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其濬(1789年—1847年),字季深,一字瀹斋,别号吉兰,号雩娄农,河南固始县人。清代植物学家。清嘉庆二十二年状元。先后任翰林院修纂,江西、湖北学政,兵部侍郎,并官至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省总督或巡抚。宦游各地,酷爱植物,每至一处,必搜集标本,绘制图形,并于庭院中培植野生植物,历时七年,将其实地考察及经历所得之真知,写成《植物名实图考》一书,计三十八卷,其中所收之植物共一千七百一十四种,并有附图一千八百多幅。书中有甚多纠正前人舛误之处,于古代中药本草学之发展,亦具有重要之地位。
此书著成之前,先已从其所阅览之各种有关书籍中辑录出植物草本,亦有绘成图形,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此二书在我国植物学发展史上有重要作用。深受中外学者之重视。
浚字拼音Jùn,音同郡。“浚”字常被简化作"浚"。而吴其浚有一堂兄名吴其浚,后人多将其混淆。
吴其浚在写文作赋时常自称“雩娄农”,但据学者考证,这并非其名号,而是“谦恭之词”。
吴其浚,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吴烜,兄吴其彦曾任翰林、侍郎、顺天府(今北京)学政等官职。道光元年(1821年)其父卒,道光五年(1825年)母殁。他家的住宅称"宫保第"。吴姓氏族是前清固始县“四大家族”之一。
吴其浚从小好学,21岁时(1810年)考中举人,28岁时(1817年)考中状元,先后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尚书、兵部侍郎等职。以后又出任湖北、江西学政、湖南、湖北、甘肃、浙江、广东、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省的巡抚或总督,还兼任过盐政等高级官员,所以说他“宦迹半天下”。
吴其浚不同于清代一般官吏,他对植物学与矿产学有深厚的造诣,著有《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篇》、《滇南矿厂图略》和《滇行纪程集》等书,这些书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植物学成就
他首先编著的是《植物名实图考长篇》,全书22卷。约89万字。著录植物838种。分谷类、蔬类、山草、石革、湿草、蔓草、水草、毒草、呆类、木类等10余类,每类植物中又分许多种。吴其浚辑录历代古籍中有关植物的资料时,重点收录各种植物的形态、产地、。药性及用途等。书中著录或节录了一些花卉、果树用材植物的专谱,如《芍药谱》、《桐谱》、《菊谱》、《打枣谱》、《蚕书》、《茶经》、《牡丹谱》等。还辑录了中国南方、北方,包括国外引进的果树60多种。保存了大量植物学文献,其数量超过历代任何一种本草和植物学著作。它是研究植物学、生药学的重要文献。
吴其浚在完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篇》的基础上,利用去各地巡视的机会,深入调查,广泛采集植物标本,绘制成图,并结合历代的有关文献进行研究,写出了著名的《植物名实图考》(1848)。本书是在他死后第二年由山西巡抚陆应谷校刊的。全书38卷,记载植物1714种,分谷、蔬、山草、隰草、石草(包括苔藓)、水草(包括藻)、蔓草、芳草、毒草、群芳(包括寄生于一些木类的担子菌)、果、木等12类。这是一部专门记载植物,又集中反映其生物学特性的植物学专著,为吴其浚在植物学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植物,多数是吴其浚亲自观察和访问所得,因此这些描述都能反映该植物的形态及生态习性,使读者能辨认植物的种类。例如,他在九头狮子草下写道:"九头狮子草产湖南激越山坡间,江西庐山亦有之。丛生,数十本为二簇。附茎对叶,如凤仙花叶稍阔,色浓绿无齿。茎有节如牛膝。细根长须,秋时梢头一节间先发两片绿苞,宛如榆钱,大如指甲,攒簇极密,旋从苞中吐出两瓣粉红花……摘其茎插之即活。"准确描述了九头狮子草具有根细长须状,茎深绿色,有膨起的节,叶对生,花开于枝梢的叶腋,多数为聚伞状花序,花呈淡红紫色的形态,以及它的习性、繁殖方法。他又指出野芝麻丛生,方茎,四棱,对节生叶,绕节开花(轮伞花序)、唇形花冠的特点,而且对花菩,雄蕊着生方式,都有形象的描述。《植物名实图考》首次记载了蕨类植物生殖器官孢子囊,如卷十六石草类记剑丹叶"面绿背淡亦有金星如骨牌点"。"金星"(即孢子囊群)是蕨类植物共同的特征。又对鹅掌金星草、金交翦、飞刀剑、铁角凤尾草等蕨类植物的孢子囊也作了形象的描述。而且其附图都将"金星"绘出。说明对蕨类植物孢子囊的形态已有深入的观察和认识。由于吴其浚的细致认真观察,考证分析,发现了本草著作或有关记载植物文献中的错误,以及经常出现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混淆现象。并给予了纠正和补充。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五加科的通脱木与木通科的木通混为一种,同列入蔓草类,吴其浚就把通脱木从蔓草中分出,列入山草类,纠正了李时珍的这一错误。他还在冬葵条中批评李时珍将当时人们已不喜食用的冬葵从菜部移入隰草类是错误的,并指出冬葵为百菜之主,直至清代在江西、湖南民间仍栽培供食用,湖南称冬寒菜,江西称蕲菜,因而他又将冬葵列入菜部。以上数例表明,吴其浚已突破历代本草学仅限于性味用途的描述。而着重于植物的形态、生态习性、产地及繁殖方式的描述,大大丰富了植物学的内容。
《植物名实图考》所附的1800多幅图,比历代本草著作中的图都要精确。我国本草书中有附图,开始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成书的唐《新修本草》,原书在北宋间已散失。光绪十五年(1889)傅云龙在日本所影印的传抄自唐代的残存"卷子本"亦无图。以后苏颂的《本草图经》,今也不存。现存最早有附图的本草著作是宋唐慎微撰、曹孝忠校勘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图书馆藏金泰和甲子(1204)晦明轩刻本)。苏颂《本草图经》所载的植物附图,是由全国各路、府、州、监、县上呈朝廷的,图出于众人之手,文字说明由苏颂整理,有时误将同名异物的药用植物混为一种。唐慎微《证类本草》将《本草图经》的图全部照绘,并未核对实物。所以苏颂的舛误,并未得到订正。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附图有1110多幅,但李时珍足迹所至,仅有北京、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与吴其浚足履大江南北十余省的情况是无法相比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大部分图都是根据植物新鲜状态时绘制的,很多都能反映该植物的特征。如二十四卷毒草类,天南星、磨芋、由跋、半夏都是天南星科植物,外形十分相似,很易混淆。吴其浚不仅用文字阐明彼此之间的差异;同时用了7幅插图,绘出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异同。这些图把天南星科的特征,即肉穗花序外围以佛焰苞绘得十分逼真,人们很易识别。由于《植物名实图考》所绘的图精确,增补和订正了本草著作中的阙略和谬误,如藿香图突出了藿香叶对生,叶片卵形或三角形,基部圆形,顶端长尖,边具初锯齿,花序顶生等形态特点,而《本草纲目》中所绘的图,差异很大,令人难以识别。又《本草纲目》记载仙人掌草是风尾草,但其附图并不准确,不像是凤尾草。而《植物名实图考》所绘的风尾草图,清晰可辨,与文字相符。书中有的图是按照植株生长时的自然状态绘制的。如半夏有两幅图,一图未开花,另一图已开花,就是通过观察绘制的。吴其浚重视图形在辨认植物种类时的重要作用。因而所绘的图精细、准确,对于研究植物鉴别种名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是继《南方草木状》之后的一部大型区域植物志。全书收载的植物1714种,比《南方草木状》多1600余种,也超过了历代本草著作,是历史上记载植物种类最多的著作。它涉及面广,有白蒿、地黄、麦门冬、茺蔚、何首乌、柴胡、紫参等药用植物;胡麻、稻、粱、黍、大豆、稷等粮食作物;林檎、橙、椰子、无花果、柑、梅、柿、柏、樟、白杨、桋树、桦木等果树和用材植物等。从植物生态角度看,有水生、陆生、隰生、石生等植物。从地理分布来看,这些植物遍及19个省,对江西、湖南、云南、山西、贵州等省植物的采集尤其丰富,云南等边远地区的植物资源首次得以记载,其中收录江西植物约400种,云南植物约370余种,湖南植物280种。
从植物学的发展来说,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从整体上看,其途径主要是由实用向纯科学方面发展。第一阶段即实用阶段,其历史较长,可以说从上古直到明清之际部属于这一阶段。植物学知识主要见于历代本草学著作、农学、园艺及疏菜等著作中。随着人们对各种植物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到明清时期已开始向第二阶段即科学研究的方向发展。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的出现,正标志着这一重要阶段的开始,即从本草学的附庸,逐步走向独立的阶段,因而它在中国植物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吴佩孚(1874年—1939年)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秀才出身,后投效北洋,并成为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第一战将和智囊。吴佩孚善于用兵,富于韬略,军事才能在当世中国武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兵锋所指,无不披靡,更为世人瞩目。在其军事生涯前期,曾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有“常胜将军”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讲求五伦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书》、《正一道诠》、《明德讲义》、《春秋正义证释》等著述传世。
吴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洁自守,为人忠直,至性至情,称得上是北洋集团中乃至民国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华北沦陷于日伪之后,愈显其晚节弥坚。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而不可侵犯的气节。他还是亮相《时代》杂志封面的首位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 ”。
早年时期
同治十三年(1874年)4月22日,吴佩孚生于山东省蓬莱县。光绪五年(1879年)入私塾读书。次年被父亲送到私塾就读,置身喧闹中仍静心背诵功课,格外受先生器重。光绪九年(1883年)开篇做文章。光绪十二年(1886年)念完四书五经。光绪十六年(1890年)父亲因病去世,吴佩孚与母相依为命,家境渐寒,乃到蓬莱水师营当学兵。光绪十七年(1891年)春到登州府从宿儒李丕森学习,成绩平平。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吴佩孚高中登州府丙申科第三名秀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秋,由于掀反鸦片台指责男女同台演戏,吴佩孚被革去秀才功名,避祸外逃,冬天到北京,以写春联、卜卦为生。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春,吴佩孚得堂兄吴亮孚资助投天津武卫左军聂士诚部,在管带沈某处任戈什哈,受知于文案郭绪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2月,吴佩孚考入开平武备学堂步兵班。9月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将开平武备学堂迁到保定,成立“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吴佩孚放弃进学堂继续学习的机会,投天津陆军警察队任正目,旋升额外初等官。
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使馆副武官青木宣纯(曾任北洋军教官)与袁世凯面商日中联合组织情报机构和招募东北“马贼”等事宜,袁从北洋军中挑选数十名精干士官,与其组成了联合侦探队。这些北洋军官大多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测绘科,故工作颇有成效,其中就有后来的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吴佩孚原是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军官,参加日军的谍报活动后,几次进出东北,其间曾被俄军俘获,但拒不招供,被判死刑后跳车逃生,战后晋升上尉军衔,日军授勋以资表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投奔清军第三镇统制曹锟,以其才智和灵活,逐渐得到曹锟的赏识和重用,并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
军阀混战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29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曹锟第三镇假造兵变,吓走四位迎接袁世凯南下的专使,吴佩孚随同行动。9月改任中央陆军第三师(曹锟)第六旅(张鸿逵)炮兵第三团团长,驻南苑。民国三年(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21日,袁世凯下达“赐爵令”,曹锟被封为一等爵位。吴佩孚被曹锟提升为第六旅少将旅长。
民国七年(1918年)1月14日,吴佩孚向襄阳的黎天才靖国军进攻,24日黎天才、刘公战败自襄阳西走,25日吴佩孚进占襄阳,30日任第一路(总司令曹锟)前敌总司令,进攻湖南。2月6日,曹锟自天津南下在湖北孝感设南征大本营,在汉口刘园成立第一路军总司令部,命吴佩孚为第三师署理师长兼前敌总指挥,率军入湘作战。3月27日占领长沙。但北京政府却任命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兼署省长。而曹锟只获得一块“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吴佩孚得了一块“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以资鼓励。并有消息说段祺瑞拟以徐树铮代替曹锟为直隶督军。湖南的胜利没让吴佩孚当湖南督军,反而要把已得的地盘、职位让出来。曹锟为此极其不满,4月4日电辞两湖宣抚使,请假“养疴”。吴佩孚以饷械供应不及也按兵不动。为分化直系,6月3日,段祺瑞授吴佩孚“孚威将军”称号,以拆曹锟的台。此次曹锟虽然主战,但不愿亲自出马。北京政府在6月20日特派吴佩孚为援粤军副司令。8月7日,吴佩孚在曹锟支持下致电江苏督军李纯,痛斥“武力统一”,指责安福国会。21日又致电冯国璋,要他颁发罢战令。与他相配合,曹锟则接连不断地向北京政府催索欠饷。28日,段祺瑞召集主战派密议对付曹、吴办法,决定催派奉系、皖系的军队前进,维持张敬尧的湘督地位。之后,吴佩孚连发停战通电,博得一片赞扬声。为壮大反段声势,9月26日,发表由吴佩孚起草,有南北双方将领签名的通电,要冯国璋颁发停战命令。
民国八年(1919年)秋冬之际,在曹锟串联下,直系的河北、江苏、湖北、江西四督和奉系的东三省结成反皖同盟。12月28日冯国璋病死,曹锟成了直系首领。吴佩孚因打下的地盘被皖系张敬尧所夺,乃决定罢战主和,并与南军通款携手。是年11月28日,吴佩孚与陆荣廷、莫荣新、谭浩明、谭延闿等,在衡阳会议上组织所谓“救国同盟军”。民国九年(1920年)1月17日,吴佩孚以前方经济困穷,官兵思归为 由,要求撤防北归。以后又多次发电,措词也越来越激烈。段祺瑞为阻止吴佩孚军北撤,强行撤换河南督军赵倜,改派其妻弟吴光新。吴佩孚通电反对。他不管北京政府批准与否,在3月上旬派人将700余名直军家属送回北方,并电请张敬尧来接收直军防地。5月25日,吴佩孚率军全部北撤,31日到达汉口。6月7日,吴佩孚到达郑州,将部队主力布置在京汉铁路沿线。13日,吴佩孚又电反皖的八省督军,建议召开国民大会解决一切问题。奉军为策应直军,也将部队零星开进关内。
民国十年(1921年)4月14日,河南成慎、孙会友在彰德起事反对赵倜,吴佩孚本来支持倒赵,但赵倜勾结张作霖,张作霖迫曹锟,吴不得已出兵,18日平定了彰德之事。4月27日,曹锟、张作霖、吴佩孚等北洋将领联名通电反对广州选举总统。7月间,因湖北督军王占元只顾私囊,激起兵变,湖南、四川出兵征讨,29日湘鄂战事开始,湖北部队节节败退,王占元向吴佩孚请援,吴令第二十五师师长萧耀南为“援鄂总司令”,30日到达汉口,在刘家庙守侯不前,坐视王占元兵败。到民国十年(1921年)底,经过一年多的扩军练兵,吴佩孚已拥有十余万兵力。同年北洋军政府任命吴佩孚为两湖巡阅使,率大军南下平息两湖战争。此时吴佩孚的官职已与曹锟相当,势力日渐坐大。此间,直奉两派争夺中央政权、势力范围的斗争日趋激烈。直系军阀先占直鲁豫地区、夺取了江苏、陕西地盘,后吴佩孚又夺得两湖,直系显然占有了中国的半壁河山。直皖战争后张作霖在关外的势力得到迅猛的发展。
直系首领
民国十一年(1922年)1月2日,吴佩孚电北京索饷,梁士诒未能应。4月底至6月初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48岁的吴佩孚任直军总司令,使张作霖12万人的奉军败北山海关外。赫赫武功让吴佩孚声名鹊起。这个有着“一嘴短短的红胡子,长脸高额,鼻相很好”的直系军阀被当成“中国最强者”。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8日成为首次
亮相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的中国人。是时,吴佩孚掌握着直系最多的兵力,拥兵数十万,虎踞洛阳,其势力影响着大半个中国。人们普遍看好吴佩孚的前途,上海英文杂志《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美国人约翰·鲍威尔甚至认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统一中国”。
民国十一年(1922年)10月10日晋授为陆军上将,16日吴佩孚电责王正廷迎合日意,接收鲁案延期。10月18日,徐树铮在福州通电依据其所着之“建国真诠”设官分职,并以制置府名义任王永泉为福建总抚,统辖军民两政,北洋军队征讨屡败,吴佩孚令孙传芳为“援闽军总司令”,配合其他部队击败徐树铮。11月18日,众议院议长吴景濂、副议长张伯烈私用众议院名义向黎元洪密告,财政总长罗文干订立《奥国借款展期合同》有纳贿情事,黎即手谕捕罗文干并转送地方检察厅拘押,20日吴佩孚电黎元洪,责逮捕罗文干之违法。11月23日,曹锟查知半年来内阁交通总长高恩洪拨交洛阳的军费超过保定的两倍有余,乃指使直系及其势力下的各省军阀、皖系军阀、洛阳系的一部分军阀,通电痛击财政总长罗文干丧权辱国、纳贿渎职,主彻底追究,借以打击吴佩孚,24日吴佩孚通电“对曹使始终服从,对元首始终拥护”,“对罗案不再置喙”,30日电曹锟声明与王宠惠、罗文干素昧平生。12月9日曹锟六十一岁寿辰(阴历),国会议员纷赴保定,吴佩孚未到,派萧耀南为代表,直系诸将已离心离德。12月27日日本参谋本部第二部长伊丹松雄到洛阳,愿助吴佩孚练兵,吴拒之。12月31日授为“孚威上将军”名号。
权势顶峰
民国十二年(1923年)1月8日,萧耀南、张福来、孙传芳等直系将领承吴佩孚之意,劝告曹锟暂勿作总统运动。1月31日,吴佩孚召京汉铁路工人代表自郑州到洛阳,声明禁止开会。2月7日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调集大量军警镇压京汉铁路工人于2月4日开始举行的大罢工,对罢工工人进行血腥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著名“二七惨案”。惨案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出《为吴佩孚惨杀京汉路工告工人阶级与国民书》,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了《告全国工人书》、《警告国民书》,揭露吴佩孚“保护劳工”的假面具和屠杀工人的罪行,号召全国工人和民众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全国铁路工会筹备会、青年团中央也发出了通电和宣言,谴责直系军阀吴佩孚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对汉口江岸、郑州、长辛店及其他各站罢工工人进行血腥屠杀。
民国十二年(1924年),吴佩孚处于其一生之中的巅峰时期。9月8日,吴佩孚以“中国最强者”成为首次亮相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的中国人。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1日,吴佩孚抵汉口,吴佩孚不肯入租界,萧耀南不愿其留鄂,1月3日登“决川”舰赴黄州。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11日,湖南唐生智驱逐赵恒惕,30日唐生智军已入岳州,叶开鑫退湖北境,吴佩孚派重兵警戒鄂南,4月19日吴佩孚委叶开鑫为讨贼联军湘军总司令,彭寿莘为湘鄂边防督办,由湘鄂边境向岳州进攻(张其锽、蒋方震劝吴勿对湘用兵,不听)。
民国十五年(1926年)6月28日,张作霖、吴佩孚在北京会晤,联合起来组建北京政府。直奉联合攻下北京南口后,吴佩孚向南进攻广东;张作霖向北进攻北方的国民军。双方企图南北齐下共分天下。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北伐。北伐军势如破竹,连连得胜。10月10日攻下武昌城。吴佩孚逃往河南信阳。1927年4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在武昌举行二次北伐。吴佩孚在国民军和北伐军的夹击下彻底失败,率残部逃往四川托庇于杨森。
下野之后
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吴佩孚逃至云雾山笠竹寺。5月邓锡侯部下师长罗泽洲包围笠竹寺,吴佩孚残部被缴械;12月21日四川再次爆发内战,杨森、罗泽洲、李家钰、黄隐联合进攻刘湘,31日吴佩孚自四川绥定通电声明与川乱无关。后因蒋介石的追逼,1931年5月22日在刘湘“保护”下出四川,年底到北平。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31日到北平定居,吴佩孚受到张学良的优待,以种花、养鸟、著作、研究佛学安度晚年,唯与曹锟交情淡薄,他倡办“救世新教会”,自任教统,江朝宗任副教统,暗地纠集北洋直系势力,乘时局动荡之际,借“抗日”为名妄图再起,此举受到蒋介石指责。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18日,上海各团体忠告段祺瑞、吴佩孚勿受日人利用,段祺瑞应蒋介石之请南下,吴佩孚仍滞留北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1月2日,吴佩孚和蒋介石在北平黄郛之宴会席上相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20日,日本侵略者为了分裂中国而搞“华北五省自治”,请吴佩孚上台当傀儡,冀察政务委员会聘吴佩孚为高等顾问。他坚决拒绝。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2月4日,他因吃饺子被骨屑伤了牙龈,入日本医院治疗。受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指使,日本牙医将其杀害。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21日,国民政府于吴佩孚移灵之日,举办了吴佩孚将军追悼大会,蒋介石亲临致祭并送挽联一副:“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16日,国民政府为吴佩孚举行国葬,葬于北平玉泉山,由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主祭,民国军政要员等近万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