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苏东坡纪念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苏堤南端的映波桥旁,毗邻雷峰塔、净寺、花港观鱼,与章太炎纪念馆、张苍水祠、太子湾公园隔路相望。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建成于1988年12月28日,2004年重整开放,纪念馆是开放式的。
杭州苏东坡纪念馆馆区由主楼展厅、碑廊、百坡亭、酹月轩等组成。纪念馆主建筑为一幢翘角飞檐的二层仿清楼阁式建筑。红窗白墙,清凌方正。楼前广场玉兰树下屹立着苏东坡的全身塑像,高3米,用花岗岩雕刻而成。苏东坡纪念馆由庭院、两层楼展厅、东坡世苑三部分组成。一楼展出了苏东坡[1]家谱、年表和生平介绍,突出反映了苏东坡两次来杭担任地方官的政绩及其在杭的文学艺术成就;二楼展出了苏东坡的诗文著作、书画手迹复制品及当代书画名家以苏东坡诗为题材而创作的书画作品等。整座展厅融书画、楹联、像碑为一体、并配以古筝弹唱。后院的东坡艺苑内,陈列着苏东坡书画的拓片、复制品及诗意画等,可供游人参观与选购。碑廊中陈列了他那首著名的《赤壁赋》和《游虎跑泉水》等40件书法精品,还有《三苏图》,《修竹图》,《自画像》三件作品。
杭州西湖苏堤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诗人苏轼(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 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元史》记载,元祐五年(1090年)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苏东坡主持修筑的堤岸,大约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这一条堤岸的雏形。虽说是雏形,但是,构成这一条堤岸最著名的六条桥,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都已经有了。据说,这些名字都出自苏东坡的锦心绣口。苏东坡本人的诗歌中,有关于修筑这条堤岸的清楚记载:“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轼在颍州》) 南宋开始,苏东坡主持修建的这一条堤岸,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不过,可以肯定,今天游人所见的苏堤,早已不复苏东坡修筑的原样,一定经过了无数次的增补修葺,整饬路面,植树造林。比如,在里西湖修筑了“杨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间杭州知州杨孟瑛,就曾经将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于补益“苏堤”。也就是说,今日“苏堤”之美,并非成就于苏东坡一人之手。
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景观
整条堤纵跨西湖南北两岸的长堤,堤身用疏浚挖出的葑草和湖泥堆筑而成。堤体为南北走向,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纵贯湖面,距湖西岸约500米,距湖东岸约2300米,把湖面分为西小东大的两部分(面积比约为1:5)。堤有6桥相接,现长2797米,堤宽30-40米,高出湖面0.4米。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个西湖水域,为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以及大批花草,还有北宋所建的六座单孔半圆石拱桥,自南而北依次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束)浦、跨虹。
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苏东坡曾有诗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每当寒冬一过,春风吹拂,苏堤便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堤上垂柳初绿、桃花盛开之时,绿柳如烟、红桃如雾,红翠间错,灿烂如锦。最动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时,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无限柔情。这时桃红柳绿,景色尤佳,游人漫步在堤上,看晓雾中西湖苏醒,新柳如烟,春风骀荡,好鸟和鸣,意境动人。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多方神采,如梦如幻……故称之为“苏堤春晓”。
苏堤上还栽植玉兰、樱花、芙蓉、木樨等多种观赏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而时序变换,晨昏晴雨,氛围不同,景色各异。如诗若画的怡人风光,使苏堤成了人们常年游赏的地方。南宋时,这里一度形成湖中集市。《武林旧事》记载清明节前后游湖盛况时就写道:“苏堤一带,桃柳浓阴,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斤斗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又有买卖赶集,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和鼓,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在在成市。”
苏堤上的六座石拱桥,如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杨带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俶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湖西诸山,峰峦叠嶂,如水墨山水画,且近景有丁家山岚翠可挹,远景有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御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苏颂故居引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镇城区西北隅葫芦山南麓。是苏颂高祖左屯卫将军苏光诲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年间(944—946)的府第 ,子孙世居。宋天禧四年(1020)苏颂诞生于此,10岁随父入都,其子苏携于宋靖康年间(1126年—1127年)归居于此。南宋至元期间府第改建成苏氏祠堂,其后多有废兴。清末重建。解放后作为小学校舍。1988年同安政府重修苏氏祠堂,并于后进原址重建苏颂祠堂。
苏颂故居亦称“芦山堂”。在同安县城西北隅永丰乡,背倚葫芦山,门临洗墨池,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颂高祖定居芦山堂,“芦山”遂成为入闽苏氏的“灯号”。台湾、香港、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苏氏“芦山”后裔都源于此。现存建筑于民国元年(1912年)重建,为三进双护厝府第,面积750平方米,大门威镇2只青石狮,堂中有高1.73米的苏颂全身脱胎坐像、苏氏族谱和苏氏派裔的八大名人画像。
苏颂科技馆是一座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的6层大楼,由海外苏氏宗亲捐资建造。馆内有苏颂半身脱胎塑像、世界上第3台水运仪象台模型(其它2台分别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英国南肯辛顿科学馆)和其它有关苏颂的图片资料以及各地专家学者的题词。
现存芦山堂系清代重建,以花岗岩和红砖砌墙,红瓦布屋顶,赋有闽南地方特色。堂为硬山顶,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约990平方米。前为苏氏大宗祠堂,有前厅和正厅两部分,祠堂后隔一天井是于原基址重建的苏颂祠堂,内有现代所立之苏颂塑像。两侧为卷棚顶护厝。芦山堂是苏氏芦山派入闽发源地,因此衍居海内外的后裔纷纷到此寻根谒祖,该堂已成为联络海外乡情的纽带。
198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厦门市政府公布为涉台文物古迹。保护范围:堂前延伸71米,后延伸3米,东、西各延伸3米。
故居景点
苏颂故居系1911年重建,坐西北朝东南,为二进双护厝府第式建筑,占地面积为1700多平方米,整座祠堂呈现出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
祠堂前落供奉苏颂神像,后落供奉入闽苏氏始祖苏益神像,两侧为卷棚顶护厝。大门口两只青石石狮,象征着辟邪纳吉;镂空式的石窗,梁坊上的斗拱层层迭起,各种雕刻,都是中国古代民居典型的建筑艺术的展示;高高翘起的屋檐,陡斜的屋顶,是多雨消水的闽南古建筑特征;二进的院落式建筑,象征着人丁兴旺,财源茂盛。祖籍同安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为1998年修葺的芦山堂书题“苏氏大宗”和“芦山堂”两方匾额。跨入堂门,迎面是苏颂全身塑像,大厅四周的墙壁上,悬挂着8幅苏氏家族8位风云人物的画像。在陈列柜里,摆放着《同安县志》、《苏魏公文集》等历史文献,展示苏颂历经宋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微宗五朝,官居宰相,以及发明“水运仪象台”的光辉业绩。芦山堂前原有一个水池,苏颂读书时曾在此洗砚,所以称水池为“洗墨池”。今只留下一方写有“洗墨池”的石碑。
历史沿革
故居始祖为苏益,生于唐大中十年(856年)。光启元年(885年)正月,苏益随王潮入闽,任泉州都统军使。五代开运元年(944年),光诲建府第于“葫芦山”下,坐丑向末兼癸丁,二进双护厝结构,益公为府第名“芦山堂”,始创“芦山衍派”。
苏颂故居择建于葫芦山龙脉宝地,家族人才辈出,惟宋代荣登进士榜者有仲昌、仲华、炫、绅、缄、结等十八人,世称十八进士第。尤以为荣者宋代名臣贤相六世祖颂公也(1020-1101),为官五十六年,历经五朝,官至宰相,同时也是我中国北宋的一位科学家, 1088年,他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叫水运仪象台,研制“假天仪”,编辑《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华夷鲁卫信录》《苏魏公文集》,绘制“苏颂星图”。创七项世界第一,声震中外。世界纪录协会将其收录为世界最早的天文钟。宋大理学家朱熹赞曰:“赵郡苏公,道德博闻,号称贤相,立朝一节,始终不亏”;英国皇家学会员李约瑟博士称公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苏家因押解泉州府丁粮银赴京途中遇劫。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又因殴毙钦差一案遭灭族之灾,山堂被毁,家产没官,六人入狱,余丁夜逃,部分宗亲化姓许、连、周,此即“一夜分九州,化姓许连周”同宗之由来。故苏氏大宗祠堂内有连战赠送的“发扬苏颂世界第一精神”的锦旗。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同安知县请旨拨银重建芦山堂,旋即扩建为三进双护厝,并塑颂公像于后进厅中,明世宗钦赐“苏氏大宗”以失敬仰先贤,世代传芳。辛亥,民国立,同安苏氏裔孙趋时顺势,联系海内外宗亲捐资重建芦山堂,翌年成,迄九十三载,几经损毁,几度修复;1987年,同安县人民政府拨付部分资金,兼有海内外裔孙贤达慷慨解囊,复建苏颂故居,1988年11月落成。
“芦山”是最早到福建的苏姓的一个灯号,现凡是闽南、台湾,包括海外,只要看见“芦山”这个灯号的一定是从同安“芦山堂”这儿开出去的。“芦山堂”既是名人故居,又是海内外“芦山”苏氏(含由苏氏析出的许、连、周)大宗祠堂,因而于199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厦门涉台文物古迹。
人物
苏颂(1020年—1101年),字子容,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历任集贤殿校理、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赠司空,追封魏国公,谥正简。苏颂主持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这是一部集天体观测、天象演示、自动报时等功能于一体的自动化天文台,被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他所著的《新仪象法要》是“水运仪象台”的构造说明书,全书以图为主,附有说明,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机械图纸。根据这一图纸,现代的科学家才重新复制出“水运仪象台”。
苏颂,同安人,北宋著名科学家、医学家。《宋史》称其“器局宏远,不与人较短长,以礼法自持。虽贵,奉养如寒士。自书契以来,经史、九经、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尤明典故”。苏颂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是11世纪我国杰出的天文学仪器,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天文钟。其主编的《新仪象法要》是我国现存最详细的古代天文仪象著作,书中60多幅附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机械设置图纸。他还编撰《闽经本草》21卷,广征博引全国各地的新药物,为李时珍《本草纲目》大量引用。
此外,苏颂主持编著的《本草图经》是我国上承隋唐下开元明的药物学巨著,也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图本草书。他撰写的《苏魏公文集》收录他所作诗歌587首。因此苏颂是集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古代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