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614年—683年),名礼,字仁贵,汉族,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
人物生平
应征入伍
薛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人,大业九年(614年)出生,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曾祖父薛荣,官至北魏新野、武关二郡太守、都督,封澄城县公。祖父薛衍,北周御伯中大夫。父薛轨,隋朝襄城郡赞治,其父薛轨早丧,因此家道中落。薛仁贵少年时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以种田为业,娶妻柳氏。
薛仁贵准备迁葬先辈的坟墓,柳氏说:“有出众的才干,要等到机遇才能发挥。如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招募骁勇的将领,这是难得的时机,您何不争取立功扬名?富贵之后回家,再迁葬也不算迟。”薛仁贵应允,于是去见将军张士贵应征。
崭露头角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于洛阳出发出征高句丽。三月,在辽东安地战场上,唐朝将领刘君邛被敌军团团围困,无法脱身,无人能救,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将头悬挂于马上,高句丽军观之胆寒,于是撤军,刘君邛被救。此役过后,薛仁贵名扬军中。
贞观十九年(645年)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大军25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此战薛仁贵身着白衣,手持戟枪,腰挎双弓,单骑冲阵,唐军大举跟进,高句丽军大败。战后,唐太宗召见还只是小兵的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拔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后唐军被困在安市城,江夏王李道宗献策派兵偷袭平壤,以调虎离山之计将安市城高句丽军引向平壤一线,以攻取安市城。因为唐太宗在军中,长孙无忌极力劝阻,恐唐太宗安危,不敢偷袭平壤,未成。加之李勣大放厥词,破城之日,屠杀城内军民百姓,以至于守城将士更加齐心合力,此后久攻不克,后值冬天大雪,粮草不济,隧撤退。途中,李世民对薛仁贵说了这样的一番话:“朕旧的将领都老了,不能承受战地指挥的繁重工作,每次都想提拔骁勇雄健的将领,没有比得上你的,我不高兴于得到辽东,我高兴得到你啊。”并提拔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镇守玄武门。
永徽五年(654年)闰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大水冲至玄武门,守卫将士尽皆逃散。薛仁贵愤怒道:“哪里有天子情况紧急,立即就怕死逃跑的?”然后冒死登门框向皇宫大呼,警示内宫,唐高宗因此得以避过灾难。不久大水淹没唐高宗的寝宫,唐高宗感恩道:“幸亏是你啊,才避免被淹没,我才知道有忠臣啊。”于是赐给薛仁贵一匹御马。
战功赫赫
显庆二年(657年)闰月,右屯卫将军苏定方进军西突厥,征讨反叛的阿史那贺鲁。薛仁贵上疏说:“臣听说师出无名,所以战事不会成功。明示天下敌人是贼寇,那么才有降伏敌人的可能。现在泥熟依仗一向拥有的才干,不愿屈居贺鲁之下,结果被贼寇击破,妻儿子女都被俘虏。汉兵之中有在贺鲁诸部落得到被击破的泥熟等人的家眷人口,将要把他们充入贱籍,处置方式是妥当的取回并且送还给泥熟等人,仍然一样赏赐。那么即同情怜悯了泥熟等人无枉被攻打的事件,又让百姓明白清楚贺鲁等部性如贼寇,知道陛下恩泽广布。”唐高宗听取了他的意见,派遣人搜索贺鲁部的人送了回去,于是泥熟部的人请求跟随唐军效命。
显庆三年( 658年),唐高宗李治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三千余级。
显庆四年(659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十二月,薛仁贵又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三箭定天山
龙朔元年(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
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铁勒。临行,唐高宗特在内殿赐宴,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代有善于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层铠甲,你射五层看看。”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
郑仁泰、薛仁贵率军赴天山后,九姓铁勒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铁勒大败,所降全部坑杀。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兄弟三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从此,九姓铁勒衰败,不再为边患。
铁勒有思结、多览葛等九个部族,原先据守天山,等郑仁泰率领部队来后,他们恐惧投降,郑仁泰不接纳,俘虏他们的家室来赏给将士,敌人陆续逃走。有个候骑报告:“敌人的军需物资牛羊马匹遍布原野,可以去夺回来。”郑仁泰挑选了一万四千名骑兵,脱掉铠甲轻装奔驰,穿过大沙漠,到了仙萼河,没有看到敌人,粮食吃光才往回撤。人们饿得相互厮杀吞食,等回到军营时,剩下的骑兵只有二十分之一。薛仁贵也把他部下抓来的铁勒族女人当作妾,接受了很多贿赂赠送的财物,被有关官员向高宗检举弹劾,因立大功而受宽恕。
降伏高句丽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死,其子泉男生继位,但为其弟泉男健驱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庞同善、高品前去慰纳,为泉男健所拒,于是,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军援送庞同善、高品。行至新城,庞同善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得知后,率军及时赶到,击斩敌首数百级,解救了庞同善。庞同善、高品进至金山,又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闻讯后,率军将高句丽军截为两断奋击,斩首五万余级,并乘胜攻占高句丽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相遇。对此,唐高宗亲自给薛仁贵写信说:“金山的战事,贼兵非常多,你冲在士兵前面,奋力杀敌,不顾自己的性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各部军队非常的有勇气,才使得这次战役很快就取得了胜利。应该好好地建功立业,成全这美名啊!”
接着,薛仁贵又率两千人,进攻高句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员在于会用,不在人多。”于是率军出征,这次战役,他身先士卒,共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40余城,纷纷望风降服。
之后薛仁贵一路凯歌,与李勣大军会师于高句丽都城平壤城外。高句丽归降,唐朝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诏命薛仁贵率兵二万人与刘仁轨留守平壤。薛仁贵以功授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检校安东都护。薛仁贵移至新城,抚养孤儿,赡养老人,治理盗贼,提拔任用高句丽的人才,表彰奖励品德高尚、行为优异的百姓,一时间高句丽人都非常喜悦,甚至忘却亡国之痛。
兵败大非川
咸亨元年(670年),唐朝为了打击吐蕃和光复吐谷浑,出动五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还青海,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总管。
郭待封是名将郭孝恪之子,曾为鄯城镇守,他不甘心屈居薛仁贵之下,经常违抗薛仁贵的节制。唐军抵达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将要赶往乌海,薛仁贵对郭待封说:“乌海地势险要毒气又多,我军进必死之地,真是条险路,但是行军迅速就会成功,缓慢就会失败。这里大非岭宽阔平坦,可以设置两座营栅,把全部军需物资藏在营栅里,留下一万人守卫,我军快速挺进,乘敌人没有准备去袭击他,就可消灭了。”
薛仁贵率军先行,至河口遇到吐蕃军,击破吐蕃军,斩获略尽,收获其牛羊等万余头,回军至乌海城,以待后援。郭待封傲慢,不听从薛仁贵之命,领着粮草辎重等缓缓前行。等郭待封军进至乌海时,吐蕃二十余万大军来救乌海,进击郭待封军,郭待封军惨败,军粮及辎重都被吐蕃军掳掠而去。薛仁贵只得退军,屯驻于大非川。吐蕃派出四十余万大军进攻唐军,唐军不敌,大败。薛仁贵无奈,只好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才得以退军,然而吐谷浑自此沦陷。薛仁贵叹息说:“今年是庚午年,降娄星当值,不应该到西方打仗,当年魏国的邓艾因此死在蜀国,我本来就知道必然失败。”因为战败,薛仁贵被革职除名为平民。
再度起用
没过多久,高丽留下的军队叛乱,薛仁贵被起用为鸡林道总管。又因事获罪流放到象州,碰上朝廷大赦才回家。
开耀元年(681年),唐高宗念及薛仁贵旧功,召见薛仁贵,对他说:“以前在万年宫,没有你,我都变成鱼了。你还曾经为我消灭过九姓突厥,高句丽,中国北方、东方的向中国称臣,这都是你的功劳啊。我怎么会忘记你呢。但是,有人在我跟前告你,说你在乌海城下故意放跑了敌人,以致于失利。这件事让我非常遗憾现在辽西不安宁,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么能安稳地睡在家里,不给我指挥打仗去呢?”就这样,薛仁贵被重新起用了,官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
永淳元年(682年),突厥阿史德元珍率军入侵云州,薛仁贵奉命征讨。突厥人问:“唐朝的将领是谁?”回答说:“薛仁贵。”突厥人说:“我听说薛将军流放到象州已经死了,怎能复生?”薛仁贵脱掉头盔去见他们,突厥人仔细一看大惊失色,都下马排队拜揖,渐渐逃走。薛仁贵乘势追击,大败突厥,斩杀突厥军上万人,俘虏三万人,夺取驼马牛羊三万余头,取得云州大捷。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贵去世,终年七十岁。追认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提供车马,护送灵柩返回故乡,另一说埋葬于山东省嘉祥县。
历史评价
李世民:“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李治:“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往九成宫遭水,无卿已为鱼矣。卿又北伐九姓,东击高丽,汉北、辽东咸遵声教者,并卿之力也。卿虽有过,岂可相忘?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
贾言忠:“薛仁贵勇冠三军,名可振敌。”
李隆基:“卿父勇猛罕见,古之未有。”(对薛仁贵之子所说)
赵匡胤:“猛悍一矣。”
《旧唐书》:“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噫,待封不协,以败全略。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上加明命,竟致立功,知臣者君,信哉!”
赞曰:“五将雄雄,俱立边功。张、苏二族,功名始终。郭、薛、务挺,徼功奋命。垂则穷边,兵无常胜。”
《新唐书》:“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为之牙距也。至师行数千万里,穷讨殊斗,猎取其国由鹿豕然,可谓选值其才欤!”
《明史记事本末》:“军若惊飚,彼同败叶,遥传仁贵,咋舌称神。”
黄道周:“天子征辽,仁贵应诏。两国交锋,正然相较。贵著白衣,突前自效。所向皆靡,功实炫耀。天子见之,惊奇诧妙。问喜得人,总军即调。泥熟妻孥,还明恩造。使知王仁,贺鲁强暴。三矢三人,天山降报。往征吐蕃,地称险道。请用轻兵,待封执拗。致败王师,仁贵削貌。传死象州,敌复作耗。脱兜示形,敌惊拜告。方识英雄,不宜颠倒。”
蔡东藩:“薛仁贵,将材也,李勣,将将材也,仁贵三箭定天山,遂以成名,实则勇敢二字,足以尽之。及从征高丽,破男生,救高侃,进拔扶余城,以少胜多,有战必克,贾言忠所谓勇冠三军,良非虚语。但亦由李勣之为统帅,知人善任,始则留为巡徼,继则任其进攻,终则自行应援,不掣肘,不惎能,然后仁贵得以建立巨功,扬名千古,乃知李勣固一将材也。否则如郑仁泰之为大总管,出征铁勒,虽有仁贵之迅定天山,而其后卒丧功而还,同遭弹劾,统帅非人,将勇亦不足恃耳。”
薛植《致云林徵君尺牍》 纸本 26×30.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致云林徵君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尺牍凡16行,共158字。高26厘米,长30.3厘米。书法端谨周至,笔到力到意到。
释文:
植顿首再拜云林徵君侍史。比辱远贲荒寂。所谓空谷闻然之音。能不憙耶。仙舟行疾。弗获款奉为愧。别来极驰思。兹承手诲。展读良慰。具审文候清谧。见假米南宫海岳庵图。谨授山甫卢君转达。此图拙古。俗眼罕识。前辈尝评其画云。大米造妙入无言。云林胸次清旷。笔意萧远。当咄咄逼真矣。暇日能寄小立轴一纸否耶。山房时展观。如对可人。率略具复几格。未由良晤。惟冀顺序尽消理不备。植顿首再拜。
人物简介
薛植,生卒年不详,元代书家。字子立,温州永嘉(今鹿城区)人,元代诗人薛汉之子。精于楷书,承家学,师法欧阳询。陶宗仪《书史会要》:“植思致渊富,精于楷书,一点画不苟,殊有率更体格。” 明丰坊《书诀》称其:“得家学。小楷临周罗睺墓志。中楷临荐福寺碑。”
薛居正(912年—981年),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大臣、史学家。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进士。历官后周谏议大夫、刑部郎中、宋初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司空。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因服丹砂而中毒死,享年七十岁。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代表作是《旧五代史》。
人物生平
薛居正的父亲薛仁谦任后周太子宾客。居正年轻时好学,有远大志向。
清泰元年(934年),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写了一篇《遣愁文》来自我解嘲,他的文章寓意卓越豪迈,观者认为有公辅大臣的器量。清泰二年(935年),登进士第。
后晋天福年间,华帅刘遂凝召他为从事。刘遂凝之兄刘遂清管理国家财经大事,上奏任命他为盐铁巡官。
开运初年(944年),改任度支推官。宰相李崧领管盐铁,又上奏任他为推官,加任大理司直,升为右拾遗。桑维翰任开封府尹时,又上奏任他为判官。
后汉乾祐初年,史弘肇统率侍卫亲军,威权震动皇上,为人残忍自傲,没有人敢忤逆他的命令。他的部下官吏控告百姓违犯盐禁,论法当死。讼狱将要决断,薛居正怀疑其罪不实,召来这个百姓讯问,原来这个官吏与他有私怨,因此诬告他。逮捕这个官吏来讯问,他供认不讳,被处罚。史弘肇虽然很恼怒,但也不能使他屈服。
广顺初年(951年),迁升为比部员外郎,统领三司推官,不久任知制诰。周太祖征伐兖州,诏令薛居正跟从前往,因为功劳加任都官郎中。
显德三年(956年),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
显德六年(959年),使沧州定民租。不久,因为他的才干扬名朝廷,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
北宋初,调任户部侍郎。太祖亲自征讨李筠及李重进,管理留司三司,不久出任许州知州。
建隆三年(962年),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湖湘刚平定,朝廷任命居正知朗州。正遇逃兵数千人聚结山泽为盗,监军使怀疑城中僧侣一千多人都是同伙,准备全部捕杀。居正用计迟缓捕杀,于是率领军队消灭群寇,擒俘盗贼主帅汪端,讯问他,得知僧侣们并未参预其事,僧侣们得以存活下来。
乾德元年(963年),加兵部侍郎。太祖将要亲自征伐太原,大量发动百姓运送粮草。当时河南府闹饥荒,逃亡者四万家,太祖为此感到忧虑,命居正乘驿马招集百姓,十天后百姓都恢复生业。朝廷命居正以本官参知政事。
乾德五年(967年),加吏部侍郎。
开宝五年(972年),兼淮南、湖南、岭南等道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事,兼判门下侍郎事,监修国史及五代史。
开宝六年(973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同年,薛居正等修《五代史》(《旧五代史》)成。一年后,太祖赐给他器币。
开宝八年(975年),二月,太祖鉴于天下已定,对居正等人说:“年岁丰登,万物丰盛,如果不是上天保佑,哪里能这样。应当共思济物,如果政事有失,应当予以拯救,来实现我的志向。”居正等愈发勤修政事,来符合太祖的意愿。
开宝九年(976年),晋王赵光义即位,薛居正加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六月,随从太宗平定晋阳回来后,进官位为司空。由于服丹砂中毒,正在上奏政事时,发觉毒发,于是出了殿堂。到殿门外,喝了一升多水,堂吏把他扶到中书省,已经不能说话,只是指着廊庑间的储水器。身边的人把水取来,不能喝,吐气像烟雾,用车载回家里,随即便去世,享年七十。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惠。
薛居正气质容貌伟岸,喝酒喝到几斗还能不醉。秉性孝顺行为善良,居家生活节俭。任宰相时处事宽厚,不喜欢苛察,士大夫对此很为赞许。从参政到任宰相,共十八年,太祖对他的恩宠始终不减。
先前,太祖曾经对居正说:“自古帝王很少能够正己,臣子大多没有远略,虽然身居显位,不能垂名后世,而身陷不义之名,子孙遭殃,因为君臣没能尽行其道啊。我看唐太宗接受大臣谏议,直接指出他的过错而不以为耻。在我看来,不如自己不做错事,使别人没有指责。又观古代的大臣很多不能慎终如始,能够得以保全而且享受厚福的人,是由于忠正啊。”开宝年间,薛居正与沈伦一起任宰相,卢多逊任参知政事。开宝九年(976年)冬天,卢多逊也任平章事。到居正死后,沈伦被贬官,卢多逊流放南方,议论的人说薛居正坚守臣道受福,果然符合太祖之言。
咸平二年(999年),薛居正得以配飨太宗庙庭。
宝庆二年(1226年),宋理宗赵昀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薛居正位列其中。
历史评价
范纯仁:发挥圣德,经纬邦国。端重言归,庐在空谷。松柏滋荣,麀鹿攸伏。惟孝惟忠,其人如玉。
吕中:国初三相,自以前朝旧臣,稍存形迹,每事具札子进呈。至普(赵普)独以天下为己任,故为政专,所以启雷德骧父子之谤也。自是以后,居正、义伦(沈义伦),不过方重靖介,自守之相尔。
《宋史全文》:居正风度瑰伟,操行方正。为相任宽简,不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
脱脱:自薛居正而下,尝居相位者凡四人,其始终出处虽不同,然观于其行事,概可见矣。初,朗州亡卒啸聚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与谋,欲尽杀之,居正缓其事,贼禽而僧不与,卒赖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