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族谱序言
树高八丈根系沃土,江河奔腾源在泉头。国之有史,方载五千年文明历程资治通鉴;族之有谱,方记海内外血脉宗亲同根相连。特别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打破了原来家族村落的集中体制,如果没有一部家谱,很可能几十年后,我们的后人就找不到他们的根在何处……树无根本,何以长成栋梁参天?故族谱是国史的细胞,国家家国,相依并存。鉴于此,从乙酉年春天,驻在莒城的十四世文经祖、十五世莲民祖,家询兄、继鹏、继明侄倡导三修族谱,并多次回到新旺村,会同有关人员商讨重修族谱。之后几年间,修谱事宜,不断完善,并得到了合族宗亲的积极响应。至戊子年春天,乘中华唐氏宗族文化研究会创修《全国唐氏通谱》的东风,时任新旺村书记继栋侄亲自挂帅,成立了修谱领导小组,正式拉开了第三次续修族谱的序幕。
敬读族谱,知先祖厚德载物,始祖至六世祖命名联贯,世代递进,充分体现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文化理念。从十二世起,先祖们就为家族世系的发展规定了“升土文艹和,家继殿清东,孝德延益维,庆贤世英宗”二十代世字。到清朝光绪年间,由第十五世忠祖撰稿,创修出第一部《唐氏族谱》。想来那肯定是一部完整、系统的家族发展史,可惜在乙酉年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遗失了……家仇国恨,我们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
二修族谱从丁酉年(公元1957年)春天开始,由十三世谦祖、十四世文选祖、十六世共和、同和叔,及家干兄发起,历时三年,到庚子年抄写完成了书稿,文选祖为此作了序,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但二修族谱是在原谱遗失了的情况下,靠部分老年人的记忆和祖林里的碑文记载完成的,所以,有些地方就难以清楚说明(如四世祖大公有碑,名失讳等,就没有注明其后人如何),不少悬念还要靠我们后人去考证、探索来进一步完善。这部族谱,凝聚了我们先辈人大量的心血,也经历了失而复得的诸多磨难:十年文革动乱时,红卫兵以破四旧为由,从同和叔家搜出了这部族谱,在欲将其付之一炬的关键时刻,十五世莲德祖和家干兄,冒险将族谱偷出来,藏到了被搜过的原地,才巧妙地躲过了被焚烧的命运。此番护谱,功德无量!
现存的这部族谱原藏于同和叔家,后几经周转,传到其孙女婿赵贤生家,直到丁亥年贤生将族谱交由继明侄后,才算妥善地保存了下来。目前,该族谱保存在村支书继栋侄家,是这次三修族谱的主要历史依据。为修好族谱,我与十五世莲民祖、鸿和叔、继栋侄等有关族人,反复考证了大量的地方史志,并对照老谱一一核实,梳理脉络,推算论证,理清落实了二修族谱中的如下悬念:
落实悬念之一对二修族谱所记:“吾始祖原籍江苏省东海县,自明初因避战乱来莒”有了更清晰的佐证。查阅《重修莒志》卷四十/民社志/氏族上/第三十二页(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刊行,庄陔兰编纂),其中记载:“二区新旺唐氏,原籍海东十八村簸箕掌,始迁祖瀛海,于明隆庆四年,迁莒东新旺庄,下分八支,二支邦魁于万历四十年,迁城(北)南古迹崖,余居本村,今传至十九世。”这一佐证,证明吾始祖迁徙于明朝隆庆四年。理由是《重修莒志》刊行于抗日战争之前,当时一修族谱尚未遗失,应是州志刊登的资料依据。
落实悬念之二对四世祖兄弟二人均失讳的遗憾有了新发现。《重修莒志》关于“二支邦魁于万历四十年,迁城(北)南古迹崖”的记载,同文选祖在二修族谱序言中记载的“住古迹崖者,吾六世 祖于清康熙年间迁来”,前后相隔五十年,且六世二公嘉生祖,又是失讳的四世祖二公之后,这说明邦魁祖就是四世祖之二公,理由是万历四十年(1612年)至康熙元年(1662年),恰好是两代人的距离,且六世二公嘉生祖并不叫邦魁。再参照吾祖前五世命名文化顺序(始祖瀛海、二世献章、三世元吉、四世大公□□,二公邦魁,五世大公思贤,二公思柱,三公仁礼),四世祖大公可能是名讳邦国。
落实悬念之三四世祖大公之后,有了新发现。方家址坊唐氏一脉,二修族谱没有记载,但他们家传:民国时期有一场官司,是时任二区区长的唐中和跨区帮助打蠃的,说是一家,且现在址坊的十八世也是继字辈,按年代推算,疑是失讳的四世大公后人,因二修族谱时四世大公有碑在,名失讳,有碑说明有后人,碑上名字看不到了,老谱又丢失了,所以就没能续写。这次修谱,址坊唐氏认祖归宗,经双方论证同意,先暂续四世大公名下,如果以后有更清晰的考证,再进一步理清脉络。
落实悬念之四始祖祖籍及迁徙原因新证。庚寅年十月,在莲民祖的带领下,继栋侄亲自驾驶自家汽车,与我和家传弟一起到连云港(原海东驻地)进行实地调查、考证。在连云港海州区政协主席唐建生、海军东海舰队连云港气象台台长杨为明君的帮助下,我们详细查阅了《海州区志》《隆庆海州志》《康熙海州志》《连云港地方史稿》《朝阳镇志》《墟沟镇志》中等有关地形地貌变化的记载,搞清了海东和东海县的沿革关系:至康熙初年,海州东门外与南云台山之间还有一道长约三到五公里宽的海峡…….当时云台山在海中,名郁州岛,岛上有十八个自然村,时称“海东十八村”,因隶属于海州东海县东海镇(县治在今朝阳镇新县村),故亦有“东海县”之称。但到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废黄河以北海岸迅速往东推进,锦屏山、花果山和海中的南云台山渐渐合拢,海州东门外的海峡变成了一条河流,从此,海东之称便不存在了。但我们还是在原海东属地找到了簸(箕)掌村,现以查明:
吾始祖瀛海,原籍海东十八村簸箕掌(现连云港市墟沟镇簸掌村),于明朝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因中央政府下令封海、禁海(苏州阊门战败后,逃到海岛上的张士诚残部勾结日本浪人、海盗反攻大陆,明政府不顾渔民生存环境,下令片帆不准入海),被迫迁往内地谋生。几经坎坷,辗转来到莒州之东,鹤河北岸,在宏图埠下结庐开荒,建村新旺,生息繁延了我们今天的新旺、、古迹崖、唐家沟、上芦峪河、崔家官庄、东鹤水,石井西南岭、公家庄、万子村、大官庄、板石、方家址坊等三千多人口,及莒县城、青岛、济南、沈阳、吉林、江苏、安徽等多地众多的唐氏后人无法统计。吾族唐人,承瀛海始祖之懿德,勤劳置业,经务农桑,不断发展壮大,至四世祖迁居唐(方)家址坊,五世祖迁居唐家沟,六世祖迁居古迹崖,八世祖迁居芦峪河,十世祖迁居崔家官庄,经历了明、清、民国、共和国四朝,迄今已四百四十馀年矣。
三修族谱承上启下,在续谱的同时亦续延了世字。新世字与祖传世字在文化理念上一脉相承,并根据《周易》五格命名原理精选用字,从三十二世续用:福瑞照梓毓,懿庭泉久政,韶章冠麒瑜,科源肇俊鹏
我们为铭记吾始祖之懿德,彰显吾族人之团结,期待吾族后世之兴盛,于庚寅清明佳节,为始祖唐瀛海竖立了新碑,碑体前面的楹联铭刻着我们的来龙去脉:“根在轩辕唐尧脉发新旺宝地,枝展神州大地人兴五面九方”;后面的楹联:“背依屋楼神山懿德千秋流芳,面临玉带鹤水后世万代兴旺”,则寄托着我们对始祖瀛海的无限怀念之情。但愿始祖的懿德英灵,在这方神奇的风水宝地上永垂不朽,保佑我大唐子孙英才辈出,万代隆昌……
岁在辛卯第十七世孝孙唐家兴熏沐谨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