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齐王陵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六君王墓,墓冢东西排列,绵延相连,封冢高耸,气势雄伟,状若山丘。附近又有小封冢环绕四周,共有几十个,故有“齐陵”之称。陵区最著名的有二王冢和四王冢。地理田齐王陵分布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临淄齐故城南7.5公里处的鼎足山和牛山之东。田齐王陵临淄,周朝为齐国都城,汉为齐王首府,长达千余年,期间齐国的王侯、大臣、贵族死后大都葬于此地,形成庞大墓群。但因历经沧桑,大多墓形已失原貌,现存有150余座,其主要代表有二王冢、四王冢,称为田齐王陵。 田齐王陵位于临淄城南(齐陵镇南部)山岭之中,南有稷山,北临淄水、西靠牛山、东枕鼎足山。陵墓山水相映,铁路、公路穿过陵区,铁桥双架,路桥双飞,更增加了田齐王陵的雄姿。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田齐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料记载二王冢,俗称二王坟,又称齐王冢,位于盯足山上,因紫金山、牛首岗、菟头山三足鼎立而得名。二王冢坐落于三山之间,民间有“齐王埋在三山口,临淄永世不为京”的传说。二墓东西并列,东西总长320米,南北约190米,高30余米,方基圆顶,犹如山上之山,气势雄伟。 二王冢, 《史记》文献记载为姜齐桓公小白与晶公杵臼之墓。198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根据二王冢和四王冢的规模、形制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并联系田氏王族世系和古代帝王葬制,进行了稽考,确认二王冢为田齐侯剡与田桓公午之墓。东方金字塔四王冢又名四豪冢。俗称“四辈坟”、“四女坟”。此乃田齐威、泯、襄四代君主之墓。位于盯足山西南,牛山之东侧,东西直列,状若山丘。按自西而东的顺序:其一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高34米,周长157米;其三,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高23 米,周长130米,四墓相间,二距一130米,三距二105米,四距三160米,总长541米,俨然四峰并峙,气势雄伟,十分壮观。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临淄墓群在临淄四隅,有150余座古陵墓(冢),被称为“临淄墓群”。这些古墓,大都是春秋战国及汉代齐国王侯、大臣、贵族的陵墓。其中在今齐陵镇南部,田齐有六王葬此,被称为田齐王陵。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盘活文物保护单位。二王冢,俗称“二王坟”,又称“齐王冢”,位于齐陵镇南的鼎足山上。二墓东西并列,方基圆顶,南北长约190米,东西总长320米。其中西冢墓长约190米,似有三层,逐层收缩,圆坟顶高约12米。东冢圆坟较西冢矮。“二王冢”,文献乡载为齐桓公墓和齐景公墓,经过考证,现认为是田齐侯剡,田桓公午之墓。四王冢,又名“四豪冢”,俗称“四女坟”,系田齐威,宣、泯、襄四代君主这墓,位于牛山东侧,依南山东西并列。自西向东为序:其一为齐威王墓,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为齐宣王墓,高34米,周长157米;其三为齐泯王墓,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为齐襄王墓,高23米,周长130米。四墓相间,第一、二墓相隔130 米;第二、三墓间距105米;第三、四墓之距160米,总长541米。宛如群峰连绵,气势巍峨。田齐王陵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六君王墓,墓冢东西排列,绵延相连,封冢高耸,气势雄伟,状若山丘。附近又有小封冢环绕四周,共有几十个,故有“齐陵”之称。陵区最著名的有二王冢和四王冢。
齐王冢
“二王冢”俗称“二女坟”、“齐王冢”,在陵区东北的鼎足山上。该山为高约60米的石灰岩山丘,北为辽阔的鲁北平原。“二王冢”就山造墓,方基圆坟,东西并列。方基接连成一体,田齐王陵东西总长 320米,南北宽约190 米,墓基似有 3层,逐层收缩。其中西冢墓基长约190 米。圆坟高约12米,东冢较西冢略小。在“二王冢”西北山麓,有一冢一基两坟。墓基东西150米,南北110米,有 3层。其上东西并立两方台,台上各有圆坟。“二王冢”东北40米处也有一座东西向的小冢。这些冢墓似与“二王冢”有关系。
四王冢
“四王冢”俗称“四女坟”,在“二王冢”西南的山阿。冢南依一平顶丘岗,皆就山造墓,方墓圆坟,东西并列。四冢墓基相连,总长约 700米。由于山水长期冲刷和耕作,墓基的北面、西面已经沟壑连绵,坑洼不平,但四冢墓基轮廓仍然清晰。西起第一冢墓基南北245米,东西约155米,圆坟高 8 米,是四冢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第二冢、第三冢的墓基约138米和145米,圆坟均较第一冢稍显矮小。第四冢墓基南北245米,东西155米,与第一冢大小相等,墓基与第三冢间隔63米。四冢墓基南沿成直线,推测北沿原来也应齐平。墓前有小冢,可能是他们亲属的墓。在“四王冢”西谷地,南北分布着8 座小冢,皆方基圆坟,尚不知和“四王冢”有无联系。
保护标志
1984年在“二王冢”和“四王冢”前分别树立保护标志,现由齐国故城遗址博物田齐王陵馆保护管理。
二王冢位于鼎足山的东麓,传说是春秋时期齐桓公和齐景公的墓葬。桓公吕氏,名小白,是齐国的公子,称“公子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以管仲为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发展国力,壮大军事力量,最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景公名杵臼,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任晏婴为相,政绩为当时人所称道。二冢东西相列,因山为冢,高达20米,周长120米。
传说
四王冢在淄河村南,传说是战国田齐威王、宣王、瑉王、襄王墓。威王约在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任用邹忌为相,孙膑为军师,国力空前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宣王名辟疆,约在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聚集文学游说之士,创立稷下学派。四墓冢自西而东并列,封冢高大,周长为100~1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