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3.jpg

  老子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楼观台西五华里之大陵山,是我国周代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晚年生活、著经、羽化之地,又称西楼观台。东距古都西安70公里,距周至县城13公里,地处终南山北麓,就峪河绕陵而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就水出南山就谷,北径大陵西,世谓老子墓”。在椭圆形墓冢前有清代乾隆时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周老子墓”三字石碑。

  春秋末年,老子为周守藏史,周弱,弃周入秦,函谷关令尹喜接迎老子到楼观台,老子讲授了道德之意五千言,即《道德经》后隐居西楼观台大陵山,坐化于吾老洞,洞侧现有老子祠、尹喜祠等遗址。

  楼观台是老子文化的发祥地,是道教祖庭圣地,老子墓地大陵山,经过近三千年的风雨苍桑,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迹和史话轶闻。唐时玄宗李隆基、诗人岑参、温庭筠等在此拜谒留诗;宋时苏东坡在此踏雪赏景,王禹、薛周在此寻古抒怀;明时康海在此苦读,考中状元,其饮水山泉至今仍叫状元泉;清乾隆时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亲题“周老子墓碑”。

  大陵山山顶“吾老洞”是老子晚年生活、著经、羽化之地,石洞宽8尺,高丈余,深不可测,世传内藏石函,函内有老子头盖骨,多年来探险者甚多,均为洞中阴风所阻。明万历四年《重修吾老洞碑》,碑额有“终南福地”四字,洞额嵌汉白玉匾,上镌“吾老洞”三字,洞内东侧有“藏丹神洞”石刻,洞内供奉明代老子石像一尊。吾老洞侧有老子祠遗址,始建唐初,香火极盛,后毁于北宋时火灾,明代重建,清时复修,文革时被毁。后虽有修复,但规模较小,是历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祭祀活动的场所。大陵山峰顶有玉皇楼遗址,陵北有王母宫遗址,王母宫北坡下有百亩水田,世称传说中的瑶池,为王母的起居之地。大陵山东坡下有遇仙桥遗址,相传为鲁班所建,建桥时巧遇八仙之张果老而得名,是通过就水进入大陵山必经之地,唐、宋时为竹桥,明时为木桥,后屡毁屡建,现明代桥墩还在。

  此外,还有老子弟子尹喜祠、尹喜墓和徐甲墓址;宋苏轼“赏雪亭”遗址;明状元康海读书台遗址;康海汲水状元泉遗址;传说中《西游记》里孙悟空斗琵琶精的琵琶洞遗址等。大陵山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秀岭飞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天独厚,经地质勘探,温泉资源丰富,是凭吊怀古、游山赏景,休闲度假,疗养避暑的胜地。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海内外群众云集此地,以古老的民间特有的传统形式祭祀老子,年均10万之众。其供奉的大蜡、纸火队伍连绵十数里,不时有港台、东南亚游客前来膜拜圣哲老子。

  

  

  李白墓.jpg

  李白墓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城东南的青山西麓。唐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去世。时为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县令的李阳冰将他葬于城南龙山东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作之子范传正与时任当涂县令诸葛纵合力迁葬于与龙山相对的青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李白墓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太白镇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西,位置东经118.30‘52”,北纬31.29’35.4”,墓葬海拔12.8米。墓葬附近地貌为江南丘陵,东高西低,东面为当涂县海拔372米的第二高峰青山主峰,李白墓处于青山西麓陇地上,坐北朝南。2006年05月25日,李白墓作为唐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李大钊墓园.jpg

  李大钊墓园于1983年10月29日落成,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安公墓中央、占地2200平方米。正西房和北厢房分别为第一、二陈列室,展出李大钊生平图片、文物250余件。李大钊烈士陵园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陵园于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5年被民政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落成以来,接待学生、军人、社会各界干部群众及港澳台同胞200多万人次。园内主体建筑由高2米的李大钊烈士汉白玉石雕立像、李大钊烈士及夫人赵纫兰墓和一座宽4米、高2米的济南青花岗石纪念碑组成。邓小平同志为纪念碑题词,中共中央为李大钊撰写碑文。

  1983年10月29日落成并对外开放。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对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外蒙古能从祖国独立出去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走进陵园,迎面即可仰见全高2米的李大钊烈士雕像,烈士昂首挺胸,背负双手,儒雅质朴,和蔼中透着百折不回的刚毅,传神地再现了烈士独特的风彩。

  背景

  李大钊墓园建于1983年,当时利用万安公墓的老建筑,年代久远,破损严重,因而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改建工程。如今,一座仿古庭院式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呈现在参观者面前。陵园正西房是李大钊生平事迹陈列室,第一展室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资料展示李大钊烈士在天津法政专门学校读书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及后来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的经历。重点展示李大钊在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和《新青年》杂志编辑期间,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五四运动,在北京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的情况;陈列室还展出了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一系列工作活动经历,歌颂了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第二展室展出陵园20多年的发展历史、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人士参观陵园的照片及资料。

  在众多的图片资料中,有一幅李大钊站在绞刑架下的照片,让参观者心中热浪翻滚。那种坦然自若、大义凛然的神情,表现出了革命烈士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通过这幅照片,人们感受到烈士的英魂和浩气长存于天地之间。

  墓园设置

  李大钊墓园为方形院落,肃穆宁静。李大钊烈士汉白玉雕像高2米,立在李大钊烈士及夫人赵纫兰墓前。墓后为宽4米,高2米的纪念碑。碑正面镌刻着邓小平题词“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碑后面是中共中央为李大钊烈士撰写的碑文。陵园正殿为李大钊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室。墓地后是李大到革命事迹陈列室,陈列先烈生前的遗物、遗墨和照片。在这次移灵中发现的1933年4月北平各革命团体为李大钊举行公葬的墓碑也陈列于此,正面刻“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原墓地在陵园的西南。当年刘半农为之撰写的墓碑仍竖立在墓地上。 

  李大钊墓园中有一块重要的文物,即1934年安葬烈士时,中共北方地下党为烈士雕刻的一块石碑。这块石碑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不能立在烈士的墓前,不得不和烈士灵柩一起葬入地下,直到50年以后的1983年,在建立墓园时,终于得以面世,成为墓园最重要的革命文物。在这块墓碑两侧,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陈毅、李先念、林伯渠、何香凝等缅怀烈士的题词。

  而李大钊的墓碑,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碑文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中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墓园耸立着李大钊的汉白玉全身雕像,雕像后是烈士及其夫人赵纫兰同志墓,墓后为纪念碑,由邓小平同志题写。

  现代意义

  由建园开始到2008年这十余年来,李大钊墓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烈士雕像前可容纳500余人的小广场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们举行各种仪式和党、团、队活动的重要场所。

  李大钊墓园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出版《万安丛书》,除宣传李大钊烈士的《李大钊传略》外,还利用万安公墓安葬历史名人多的优势,出版了《文艺名家》、《学界宗师》等,向大中小学生和各界群众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这里变成了人们纪念和缅怀李大钊丰功伟绩的主要场所。多年来,到李大钊纪念馆参观的党员、干部、青少年和各界人民群众,以及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不少地方的党组织到李大钊纪念馆举行党员活动,让共产党员到这里重温入党誓词,接受特殊的党课教育。这里,也成为很多机关、厂矿、农村、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课堂,经常组织各种参观和纪念等活动。

  如今,李大钊墓园已经成为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的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红色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

0.11378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