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年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朝代 起讫都城今地开国皇帝
  夏 约前2070—前1600安邑山西夏县
阳翟河南禹县
  商 前1600—前1046河南商丘
河南安阳
  商西周前1046—前771镐京陕西西安周文王姬发
东周前770—前256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①前475—前221 
  秦 前221—前206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
  汉西汉②前206—公元23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
9—23  王莽
东汉25—220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220—265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
221—263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
222—280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
 南朝十六国③304—439   
420—479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
479—502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
502—557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557—589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北魏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河南洛阳魏孝文帝拓跋宏
东魏534—550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
北齐550—557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
西魏535—556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
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 581—618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唐 618—907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
 五代
 十国
后梁907—923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6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
十国④902—979———— 
  宋北宋960—1127开封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9临安浙江杭州宋高宗赵构
  辽 916—1125⑤皇都辽宁太祖耶律阿保机
(上京)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兴庆府宁夏银川景宗李元昊
  金 1115—1234会宁阿城(黑龙江)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北京海陵王完颜亮
开封河南开封金宣宗完颜珣
  元 1271—1368⑥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
  明 1368—1644北京北京明太祖朱元璋
  清 1644—1911北京北京清太宗皇太极
 中华
 民国
 1912—1949南京江苏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 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 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 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 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 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 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 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 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 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 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妙对太祖

  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他的功劳可以和汉朝的张良和萧何相比,一次,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没有立刻做出回答,他的头脑正在快速地思考着。他想,当然不可能是某种有形的东西了。那么,应回作父母最大呢,还是皇帝的皇权最大呢?就在赵普还没考虑好答案的时候,宋太祖又问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比其他物件都大”?

  赵普又想了一会儿,回答说:“世界上道理最大。”宋太祖当即拍手称赞说:“对,对,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当皇帝的,也要服从道理,你回答得妙极了。”

   

  半部论语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所以又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刚毅果断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

  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太祖方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 

  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前次一样坚持自己意见。宋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 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 宋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普不能入宫,坚持站在宫门外,过了很久,太祖终于同意。

  

  君臣情笃

  当初,宋太祖地位卑微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微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从此赵普不再谈论。

  

  1.jpg

  赵之琛(1781年—1852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又号宝月山人,斋号补罗迦室。蝶隐园书画杂缀作赵之瑛。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书画家,精心嗜古,邃金石之学,篆刻得其乡陈豫锺传,能尽各家所长。尝为阮元摹刊钟鼎款识,兼工隶法,善行楷。画山水师倪、黄,以萧疏幽澹为宗。花卉笔意潇洒,傅色清雅,大有华嵓神趣。间作草虫,随意点笔,各种体貌,无不逼肖。然丈尺之幅,腕力已薄,虽不能追踪古人,亦当抗衡奚冈、方薰、黄易。

  

  篆刻生涯

  赵之琛是浙派篆刻的代表人物,继“西泠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之后,入列“西泠后四家”(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前后四家合称“西泠八家”。为陈豫钟弟子,又取黄易、奚刚、陈鸿寿三家之长,在篆刻技法上可谓集浙派之大成。在嘉庆、道光之后声名卓著,效之者甚夥。

  次闲作印,力求巧妙,章法整稳而内含姿态,刀法滞重而蕴藏轻峻。他尤以切刀之法见称印坛,然其所以得之处,亦失之处,风格由此出,亦囿于此。至于晚年印作,则已多显习气,正后人“燕尾鹤膝”之讥;刀法之外,其格局亦少创意,趋于僵化,边框处理亦细碎稍微。其印章边款,则别具一格,字体隶行结合,下刀生辣,线划挺劲。他勤于奏刀,今存世印作有千余枚之多。

  于金石文字之学有扎实的工夫,阮元著《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内所摹写古器文字,多出其手。据说他平日足不出户,潜心书画篆刻,并常摹写佛像,故有斋号“补罗迦室”。

  《补罗迦室》一印可算其代表作,是其自用印。章法、篆法、刀法均极讲究,如其中“罗”字的下左偏旁和“迦”字的走之旁,简而代繁,既是浙派的典型结构法,又可见其用心之谨慎。

  篆刻之外,赵之琛书画兼攻,而山水、花卉之作自成面目,另有韵致。一生不仕,晚年在太平天国战乱中流离失所,客死他乡。有《补罗迦室集》行世。

  

  绘画造诣

  精勾细勒见情趣 ——赵之琛的《双勾竹石图》

  竹,是中国古代画家最为喜爱的绘画题材之一。由于竹有着挺拔、有节、虚心向上、耐寒不凋等习性特点,中国古代画家常常以之作为精神的写照和人格的象征,不论是梅、兰、竹、菊的“四君子”,还是松、竹、梅的“岁寒三友”,萧萧修篁都赫然位列其间。至于修竹与瘦石的结合,更是自宋元以降历代文人画家的拿手好戏,在中国古代的绘画史上,擅写竹石的画家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关于竹的画法,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双勾填色,一类是水墨写意(也有以色代墨者)。前者立足于画,致力于形态;后者立足于写,强调的是风神。赵孟頫所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也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云云,即是以枯木竹石作为例证,来阐释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的书法性原则的。不过,赵之琛的这幅《双勾竹石图》里竹子的画法却用的是双勾。画面下方的土坡上修篁三竿,亭亭玉立,直冲画外,竹叶繁茂,左右纷披,昂抑错落,姿态优美,尤其浅淡的汁绿渲染,更使得整个竹子显生机勃发,清气盎然。

  从总体上看,赵之琛对竹子竿、节、叶的形态皆能准确的把握,法度谨严,笔法工细,位置的穿插安排,自然合理,疏密有度,颇见功力与匠心。在竹子的前端,画家画有湖石一方,玲珑剔透,瘦峭崛立,此亦中国文人画的惯用手法,其作用一则为了与修竹相互映衬,另一则为了稳定画面。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赵之琛笔下的这块湖石形态独特,重心前倾,在构图上显得颇为奇险,而画家却能处险不惊,化险为夷,实属难能可贵。湖石的四周另有茅草随意点缀,益发有助于画面的和谐和自然。

  通观全画概括而言,赵之琛的这幅《双勾竹石图》在表现内容上并无任何新奇之处,在绘画的语言和技法上也没有多少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然而画家能于平淡无奇的题材中画出情趣,于惯用的语言和技法上尽显功力,却也决非一般庸手所可能企及,殊属不易。

  该图为纸本、设色,纵128.2厘米,横61.5厘米,为赵氏晚年用意之作,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赵氏生活的年代,封建社会已近尾声,文人画已趋式微,文人画最后一次振起的海上画派已露端倪。赵之琛与海上画派之间虽无直接联系,但其画风中还是或多或少透露出某种绘画体格流变转换的消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将赵之琛视海上画派之前的过渡性人物。

  

  书法造诣

  书家未必能治印,但印家必定能书,如不通书法,绝难成一位好的篆刻家。赵之琛不以书名,但书法还是十分可观的,并工行书、篆、隶及绘画。

  这件小行楷书纵31、横37厘米,有暗格,书自作词三首。现藏上海童氏处。小字写的十分精到,一撇一捺皆见精神,用笔骏紧,笔画起笔处有时重、有时轻,不一而足,起收笔皆干净利落,结构多取侧势,故跌宕生姿。虽然是小幅作品,但却是十分耐看和值得品味的佳作。

  

0.1330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