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解狐荐仇典故

  其解狐荐仇 的故事 引入《中国古代廉政勤政故事》,原文如下:  晋绰公执政时期,有个叫解狐的大夫,他为人耿直倔强,公私分明,晋国大夫赵简子和他十分要好。 解狐有个爱妾叫芝英,芝英生得貌美体娇,如花似玉,深得解狐的喜爱。可是有一次有人告诉解狐说,他的家臣刑伯柳和芝英私通。解狐不信,因为刑伯柳这人很忠实。那人于是决定用计使刑伯柳和芝英暴露原形。 第二天,解狐突然接到晋君旨意,要到边境巡视数月。由于任务紧急,解狐连亲近的幕僚刑伯柳都没带,就匆匆出发了。 真是天赐良机,芝英不由心中窃喜。可是前两天她还不敢去找刑伯柳,第三天,她实在熬不住了,就偷偷地溜进了刑伯柳的房间,俩人正在房中卿卿我我、如胶似漆的时候,房门突然大开,解狐满面怒容,带着侍卫站在门口儿。原来,他根本就没有接到命令要去巡边,而是就在附近躲了起来,一接到报告,就马上回府,果然逮个正着。 解狐把俩人吊起来拷打审问,得知原来芝英是爱慕刑伯柳的年轻英俊,就找机会和他勾搭成奸。解狐知道实情后,怒火万丈,把他俩人痛打了一顿,双双赶出了解府。 后来,赵简子领地的国相职位空缺了。赵简子就让解狐帮他推荐一个精明能干、忠诚可靠的国相。他想了想,觉得只有他原来的家臣刑伯柳比较合适,于是就向赵简子推荐了他。 赵简子找到刑伯柳后,就任命他为自己的国相。刑伯柳果然把赵简子的领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赵简子十分满意,夸奖他说:”你真是一个好国相,解将军没有看错人啊!” 刑伯柳这才知道是解狐推荐了自己。自己是他的仇人,他为何却要举荐自己呢?也许这是表明他要主动与自己和解吧?于是刑伯柳决定拜访解狐,感谢他不计前嫌,举荐了自己。 刑伯柳回到国都,去访解狐。通报上去后,解狐叫门官问他:”你来是因为公事还是因为私事?”刑伯柳向着府中解狐住的地方遥遥作揖说:”我今天赴府,是专门负荆请罪来了。刑伯柳早年投靠解将军,蒙将军晨昏教诲,像再生父母一样。伯柳做了对不住将军的事,心中本就万分惭愧。现在将军又不计前嫌,秉公举荐,更让我感激涕零。” 门官又为刑伯柳通报上去。刑伯柳站在府门前等候,却久久不见回音。他正在疑惑难解的时候,解狐突然出现在门前台阶上,手中张弓搭箭,向他狠狠射出一箭。他还来不及躲闪,那箭己擦着他耳根飞过去了。刑伯柳一下子吓出了一身冷汗,解狐接着又一次张弓箭瞄准他,说:”我推荐你,那是为公,因为你能胜任;可你我之间却有夺妻之恨,你还敢上我的家里来吗?再不走,射死你!” 刑伯柳这才明白,解狐依然对自己恨之人骨,他慌忙远施一礼,转身逃走了。 解狐能公私分明到这种境界,倒是颇值得赞叹的。

解缙轶事典故

  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第一次参加江西省乡试,就一举夺得第一名,人称“解解元”。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列为第七名,经殿试,被录为二甲进士。他的哥哥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也同榜登进士。 

  从小出名的才子解元,会试怎么被挤到第七名呢?原来,解缙所作文章气势磅礴、文笔犀利,本来主考官要点他为一甲,拟为“状元”人选。但其他考官认为,解缙文章中的言论过于尖锐,怕招惹是非,便有意将解缙往后排,列为第七名。 

  解缙虽然与状元擦肩而过,但解氏家族“兄弟同登第”、“一门三进士”的消息传出,立即轰动了解缙的家乡吉水,也轰动了南京,一时传为盛事。而这次殿试录取的第一名状元的任亨泰,在后世却远不如解缙有建树。 

  解缙敏对 

  其一 

  有一次解缙到一大商贾家收税款。事前,商贾家调皮的女儿在宅前贴上对联,心想,看你解税官怎么进屋。对联云: 闲人免进,盗者休来。 

  解缙看罢一笑,叫人拿来笔往门联左右各添三字便挺胸而入。商贾女儿出门一看,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税官文思敏捷,巧补天成。原来解给将对联补写为: 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 

  其二 

  解缙幼时去河里洗澡,把脱下的衣服挂在河边的老树上,这时县令来了,对解缙说,我出个对子,若对得出来衣服便给你,对不出来我可就拿走了。然后指着老树说:“千年老树为衣架。”解缙昂首,脱口而出:“万里长江作浴盆!”县令大异,遂还衣于缙。 

  其三 

  有一次解缙与永乐皇帝在花园游玩,皇帝突然命解缙以鸡冠花作诗,解缙略一思索,起句道:鸡冠本是胭脂染,一语刚落,只见皇帝从身后取出所执白鸡冠花,说:“不是胭脂红,是白的。”解缙随机应变,当即又吟:今日为何淡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解缙应对如流,用语不凡,联想奇妙,皇帝听了甚为高兴。 

  其四 

  解缙自幼聪明好学,7岁能诗善文,且生性刚直。一次,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有此高才,他宴请几个权臣显贵作诗,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想有意当众奚落他一番。 

  解缙来到李府,只见大门紧闭。家人说主人吩咐要他从小门进入,他站在大门口硬是不走小门。李尚书闻情走来大声说:“小子无才嫌地狭”;缙即答:“大鹏展翅恨天低。”尚书听了大吃一惊:呵,这小子口气倒不小,忙命人打开中门相迎。 

    毛乐版解缙 刚入席,一权贵便想借题嘲笑他母亲在家做豆腐,父亲挑上街叫卖的贫寒身世,对他说:“听说才子能出口成对,今日请你以你父母职业为题如何?”解缙听了,明知是奚落自己,不慌不忙地吟道:“户挑日月上街卖;手把乾坤日夜磨。”众人听了,无不拍案叫绝。那权贵却鱼骨梗喉似的上下不安。 

  另一显贵见解缙身穿绿袄,便也出一上联讥讽他:“井里蛤蟆穿绿袄”;解缙见那人身穿红袄,灵机一动说出下联:“锅中螃蟹着红袍”。那显贵听了暗想:这小子好厉害,我把他比作活蛤蟆,他却把我比作死螃蟹。但又无理发泄,只好自认倒霉。 
酒过三巡,尚书欲压服解缙,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说:“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听罢,用脚在地上一顿,说:“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口气比他还高。尚书奈何不得,啼笑皆非。 

  这时,解缙举杯祝酒说:“难得今日群才雅集,我愿题赠一联助兴”。尚书听罢,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解缙挥毫舞墨,然后掷笔大笑而去。众人走过来一看,瞠目结舌地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一副借物寓讽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扬守信典故

  解扬守信是指解扬受命于晋君出使宋国,半路被楚庄王所获,楚庄王欲借其口摧垮宋人守城的意志的故事。  

  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古代文明中,“信”占有很重大的意义,与“忠”、“孝”、“节”、“义”并提。对于“信”的坚守,有时就体现了人格的高下,受人敬仰抑或遭人唾弃。《左传·宣公十五年》中这个著名的故事就表现了“信”的力量。在本文中解扬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中,对楚王守信,就是对国君失信;对国君失信,就是对楚王失信。但是解扬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他对国家的守信也赢得了敌方的尊重,楚王最终“舍之以归”。   

  楚国攻打宋国睢阳,宋向晋国求救。 晋派大夫解扬去宋国传达命令,说晋军已经开拔,要宋人坚守城池。 可是,解扬在路上被楚人抓获,楚王威逼解扬对宋人诳说晋国根本不能救宋,解扬假意答应了。 可他登上楼车后却喊道:”我是晋大夫解扬,不幸为楚所俘,他们威逼我劝诱你们投降。我假意应承,好借机传达消息,我主公亲率大军来救,很 快就会到了。”楚王大怒,认为他不守信用,喝令将解扬推出去斩首。 解扬面无惧色,理直气壮地答道:“我根本没有失信,作为晋臣的我如果取信于你楚王,必然失信于晋君。假如楚国有一位大臣公然背叛自己的主 子,取悦于他人,你说这是守信用还是不守信用呢?好了,没什么可说了, 我愿意立刻就死。以此来说明楚国对外讲信用,对内则无信用可言。” 
楚王听后怒气顿消,感慨地说:“解扬真是个忠臣烈子啊!”就赦免了 。 
古文分析  

  解扬受命于晋君出使宋国,半路被楚庄王所获。楚庄王欲借其口摧垮宋人守城的意志。对于以完成君命为己任的解扬,这里存在两个失信的可能:一、无法完成使命失信于君;二、遂楚人心愿欺骗宋人,此不但失信,更是“失节”了。 

  这场变故无疑是对解扬人格的考验。 

  楚王欲以“厚赂之”达到“交换”的目的,这是把解扬的“信”物质化现实化了。此举当为忠义之士所不耻。一句“不许”,表明了解扬在物质诱惑面前的操守,言简意赅,掷地有声,但随后的“三而许之”,不得不令人一头雾水了。这里,情节有了起伏,悬念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即“吊起胃口”。 

  解扬将计就计,利用楚人的粗疏,直传君命!这种冒险之举,充分表现了解扬的智慧,在几乎无法完成使命的困境中,巧妙地把楚王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是大智,也是大勇,而其智勇均是以他的人格与信念为依托的。作者对故事进程的叙述,简洁明了,决不拖沓,而用了占全文三分之一强的篇幅,让解扬正气堂堂地阐述他对“信”的理念,这无疑是对解扬的人格的充分肯定与褒扬,正是因为有这样不同凡俗的亮节高风,而一代雄主楚庄王在这种真正的人杰面前,也,不得不以“舍之以归”表达自己心底的敬服了。 

  “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一派大义凛然,言之凿凿,雄辩滔滔,焕发出“信”的大节与大义,解扬的人格与生命光华正是在这“信”的高张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凸显。 

0.1034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