杆的顶端,点燃西南城楼。(《唐书》记载:时间是贞观十九年五月甲申日公元645年农历五月十七日)。倾刻间,熊熊烈火,犹如周瑜火烧赤壁日,孔明火困司马时。谈笑间,火势漫延,很快烧到城中,整个南苏罗城一片火海。李世民指挥将士们登城。高丽兵虽奋力作战,但终于抵抗不止,守城的官兵许多被烧皆死,不死的投降。南苏罗城被攻破。唐军杀敌一万多人,俘虏强兵一万人,获百姓男女四万口,缴获战胜品无数,唐朝将士伤亡极少。同时,把辽东城攻为辽城州。此役也是李世民这次亲领兵亲征最满意的战役。东征首次大捷,又时值月中的夜晚,满月当空。李世民登临城头,看城内城外灯火万盏、营帐林立,心情欲然开朗,诗兴大发,于是,咏成《辽城望月》: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渐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丸都,伫观妖氛灭。战事结束后,李世民在临渝关的汉武台主持举行刻石记功、论功行赏庆典活动。其中东何因“精练军戎”有素、献火攻策有功,被李世民赐姓为“练”,封岐山侯。因此,东何是练氏的始祖。李勣元帅赞曰:“舜友贤裔,岐山侯第,贞观恩及,赐姓启宇,……”后来练何把李勣元帅的赞词作为子孙名字的排行字辈。《练氏家谱》记载:何公生舜,舜生友,友生贤,贤生裔,裔生岐,岐生山,山生侯,侯生第,……可见,练何用子孙的字辈,要子孙永远记住赐姓封侯的辉煌历史。

2014年2月2日,广东练氏宗亲一行15人,到神农山拜祭始祖练何。据悉,这是广东练氏后裔第三次到沁阳市寻根谒祖。前两次分别是在2005年6月3日和2007年7月3日。此次祭祖活动是2013年9月2日的《焦作晚报》“人文山阳”版面刊登了《练姓始祖东何》的文章,网名为“精练军戎”的练氏后裔练鸿佳(广东省信宜市茶山镇人,现居中山市,练何55代、入闽练渊文28代、入粤练元龙24代、入信宜市练仰信14代裔孙)看到网上文章后,加大了宣传而发起的。据练鸿佳说,今年还会有大批练氏后裔赴沁阳谒祖。  

广东练氏后裔到神农山寻根问祖的起因,是他们发现《练氏家谱》记载:“练何世居河南省河内县怀庆府”,葬怀庆府西北20余公里的“紫金坛”上(即今神农坛),2世及旁3世、4世,“葬三尖山”。2005年他们第一次到此地查阅《怀庆府志》、《沁阳市志》等文献资料,尽管未能发现有关练氏的古今信息,但是发现神农山有紫金坛、三尖山,与谱载符合,因此认定了神农坛就是他们得姓始祖练何的仙居之地。但是这仅有2000平方米的平台地貌变了,没有什么迹象可指认。他们感慨:“练何公啊,你的裔孙到了你仙居的地方!”“练何公啊,你究竟在哪里?”献上一束山花在坛上,捧上一把泥土带回去。

练鸿佳搜集整理了很多练氏家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练氏源出伏羲之后,始自东不訾第96代嗣孙东何。唐太宗李世民赐其姓练,世居河内县(今沁阳市),故东何为练氏得姓始祖。其孙练友明从河南第一次入闽建宁府(今浦城县仙阳镇练村),又传16代练干誉迁建宁府(今建瓯市小桥镇),传至22代练诒嘉迁新淦县三洲镇(今峡江县水边镇),传至28代练渊文迁居福建武平县象洞乡洋贝村,传至32代练元龙明初迁广东梅县,后迁兴宁市甘专村,嗣裔分布广东兴宁、紫金、惠阳、惠东、陆河、河源、博罗、增城、信宜、高州、郁南、云浮、新兴、阳春、阳江、阳东、四会、广宁、鹤山、中山、广州等40多个市县。清乾隆年间,49代练庆廷迁居台湾苗栗县头份镇,子孙繁衍已十余代,遍及台、闽、粤、港、美洲及澳洲等地。由于练何世居河内县,故练氏立“河内郡”。在福建省有“河内郡”、“丹阳郡”、“建安郡”3支。依据“丹阳郡”和“建安郡”两支系提供的现存谱料,此两郡均是练何后裔,因遗失以前的具体世系谱料,而以“丹阳郡”、“建安郡”立谱。练氏得姓至今已有1370年历史,现已出现练何后裔60代。

据练氏宗亲会消息说:每年的农历十月廿三日,练氏聚居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江苏、台湾等地,都要在当地练氏宗祠举办“练诞节”活动;这一天,他们还要选派宗亲代表,不远万里来到河南省沁阳市神农山的神农坛,举行“练诞节”相关纪念活动。

德豪家谱书_副本.png

0.0856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