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秋风寂寞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此诗写的是缑氏山和太子晋。
太子晋,字子乔,又称王子乔。他是周灵王的长子,出生时,仙乐琅琅,五彩霞飞,异香满室,三日不绝,宫人称异。灵王宠爱之,立其为太子。
太子晋饱读诗书,尤好音律。灵王命巧匠,琢碧玉为笙,以赐太子晋。太子晋吹之,声如凤鸣,音色清越,响入天际。
少年时,太子晋常独游于伊、洛河滨。这时的洛河水清见底,澄沙玑贝,黄葛丛丛,黄花绵密,青烟蔓条,缭绕百尺。此时的伊河,碧水轻霞,远山平芜,鸥鹭栖止,沙边水色,小船人家。
又是一年夏天,谷、洛两水相斗,将毁王宫,周灵王欲筑百丈长坝以堵谷水。太子晋劝谏道,治水之道必须疏导,鲧塞水道,羽山被诛,共工行此,身死国灭,徒为人笑。灵王不听。
王室衰微,诸侯争雄,诗乐不闻,干戈不息。太子晋厌倦了这兵乱之世,他想找一块净土去悟天地间的大道。于是,他独自离开了王宫,跟随浮丘公隐居于嵩山修道。
嵩山,号称天室,气势磅礴,巍峨雄伟,峰峦起伏,重岩叠翠,山谷幽幽,秀丽清雅。太子晋忘却了他过去享有的富贵荣华,在他看来,富丽堂皇的宫殿怎能比得上这绿林野屋。在这里,日出如华,日落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呦呦鹿鸣,在野之坪。其修道也,静心净气,以求真谛,如矿出金,如铅出银,因为只有洗练后的心,才能像明净的潭水一样,从深山远处流出天光云影的芳春。只有修道,其心才能像晶莹的明镜一样,须眉毕现显示人的精魂。
修道多年,太子晋大彻大悟,行神如空,行气如虹。他传语家人,七月七日在缑氏山(今偃师市境内)等待。至期果见太子晋立于山巅。此时的太子,羽冠鹤氅,玉貌丹唇。他取出玉笙,才奏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飘飘而至;奏至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息于林际,百鸟和鸣,宫商协调,皇皇悦耳。太子晋举手谢时人而去。
缑山明月,从此意味着清丽脱俗。后来,武则天来此,在明月清风里,写下了《太子升仙记》的名篇佳作;乾隆皇帝慕太子晋之名,也来到这里,感慨不已,作诗说:孜孜治国,无暇学道,但使民情欢愉,就是我的阆苑,青芊麦色就是我的芝田。
神仙之道,或许虚无缥缈,但缑山明月,无疑留下了一段蕙质兰心的佳话。今缑山(即缑氏山)之巅仍矗立着武则天撰文、并亲为书丹的“升仙太子之碑”和乾隆诗碑,“缑山晓月”也成为偃师市古“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