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

  林士弘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大兴徭役,发动大量的民丁营建洛阳,开凿运河;又屡次地举行对高句丽远征。搞得民穷财尽,怨声载道。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必然激起人民的反抗。大业七年(611年),山东人王薄首先树起义旗,反对隋朝的压迫。接著,全国各地农民起义迅速展开,此伏彼起。

  起兵称帝

  大业十二年(616年),鄱阳人操师乞率先起兵反隋,林士弘积极响应,很快成为义军的中坚力量。操师乞率军攻陷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任命林士弘为大将军。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一月,隋炀帝下诏命治书侍御史刘子翊率兵前去讨伐操师乞。操师乞中流矢而死,林士弘替代他统帅部众。林士弘与刘子翊在彭蠡湖(今鄱阳湖)交战,刘子翊战败身亡。林士弘军威大振,兵力达到十余万人。十二月初十日,林士弘据守虔州,自称南越王。不久自称皇帝,国号楚,建年号太平,任命同党王戎为司空。林士弘又攻取九江、临川、庐陵、南康、宜春等郡,各地豪杰竞相杀死隋朝的郡守县令,以整个郡县来响应林士弘。北自九江、南到番禺(今广东广州)的广大地域都为林士弘所据有。

  贼帅归降

  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方与县的贼帅张善安袭击并攻陷庐江郡,于是渡江,在豫章归附林士弘。林士弘怀疑他,让他在南塘上扎营。张善安因此怀恨林士弘,就袭击并打败林士弘,烧毁豫章郡的外城而去。林士弘迁居南康。萧铣派他的部将苏胡儿袭击并攻取豫章,林士弘退保余干县。林士弘虽失豫章,但仍然尚有南昌、虔州、循州、潮州等数州之地。武德元年(618年),汉阳太守冯盎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等地归附林士弘。武德三年(620年),广州和新州的贼帅高法澄、沈宝彻杀死隋朝的州官,占据二州,归附于林士弘。

  兵败病逝

  武德四年(621年),萧铣兵败被杀,萧铣的散兵大部分投靠了林士弘,林士弘的军队因此重振势力。同年,唐朝荆州总管、赵王李孝恭派遣使者前去招抚,林士弘所辖的循州、潮州二州都投降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林士弘派遣他的弟弟鄱阳王林药师率兵二万围攻循州,唐朝循州刺史杨略与林药师交战,杨略大败林药师军,将林药师杀死,林药师的将领王戎以南昌州投降唐朝。林士弘害怕,十一月二十一日,也向唐朝请求投降。随即又逃入安城(一作安成)的山洞(今江西安福东南),袁州(今江西宜春地区)百姓相互聚合响应林士弘,唐朝洪州总管若干则派兵打败了他们。林士弘就在此时病逝。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林慎思

  林慎思(844年—880年),字虔中,号伸蒙子,世居长乐县崇贤乡钦平里鸿山(今长乐市潭头镇大宏村)。林慎思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也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他是福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福建从蛮荒进入文明。

  林慎思曾祖父凝公,官左卫将军,秀州刺史。祖父萼公,官苏州长史,晋江县令。父升公,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慎思自幼勤奋好学,兄弟五人筑室读书于方安里筹峰山中,又筑新居于筹峰山下溪上,号“坑湖草堂”(今潭头镇溪新村坑湖里)。唐咸通间,兄弟五人先后俱中进士,为福建历史上第一家兄弟五进士,时称“五子登科”、“五桂联芳”。长乐读书之风因之而盛,长乐古有“海滨邹鲁”之誉,“文献名邦”之称,亦当溯自是时。唐懿宗赐“兰桂同芳”匾予以褒扬,并敕改其所居崇贤乡为“芳桂乡”。又因慎思复中宏词拔萃魁,故赐其里曰:“大宏里”。

  林慎思登第后,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兴平县尉。执法甚严,豪强都惧其威令。后升为尚书水部郎中。唐僖宗日与宦官嬉乐,不理朝政。慎思屡次上书切谏,均不被采纳,旋外放任长安万年县令。时各地官吏多敲诈百姓,严刑峻法,惟万年县吏治清明,百姓皆感其恩惠。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占长安,田令孜挟帝奔成都,当时名流自顾不暇,慎思却领官兵迎战,力尽被擒,委官不受而死。归葬于渡桥大墓山。唐天子旌其闾为“儒英忠义”,诏立忠贤祠祀典。其祠一在福州乌石山白水井边,一在长乐渡桥大墓山林慎思墓侧,一在长乐溪上筹峰山林慎思读书处。宋朱熹题其读书处为“德成岩”。封建时代长乐县衙两侧建有乡贤祠与忠义祠,以纪念长乐历代先贤与忠烈,而两祠所祀的第一位神主都是唐林慎思。

  《诸子百家大辞典》载:林慎思的思想博采儒、道、法诸家,而独成一家之言。他的政治观宗儒家,历史进化论承袭法家,自然观与荀子相通,又从道家吸取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儒家学说是治国的指导原则,“其言式万代,其政训百王,譬日月不可掩,山川不可迁也。”并且认为统治阶级的奢侈、酷暴、荒淫等行为违背了儒家学说,是导致亡国的因素。在治民上,他主张须用“恩刑”两手。在科举上,他主张惟贤是举。传世著作有《伸蒙子》三卷、《续孟子》二卷,是唐末不可多得的儒学专著,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亦为宋代理学崛起的先声。其名载于《新唐书·艺文志》、《宋崇文总目》、《四库全书》、《辞源》、《中国人名大辞典》及《福建思想文化史纲》等。其书刊行于《百子全书》等版本,流传甚广。后人称其为“吾闽千古不朽之高士”。

  南京江南贡院《中国状元题名碑》揭示,唐代历史名人林慎思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这对福州长乐古代“海滨邹鲁”的思想文化历史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专门拜访了南京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周道祥馆长,并且认真拜读了他所著的《中国历代状元辞典》及《江南贡院史话》。据其提示,唐代科举殿试制度还没完善,所以唐代所录状元人数较多,当时的进士科第一名是状元,林慎思复中的博学宏词科第一名也是状元。所以,《中国状元题名碑》中刻有林慎思名讳,是有史实根据的。

  历史评价

  林慎思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也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他是福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福建从蛮荒进入文明。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林逋

  林逋(967年一1028年),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北宋著名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林逋以湖山为伴,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均被婉言谢绝同,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既老,自为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天圣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庐侧。事见《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传》。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传》。今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其中《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为思乡之作。故宫绘画馆藏有所书诗卷。张岱在《西湖梦寻》说,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只找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现 在杭州西湖孤山面对北山路一侧,仍有“放鹤亭”和“林和靖先生墓”,便是纪念林和靖的景胜。

  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黄庭坚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

  林士弘(?―622年),饶州鄱阳(江西鄱阳)人,隋末南方农民起义军领袖。林士弘豪迈爽直,好武功,通谋略。大业十二年(616年),林士弘随同乡操师乞率众起义,任大将军,攻占豫章郡(今江西南昌)。操师乞战死,林士弘继领其众,大败隋军于鄱阳湖,杀隋将刘子翊,众至十余万。初称南越王,后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一度据有北起九江南达番禺(今广东广州)的广大地区。武德五年(622年),战败投降,后又退守安成(今江西安福东南)山洞,不久病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林鸿

  林鸿,生卒年不详,字子羽,福建福清县城宏(横)街人。洪武初年,以《龙池春晓》和《孤雁》两诗得到明太祖赏识,荐授将乐训导,洪武七年(1374年)拜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四十自免归。善作诗,诗法盛唐,为“闽中十才子”之首。诗法盛唐,书临晋帖,殆逼真矣,惜惟得其貌。《福清县志·人物志》记载:“……先朝遗老如吴海、陈亮辈皆极推许。而一时才士如郑孟宣、高廷礼、周又铉、黄铉之、林伯璟、林汉孟之流,皆从之游。其后王皆山、王中美、王孟扬、陈仲完、郑公启、张友谦、赵景哲诸名人,以诗名于时,又私淑于鸿者也……”。《四库全书提要》中说:“况高棅尚不免庸音,鸿则时绕清韵。”欧应昌《瑞岩山志》曾收录林鸿《游瑞岩》一诗。林鸿著作有《林鸿诗》1卷、《鸣盛词》1卷、《鸣盛集》4卷。明代曾刊印《闽中十子诗抄》一书,收录有林鸿诗作。

  林鸿之诗“声调圆稳,格律整齐”,一洗元代诗人纤弱之习,被称明代开国后第一诗人。林鸿认为汉魏诗歌骨气虽然雄健但隽逸不足,晋诗风玄虚,齐梁以下,诗风浮华,只有唐代诗歌创作可算集大成。但贞观初年还有陋习,至开元天宝,声律大备。后学者应取盛唐诗歌做为楷模。林鸿诗作的内容有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情结的《塞下曲》,其中有“国耻犹未雪,壮士莫思家”直抒胸臆的诗句,也有表达壮士难伸的“抚琴中夜起,气候何凄清”、“三十志有立,一经尚无成”的感怀。林鸿还有不少吟咏自然景象的诗篇,如《游玉华洞》。他的赠别诗《寄逸人高漫士》,其中四句是:“云物正当摇落后,黄河终念别离难。龙门别墅今宵月,谁与相同把酒看?”林鸿有些诗写得既有神韵、气概,也有真情,当然也有模拟之作,但其神韵、气概也非其他才子所及。《四库全书提要》中说:“况高棅尚不免庸音,鸿则时绕清韵。”林鸿存世的诗作不多。《福清县志·奏疏志》收录他的一首诗,名曰《夜宿芙蓉峰》:“香刹瞰林丘,逢僧信宿留。风帘乘月卷,露簟带云收。宿鸟微喧曙,明河澹泻秋。一经空寂境,人世漫写忧。”林鸿曾到武夷揽胜,写有《泛九曲》古风一首。曰:“秋风泛瑶棹,爱此佳山川。九曲溯流月,数峰标暝烟。开辟自天地,飞升有真仙。石上蜕金骨,云中鸣夜弦。伊予探古迹,得复穷幽元。闲招木客饮,醉向天坛眠。不见紫阳翁,徒歌白云篇。予怀在渔钓,即此应忘筌。”明代欧应昌编修的《瑞岩山志》曾收录林鸿《游瑞岩》一诗。曰:“海国横秀色,兹山何郁盘。黄金亘楼观,青翠开峰峦。登高恍神游,驻目穷遐观。地迥云物古,天秋松桂寒。于时灏气清,东溟净波澜。尝闻有灵草,可以驻颓颜。因思营丹丘,回飚生羽翰。”在福州台江的大庙山,有一个“钓龙台”和一口“钓龙井”,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写诗作赋。林鸿所题的《钓龙台》诗很著名。曰:“逐鹿屠龙事渺茫,空台依旧枕崇岗。衣冠神禹传蒲裔,风壤宗周列职方。南粤云来螺浦白,东瓯天接虎门苍。登临送别兼怀古,不惜狂吟倒玉觞。”

0.1198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