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楣题辞
延陵高风:“延陵高风”指周章正式封吴之后,国势日强,至仲雍的十九世孙寿梦正式称王。寿梦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季札为人仁义礼让,最为贤能,为父所喜,为兄所爱。寿梦想让位给他。季札像他的先祖泰伯一样,执意推让,并远逃他乡,终身不受国位。吴王就将他封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市、江阴县一带),称为延陵季子。因此,吴氏亦有称延陵堂者。延陵遂成为后世吴氏的郡望之一。
二、四言通用联
世家第一;至德让三:全联典自春秋吴泰伯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让位于弟季历及季历子昌(文王)。孔子称其有“至德”,《史记》列为世家第一。
延陵世泽;梅里家声:全联典自春秋时期的吴公子季札,封于延陵(今江苏武进)称“延陵季子”。泰伯让位而避于吴,住今江苏省无锡梅里。
延陵望族;廷尉名官:上联典出春秋时期的吴季札。下联典出西汉时期的吴公,文帝时为河南太守,征为廷尉。尝荐贾谊于文帝,文帝召贾谊为博士。
治平称最;明体达用:上联典自西汉时期的吴公,公正廉明,治平为天下第一。下联典自清朝年间的吴廷栋治学以明体达用为主。
治平称最;让德留芳:上联典指西汉吴公。下联典指吴氏的来历。
宫女列阵;箫鸾成仙:上联典出春秋时期的孙武以《兵法》教吴王宫女列战阵以显治军之能。下联典出唐朝时期的文箫与仙女吴彩鸾结为夫妇,双双成仙而去。
清操绝俗;画圣留名:上联典出西晋时期的吴隐之任职各地,均著清操。下联典出唐朝时期的吴道子为著名画家,世人誉为“画圣”。
鹰扬虎视;剑气玉光:上联典自三国时期的吴质,曹操赞其“鹰扬其体,虎视凤观”。下联典自明朝年间的吴伯宗,人称“玉光剑气,殆不可掩”。
三、五言通用联
八闽孝子裔;三让帝王家:典用台湾省台南市吴氏大宗祠联。
四、六言通用联
三让两家天下;一剑万世千秋:上联典出《史记·吴泰伯世家》:“孔子言:‘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下联典用季札挂剑徐君之墓树的典故。
孙子能教宫女;文箫幸遇仙姝:上联黄指春秋吴王阖闾用孙武操练宫女事,在操练女军时,不顾吴王面子而杀他两名爱妃,果然使军纪严明。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吴彩鸾遇书生文箫事。相传书生文箫于太和年遇到她,受她接济。十年后,一起到吴中越王山,各跨一虎成仙而去。
五、七言通用联
渤海家风千古兴;延陵世泽万载隆: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吴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春秋吴国的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与江阴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江阴申港东南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据史籍《春秋》记载:季札于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逝世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耸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百年丕振延陵绪;三让犹存泰伯心: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吴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春秋吴泰伯。权威姓氏著作《元和姓纂》云“周太王子泰伯、钟雍封吴,子孙以国为氏”。姓氏学者咸认吴氏始祖是泰伯。泰伯是周太王的长子,而周太王意将家业让于三子季历,泰伯为遂亲愿与二弟仲雍两次出逃,从陕西岐山一直跑到南方今江苏无锡一带,建立起氏族小国,并沿用第一次出奔建立的国号句吴。当地的土著吴人,仰慕泰伯兄弟的贤德,有一千多户归附他,于是泰伯成为句吴的首领。泰伯逝世后无子嗣,由二弟仲雍继其位且世代相袭。至周武王时,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国国君。
楼危明月芭蕉翠;水涨白帆杨柳青:上联典指南宋词人吴文英,工词。下联典指明朝小说家吴承恩。
人称祖师号画圣;我恨王郎曰频香:上联典出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被誉“画圣”,民间绘塑艺人奉为“祖师”。下联典出清朝女祠人吴藻,字频香。
吏部文章昭日月;将军功业炳山川:典用佚名集吴天发碑字帖联。
六、八言以上通用联
秘义烟涵,瑰词雨散;文章绮合,藻思罗开:采用清朝书法家、金石学家吴荣光联。
休逸住延陵,支分西土;富饶迁石里,派衍东山:此联采用安徽省歙县胡埠口吴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吴氏源于延陵季子,即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札,因不愿继承王位受封于延陵。“西土”,胡埠口在延陵以西。下联“石里”,指附近吴氏散居地石门坞、石门坑等;“东山”,为当地小山名。
胄继缙绅,高出延陵鼎族;政务宽厚,早标太守芳名:上联典指春秋吴国的季札。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吴公。
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此联为江苏省无锡县吴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春秋吴氏始祖周太王之子泰伯让位幼弟季历开辟江南的史实,其联在今江苏省无锡县的泰伯祠(又称至德寺、让王庙)和泰伯墓。泰伯因三让天下,德行高尚而被后人尊为至德。天下吴氏均尊泰伯为开姓始祖。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清朝小说家吴敬梓自题联。
持议刚方,坐席正讲官之体;风裁峻厉,飞帛书御史之名:上联典自北宋朝时期的吴申,持议刚方,上书“争讲官正席”。下联典出北宋吴中复,累宫殿中侍御史,风节峻厉,先后弹罢宰相梁适、刘沆。仁宗飞白书“铁御史”三字赐之。
至德启云礽,三让两家天下;大宗绵雪堰,千秋一脉江南:典用吴氏宗祠联。
始国忆江苏,碑前遂得追根志;迁台荣栗邑,海外还存慕祖心:此联为台湾省苗栗县吴氏宗亲会敬献给江苏省无锡市泰伯祠联。1992年10月中旬,来自东南亚、台湾省、香港、美国等地的泰伯后裔一行一百九十八人,在“世界至德宗亲总会”的带领下,到无锡泰伯祠寻根祭祖,于人宗亲,洒扫成礼,盛况空前。台湾苗栗县吴氏宗亲会还特意敬献了这副新堂联。
系出延陵,溯先世家风,芬流兰谷;派衍绮里,缅当时儒术,望重草庐:吴氏宗祠联。
渤海延陵分两郡,系本同源,上溯三让传家,实二千余年来共称鼻祖;闽派琼支聚一堂,欢联异域,最喜四方观礼,在数万几里外大振家风:此联为吴氏宗祠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