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在南昌梅岭神奇的铜源峡景区,有一座汉代墓葬,墓主是修筑南昌城,并因其遍植“豫树、樟树”于城内外而使南昌得名“豫章”的汉初重臣、海内外罗氏始祖——罗珠又是一年清明期,火红的杜鹃盛开在铜源峡高山幽谷,在一片片壮丽的杜鹃群中,随我们走进风光旖旎、风物绝特的铜源峡,走近罗珠,走进梅岭文化的神秘之区,追溯南昌豫章之源本活动由豫章罗珠文化研究会、梅岭风景区管理局、江西商报社、南昌晚报社共同发起

罗珠,字怀汉,号灵知,汉大农令,又称洪崖先生。长沙人,生于公元前245年,自幼天资聪慧。因受家庭良好品德的影响,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了诸子百家之书,知识十分渊博。他胸怀报国爱民之志,曾先在秦朝为官,担任武陵令,后又辅佐汉王刘邦打天下,在消灭项羽的战争中,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任九江郡(秦时辖今安徽,江西、湖北、河南的大部分地区)郡守时,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社会稳定,九江郡成为刘邦灭项的重要基地。后来罗珠升任参军知政(相当于现在管辖数省的地方军政长官),节制周边诸郡,在灭项战争中屡建奇功。汉高祖刘邦登基为帝统一全国后,因罗珠功勋卓著,才学超群,被任为治粟内史(相当于现今主管财政和农业的副总理)。在他任内,赋税宽平,倡导节俭,积极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很快好转。南昌筑城

  汉惠帝时,罗珠因耿直不阿,不与恶势力为伍,特别不满吕后专权,为同僚所不容,被迫出守汉之九江郡(约辖今江西省全境)。但老百姓感其德政,都争相投奔他,当时郡人张交特向罗珠献出一块地方(地点大约在今南昌城一带)供其使用。罗珠与灌侯婴动员人力在张交所献之地上修筑了一座城池,周环十里,开辟六门,城修好后,罗珠亲手在护城河边种植豫章树,从此在这里定居下来。后来,朝廷决定在此设郡,由于罗珠曾为南昌城手植豫章,为了纪念罗珠的筑城之功,也为了豫、章两种树木已经成为南昌城的特有景观之一,便将该地命名为「豫章郡」。

南昌又名豫章的郡名,便由此而来。隐居洪崖

汉惠帝七年,吕后临朝称制,纲常紊乱。为了避祸,决意离开,辞官为民,隐居于西山洪崖(今梅岭有洪崖丹井景区),以避诸吕之乱。他在此“结草为庐”,以清贫为乐,大书其庐曰:“昔张子房为赤松之游,吾今为洪崖之游,盖上友洪崖异人,与禽鸟为乐。”并在庐舍前后,种植罗汉柏、罗汉茶,且自号“怀汉”,表达自己不忍忘汉之意。罗珠以后一直云 游四方,直到景帝丙戌2年(公元前155年)去世。(今梅岭之巅有罗汉坛,产罗汉茶、罗汉菜均由此得名。又传柏树为汉柏,也来源于此)

由于罗珠的才学、品德、功勋、官爵在以往罗氏人物中均无前例可比其影响波及全国。因此,后世各地罗姓子孙均奉罗珠为始祖,罗姓篡谱衍派均以罗珠为一世祖。

《江西通志》记载,罗珠修豫章城“有功德于民”。当地人为感谢珠公的恩德,建祠祭祀。神奇的铜源峡水碓瀑布区

这是国内罕见的瀑布水碓群,是梅岭风景名胜区内最具地方特色,融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旅游点。位于梅岭风景名胜区西南,罗汉岭南麓,肖峰东侧。据有关史料记载,西汉吴王刘濞曾在西山采铜铸钱,源自西山主峰的铜源峡因此得名。

在全长十余华里的峡谷中,有大小瀑布80多帘,串起三百多轮原始水碓,这些水碓具有近千年历史,保持着自古原貌:茅棚土屋,尘埃朦胧;巨大的木制水轮、木板水槽、石板碓头与石臼,通过别具匠心的传动,把各种杂木片屑加工成细嫩的“白木粉”,自古以来给当地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财富,被戏称作“哑巴崽”。据史料记载,从元末明初开始,这里的先民便利用水车舂米的原理,在铜源峡上架起无数水碓,借水之力,利用当地木材原料优势制作庙香(用来制作檀香、香,当地人称为香粉)。如今这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水碓房,仍在延续着它古老的杵香粉作用。近年来,由于木粉用途越来越广,不仅可以制作庙香,还可以成为蚊香、皮革制品的原料。

景区沿途又有成片的高山梯田,被誉为都市里的“空中田园”。这些梯田的特点是:山高田高,田地小。传说有一个老农在地里耕田,数来数去发现少耕了一丘田,拿起草帽欲走时,发现草帽下竟是一块田,可见田丘之小。这些梯田景观近年也被游人青睐。

这里富有节奏的水碓声、转轮水花声、流水飞瀑声和山涧鸟鸣声合奏着一支浑厚丰富、意境深幽的交响曲,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智慧和梅岭独特的风情神韵。

神奇的铜源峡不仅有着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原始风物,还有着种种神奇的传说。据《西山志》记载,鼎鼎大名的八大山人的真身墓就在铜源峡一带,至今仍为疑案。罗珠墓

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5年),在西山洪崖生活长达28年之久的罗珠在梅岭仙逝,葬于铜源峡上游南岭村南山麓。此地名曰九节蜈蚣山。走势与西山主峰相接,山势峻峭,起伏多变,气势磅礴,连绵不断,据说是一处上等风水宝地。东晋训诂学家、我国风水学第一人郭璞应许逊(许真君)之邀,到罗珠墓前,对此地风水赞不绝口,作诗曰:仙桥玉骨似蜈蚣,九曲奔腾对九峰;案供秀星前列帐,朝东大港气冲融。

为此,许逊征得同去的罗氏十三世孙柏林瑭公同意,将父亲许肃葬于罗珠墓后。

罗珠墓2003年重修。在南昌的许多名人墓中,罗珠墓有他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一,它是2150年前的墓葬,又是与南昌城的历史有关;其二,“天下罗氏出豫章”,它是天下豫章罗姓的祖墓。出游线路南昌——湾里——幸福水库——铜源峡——红星大岭罗珠墓——洪崖丹井——返程(午餐安排在铜源山庄)餐饮特色

  罗汉菜(产于罗汉岭,因罗珠得名)、春笋、清水鱼、蕨菜、野芹菜等。喜好美食者,可以顺道赴海拔600多米处的铁壁山庄品尝“天下第一羊肉”。

重修后的珠公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罗氏历史,璀灿辉煌。汉初,治粟内史罗珠,出守九江,随从灌婴平定豫章,灌婴筑豫章城,罗珠竣其功。罗珠为政清正廉明,税赋宽平,有功德于民。在吕太后临朝称制时,为避吕氏乱政,罗珠谢病弃官,隐居洪崖,后屡诏不起,薨年九十一岁。罗珠为豫章罗氏始祖,子孙蕃衍,已逾干万,分布国内各地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并播迁美、加、韩、新、马、泰等国。古往今来,人文蔚起,王侯卿相,将帅勇武,鸿儒彦士,技艺名流,可谓车载斗量。罗珠为官清正的铮铮铁骨,不忘怀汉的耿耿忠心,给其后裔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成为罗氏遗风。 罗珠薨后葬于今南昌市湾里区招贤镇南岭村的九节蜈蚣山。两干余年来,后裔拜祀不断,每约四百年左右就有后裔子孙重修其墓。依据墓碑鉴定,最近一次修墓是在明代嘉靖甲辰年(1544),距今460年。“文革”时墓被盗,墓碑失落。上世纪九年代初,柏林偕同上巷、沥口、曹坊、石里、大洲等罗氏支裔在墓址复立墓碑。后因当地劈山开路,致使该墓面临坍塌之虞。为了抢救整修该墓,并方便族人祭祀始祖,由南昌县豫章罗珠研究会筹备组发起,南(昌)新(建)两县及省市机关和省境外部分族人鼎力资助,经一年时间的不懈努力,首期修墓工程终于告竣。在湾里区人民政府的重视下正在报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缅怀始祖的功德,也为了将我们重修珠公墓的情况记载下来,以资纪念!

珠公陵墓修葺记

据资料载,珠公墓落成后,其六子曾环墓而居。嗣后多次修葺。首由八世孙叶,字立成,号季茂,永元元年(89),官河南太尉,东汉永初二年(108)重修。十三世孙柏林瑭公,与郭璞,字景纯,重友盟,再修。三十世孙绍慎,唐时任长安府尹,又修。四十三世孙盛得公,字经臣,南宋吏部侍郎、天章阁直学士,对墓再作修葺;卒后亦葬于南岭珠公墓之右,内分二穴,外合-冢。明嘉靖年间,五十三世孙文会公又修,所立墓碑“文革”中失落,1994年始发现,运回柏林村“豫章罗氏忠孝陵园,,建珠公副墓祀之。1993年,柏林村重修罗氏大成族谱,谱会偕同上巷、曹坊、沥口、石里、大洲等支再次立碑。因当地经济建设需要,珠公墓前劈山开路,形成陡壁,并被雨水冲蚀,为防坍塌,2003年冬,在昌珠公嗣孙发起,罗氏聚居地柏林、小兰、润溪、下罗、罗家集、观田罗家等地集体、南昌地域和省内裔外孙捐资,遂再次重修珠公陵墓。

南昌县豫章罗珠研究会筹备组谨记

明嘉靖年的墓碑

黄河有源,泰山有基,人有祖宗。崇宗敬祖,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正是怀着对始祖珠公的神圣敬意,秉承世纪之初《中华罗氏通谱》南昌会议的托付,承担起重修珠公墓重任的。在修墓的过程中,经历了精心筹划、四处募捐、测量设计、公开招标、监督施工等多个阶段。这期间,在“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克服困难,一定要把墓修好”的思想指导下,或开会集思广益,或奔走城乡之间,或穿梭于墓地,或挑灯伏案,克服了天寒地冻、夏日炎炎、暴风骤雨、闪电雷击等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也克服了其它不利因素,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我们可以敬告广大的同宗族人,也可告慰于九泉之下的老祖宗,重修珠公墓的美好愿望终于变成现实了!

在高大挺拔的珠公墓面前,兴奋之余,却有些心神不安。我们有承担修墓的勇气,也有把墓修好的决心。然而,由于对历史、方志、族谱、墓冢知识的匮乏,文字功底、工艺雕刻和政策水平的局限,再回过头来细观珠公墓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为此,我们深感愧疚,并愿意诚恳接受族人的批评、指教。对于不尽人意之处,只有寄希望于在二期工程或等待后昆再修珠公墓时加以弥补了。

修墓过程中,香港罗氏宗亲会罗景云主席代表宗亲会致信予以鼓励;中共南昌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大主要领导给予关心和支持,南昌市、县民政局和南昌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给予帮助;湾里区人民政府、文教局、招贤镇人民政府、南岭村委会给予指导和配合。对于许多关心帮助过我们修墓的同志、同胞、同宗,我们在此一并向您们表示衷心感谢!

南昌县豫章罗珠研究会筹备组

罗珠传略

珠公,字怀汉,号灵知,生于秦王政丙辰年(前245)四月十四日寅时,薨于汉景帝丙戌年(前155)九月十八日辰时,享年九十一岁。葬于洪崖即今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招贤镇南岭九节蜈蚣山。

珠公原籍湖南长沙浏阳县东乡纯江,先父君用,秦武陵县令,后仕汉,督运官铁,溺于洞庭。珠公乃君用公次子,自幼聪慧好学,长成满腹经纶。初仕汉高,为治粟内史(景帝初改治粟官为大农令),赋税宽平,国用优足,清廉自守,政绩卓越,后世尊称为大农公。

汉高祖辟疆,公出守九江,随从颖阴侯灌婴平定豫章,乡贤张交献地归于婴,又以该地当南北之冲,呈筑城计。筑城伊始(前201),灌侯北调,至惠帝三年(前192),经九年努力,由公竟其筑城之功。戊午(前183),避吕氏之乱,隐于洪崖,屡诏不起。丁亥(前154),吴王濞连七国反,景帝命太尉周亚夫讨灭之。叛平,亚夫奏请命名郡城以治,并奏明珠公筑城功绩。因公亲手植有豫章(樟树),景帝准奏为豫章郡城,并敕建祠祀之。

珠公原配张氏,继娶傅氏生育六子:居厚、宣礼、子成、知正、抵德、成通。据《南昌耆旧记》所载,罗珠“实为罗姓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又罗氏族谱载,北宋丞相司马光追念罗珠崇高品德,卓越功勋,为之作赞曰:

“起家内史,职在司农,留侯推毂,灌侯共功,相度豫章,仡仡崇墉,勋成辟谷,邈矣高风。勋在汉室,泽及生民,媲美后稷,于今为烈,定太平功,建中兴业,寿而且康,厥后克昌。”

南昌县豫章罗珠研究会筹备组敬撰

正史方志族谱及书笈中有关罗珠资料摘登

罗珠,高帝时,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卒官。子孙因家焉。

--《江西通志》人物卷六十六

范宁为豫章太守,“大设庠序(学校),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

--《晋书》卷七十五《范宁传》

胡氏、罗氏、邓氏、熊氏,号豫章四姓。

罗氏自汉罗珠下(失其官爵),有晋江罗洞,丞相参军罗宏,资度议参军企生(晋书有传)

--《江西考古录·豫章四姓》乾隆三十二年原刻

君用公遗孤珠,事汉高,为治粟内史,奉命守九江郡。因郡人张交献地,遂与灌

婴筑城,环十里,辟六门,告成,遂家焉。是豫章自罗始矣。

--罗颖《豫章罗氏源流总序》《中华罗氏通谱》下册95·页

江西人民出版社《罗姓史话》178页

罗邵,字仲进。东汉豫章郡南昌人。建安初为侍中,李催之乱时扈从汉献帝避难

弘农郡(治今河南灵宝县),及车驾还都,被封为列侯。

--《江西历代人物辞典》第3页,《资治通鉴》有载

罗姓名人中最为著名的有西汉大臣罗珠(著名豫章罗氏的始祖),名商罗裒,晋朝

武陵太守罗企生……

--袁义达、张诚著《中国姓氏》34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值得一提的是罗君用之子罗珠,仕汉后,曾官至相国,大农令,可谓是罗姓当时

很有影响的人物。据《南昌耆旧记》所载,罗珠“实为罗氏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十后

--高剑峰编著《中国100个大姓》192页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地舆世家论珠公墓

我汉始祖珠公墓地座落於西山南岭山巅,经查,堪定为未山丑向吉度分金,左水

倒右,水由乾方上堂,流经甲方复转出艮方。左有象山,右有狮山拱卫,水口呈“之”

字型流出,前有案朝,后蜈蚣雄峙,群山环护,实属风水宝地,与族谱记载情况完全

相符。

由于年代久远,受自然及人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物地貌自

0.0784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