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故居

  

  3.jpg

  老子故里旅游区位于河南省鹿邑县,由太清宫风景区、明道宫风景区与其他风景区组成。以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人老子的诞生与成长以及后人对其祭祀活动所遗留文物古迹为主体,配以周围其他著名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并与该地所特有的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风情、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老子故里旅游区的重点以太清宫景区、明道宫景区和老子天下第一园景区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人文景观优势,向游客展示一个真实的老子故里形象。同时,发掘商周大墓等历史遗址、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陈抟故园、武平封侯处(武平城)等遗迹,展示老子故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古代战场波澜壮阔的场景,展示三国曹氏纵横驰骋、争夺天下的雄心。

  老子故里旅游区共有旅游资源单体272个,分属6个主类、15个亚类、36个基本类型;优良级旅游资源137个,其中五级38个、四级35个、三级64个,普通级旅游资源135个,其中二级72个、一级63个。

  主要景观

  老君台

  汉代创立的道教,尊老子为始祖,奉《道德经》为圣典。直到今日,广大道教信徒仍对老子顶礼膜拜,尊崇备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道家思想一直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故其传播甚广,纪念性建筑也非常之多。许多道教宫观,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支奇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君台、太清宫便是这众多道教纪念建筑中的两处著名的道观。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因而得名。因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该台位于鹿邑县城内东北隅,台为圆柱形且有棱角,高八米,台底面积七百零六平方米。周围系用大砖堆砌,内实以土,上立垛口发墙,类似古城墙。

  台上有大殿,东西偏殿和山门一座,上覆黄色琉璃瓦。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檐柱,斗拱。内部梁柱为彻上明造。殿前壁嵌“犹龙遗迹”,“道德真源”、“孔了问礼处”等古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赞助碑二通。殿内原有老子紫铜坐像一尊,高二米余,古色黝然,铸工精当,殿左前方有铁柱一根,立于地上,传为老君“赶山鞭”。一说为周王朝所赐柱下史之柱。大殿后原有老君炼丹房,房内有八卦炼丹炉。台上有古柏十三株,山门下有石阶三十三级,以应老子飞升三十三层青天之说。

  老君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据大清光绪版《鹿邑县志·古 迹·明道宫》记载:“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前,唐名紫极宫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从此可知,该台始建于唐代,至迟也应在天宝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修增建,遂成为一处庞大的古建筑群。映山门而南,近千米的中轴线上,南与陈希夷先生的白云庵遥相呼应。台前明道宫,为老子讲授道学之所;迎禧殿,曾是宋真宗朝拜老子驻跸之处;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过仙桥、万教之祖牌坊等主体建筑,高古素雅,气势伟岸。神道两旁,楼台亭榭,曲径回廊,蔚然大观。台上翠柏葱郁,紫气氤氲。台下湖水萦绕,芦花飘香。原来老君台道院西偏门旁有幅对联:“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对景抒情,当是名人手笔。院内碑碣石刻,林立有次。红梅与绿竹争胜,奇花与异草斗艳。葛藤攀老树,暮鸦呜晚钟。曲径通幽,从来即墨客骚人诗酒盘桓的妙处;殿阁嵯峨,自古为信土朝圣拜祖之佳境。偶有童子嬉戏于荷花丛内,时来老翁垂钓于绿柳荫中。加之晨钟暮鼓,袅袅香烟,宛然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可惜,这一风景秀丽的古建筑群,多毁于历代的兵火战乱之中,至今大殿东山墙上弹痕依然,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虽屡修不废,却远不及往昔之规模,环境风貌也受到严重破坏。十年浩劫,大部分文物又遭到一次较大的破坏,连老子紫铜坐像也未能幸免于难。抚今追昔,令人不胜沧桑之感。

  老君台古来即为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武则天,宋真宗赵恒与苏东坡、欧阳修等文化名人都曾来此拜庙烧香。我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杨得志、杨尚昆等同志也都曾来此参观过。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宾、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前来参观游览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文物政策不断落实,老君台这一闻名中外的千年古迹,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有力保护。1978年,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灾物保护单位。1983年,正式划定了保护范围。1985年,又建县博物馆于此,专事全县的文物保护和管理。1986年,又升格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县政府拨出专款,重塑了大殿内的老子像。像为汉白玉雕成,工艺水平很高。1991年,省文物局又拨款十万元,对 台上、大殿 , 东西偏殿、山门、进行了大修,并且更换了台阶石条,整修了台周女墙,挖补了台周烂砖等。1993年春季全国老子学术研讨暨经贸洽谈会前夕 ,县政府又拨款搞了重点保护区内的部分搬迁工作。

  为了保护文物,全县人民也纷纷慷慨解囊,集资赞助。其中罗永年等一班老铁匠,又集资重铸了台上铁柱,悬挂上了大殿内的巨大匾额。

  老君台这一各胜古迹,正以崭新的风貌迎接国内外游人,为鹿邑的两个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五公里的太清宫集东北隅,北里许为涡河,商400米为鹿毫公路,西400米新时代古文化遗址——隐山遗址,濑乡沟从其西北蜿蜒东南,东为平坦的农田。

  太请宫是祭祀老子的祠庙,也是老子的诞生地,1978年公布为鹿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 年升格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清宫原各老子庙。据清代光绪版《鹿邑县志》记载:“汉延熹八年(165年)立。《水经注》:涡水又北,迳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悺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从吉善行之言,祖老子,特起宫阙如帝者居。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建紫极宫。天宝二年(743年)易紫极为太清。”据唐书本纪,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尊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前宫一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相距一里,中隔一河,河名金水河,河上有桥,桥名会仙桥。前宫住道士,后宫住道姑。两宫若有事相商,则以云牌传示,道规颇严。因唐王室奉太清宫为家庙,故其建筑颇类长安王宫,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宏伟壮观,精致华丽,金碧辉煌。

  唐末黄巢起义,火烧唐王家祠,太清宫毁于兵火。宋朝好道。宋真宗赵恒自称是道君皇帝,亲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规模比唐时有加,并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 册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气立”,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

  北宋末“靖康之乱”,金人南寇,天下纷乱,太清宫又历兵燹,毁于土寇。“残墙断垣,狐兔潜踪 ”。

  从金大定年间始,太清宫修缮工程前后历六十余年方才告竣。元代一统后,由于道教北七祖之一的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对元朝的贡献,道教很受礼遇,元朝中央颁有保护太清宫的令旨、太清宫执照碑、太清宫圣旨碑等,碑刻今存。

  元末韩林起义,占据亳州,又拆太清宫,取其材料运往亳州,以建其宫室。太清宫又一次遭到破坏。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善土周道圣等人见太清宫日趋颓废,不忍坐视,又聚众集资重修。历时七年,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竣工。其间殿堂亭阁,众神金身,无不绘塑一新。然其规模终不能复初,与唐宋盛时相较,“仅存什一于千百也”。

  今前宫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铁柱、古柏三株,望月井;后宫有三圣母殿、娃娃殿。前后宫共存唐至清碑刻十余通。

  

  

  李富春故居.jpg

  李富春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三兴街40号,临街,坐东朝西,始建于清末,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后在遗址上重建,占地4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小青瓦双坡屋面。1900年5月22日李富春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学生时代。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投身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军事、经济战线上卓越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故居始建于清末,毁于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1993年1月开始规划筹建,占地4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小青瓦双坡屋面。1995年5月22日建成并对外开放。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宗仁故居.jpg

  李宗仁故居坐落在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浪头村,建于清末民初,占地5·060平方米,为木结构的二层楼房,由安乐第、将军第、学馆、三进客厅、炮楼等组成,分布有7个院落、13个天井,共有大小厅房113间,是具有庄园气派的桂北民居建筑。故居为李宗仁母亲刘太夫人等家人所长居,李宗仁在此举行婚礼,并接待蒋介石等大批国民党要人、桂系将领。

  布局

  李宗仁故居建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大概有90年历史了。大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占地4550平方米。四周以清水墙高垣屏护,高9.57米,厚45厘米,顶盖硬山式双坡青瓦头,墙头“金包铁”砌法(即内外青砌包泥砖),对角设置两炮楼。内分安东第、将军第、学馆及三进客厅等四大院落,均为两层,全木结构,以重重券门相联,通高8.68米,建筑面积4361平方米。两第建筑是“前扣两进三开间,一井两厢前后房,披厦后门香火壁,正中堂屋两侧门,楼井式神龛通屋顶”;学馆是大五开间构架,大开井采光;三进客厅则渠用大式等尺寸的五开间,通廊回环,气势雄伟,均集中了桂北民居的特征。大门楼顶饰龙脊,楼下用花岗岩凿制巨大门框,门两侧边饰竹节,内塑“山河永固,天地皆春”对联,“青天白日”横批,反映看“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的时代气息。所有建筑,木楹石础,漏花窗格,烙花裙板,朱红方柱,粉绿壁板。

  四周以清水墙高垣屏护,顶盖硬山式双坡青瓦头,墙头“金包铁”砌法(即内外青砌包泥砖),对角设置两炮楼。大厅有李宗仁先生的照片,和生平伟大事迹的介绍。最为突出的,这府邸西边是一座平地突然而起山,就像独秀峰那架势,使人感觉李宗仁的平地突起。这座房子是二十年代随李宗仁由排长升为司令扩建而成,为2层砖木结构,有7个院落,13个天井,113间房屋,由安乐第、将军第、学馆、三进客厅组成,具有桂北民居耕读大家的传统建筑特色,与浙江溪口江南式的蒋介石故宅风格截然不同。后院有阁楼、井池、鱼塘。布局独特,构思巧妙,气势雄伟,既具雄踞一方的庄园气派,又富有桂北民居的建筑特色,易使人想起“宅心仁厚”这个词,李家这个大宅是很宽厚的。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曾携夫人宋美龄驻足于此。

  风格

  李宗仁故居那土黄色的方砖,高大且很显气派的院墙院门。看着这个高墙大院,你便能轻易的知道那个时代的人的审美观。高高的墙,很有气派,很高,似乎比靖江王府还要高,像一座城墙,显得威风,然而墙上几扇窗户很小,像是碉堡上的枪眼似的,不过这个窗户是曲线的造型,有点西洋风格,主人见过世面似的。东西对角有“炮楼”,此建筑显示出明显的保卫型风格。青砖石刻的大门两旁,醒目地镌刻着“山河永固,天地皆春”的对联,气势不凡。无言地流露出主人的夙愿,不仅仅只是想做一名将军。

  人物

  李宗仁先生(1891年—1969年),著名爱国人士、前国民政府代总统、历经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北伐战争,台儿庄大战的指挥者,中华民国时期桂系势力领袖。1965年决然从美国归来,其率先回归祖国的创举在统一大业中占有重要一页。

  

0.3141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