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又称姜尚,字子牙,东海上人。他是周倾商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和西周的开国元勋,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被称为“周师齐祖”“百家宗师”,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说是漂泊不定、困顿不堪,但是他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业。听说西伯姬昌尊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但是来到西歧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来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陕西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住了下来。此后,他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等待圣明君主的到来。
姜尚的钓法奇特,短干长线,线系竹钩,不用诱饵之食,钓杆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尚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应聘,并封姜尚为相。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姜子牙钓出的可谓是一条“王侯大鱼”。
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源于此。
二、姜肱共被
姜肱字伯淮,彭城广戚人。家世名族。肱与二弟仲海,季江,都以孝行著名。他们友爱天性,常共同卧起。等到各自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因系嗣当立,才依次往各室去住。姜肱博通《五经》,兼明星纬之学,远来学习的有三千多人。
诸公争相请他,都不就职。二弟名声相次,也不应征聘,当时人很仰慕他们。姜肱曾经和弟弟季江一道去谒见郡吏,在路上遇了强盗,想杀他们。姜肱与兄弟争着去死,贼人于是放了他们二人,只抢夺衣服资料罢了。到了郡中,郡吏看到肱没衣服,怪问其故,姜肱托以它辞,始终不说出强盗之事。强盗听到很感动后悔,后来到精舍求见征君。
姜肱和他们相见,强盗都叩头谢罪,且退还所掠财物。姜肱不受,用酒食犒劳他们并要他们快走。后来,姜肱与徐稺都被征召,不去。桓帝便下诏给彭城令使画工画出他的形状。姜肱卧在幽暗之处,用被子盖住脸,说是患了头眩的病,不能吹风。画工竟不能见到他。
中常侍曹节等专执朝事,刚杀了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想借宠贤德,使众人放心,于是召姜肱做太守。姜肱得到诏书,私告其友道:“我以虚获实,于是身价很高。明明在上,犹当固其本来志向,何况现在政权在阉竖之手,有什么作为呢?”于是隐身逃命,远到海滨。
朝廷再用玄纁聘任他,不就。即拜为太中大夫,诏书送到家门,肱使家人回答说“久病就医”。于是穿着破衣服走小路,躲在青州界中,卖卜弄饭吃。召命得断,家里也不知他在哪里,过了多年才回来。年七十七岁,熹平二年(173)死在家中。弟子陈留刘操追慕姜肱之德行,共刊石颂扬他。
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
三、齐桓公好服紫
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姓姜,名小白。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整个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正在那个时候,几匹没染色的布都换不回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料很贵,整个都城的百姓喜欢穿紫色衣服的风气不消失,我该怎么办呢?”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侍从中如果有穿紫衣来进见的人,你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齐桓公说:“好的。”
从这天开始,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城中也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三天,国境之内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四、齐桓公存邢救卫
公元前661年,戎狄出兵侵伐邢(今河北邢台)、卫两国。邢国无力抵挡,很快被戎狄攻破,邢人纷纷出逃。
齐桓公听到急报有些犹豫,毕竟齐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消耗不小,但想到自己霸主的地位,对邢国的上门求救又不能不管不顾。
面对戎狄的强势,管仲极力劝谏齐桓公,明辨是非,促其出兵相救,说:“戎狄有豺狼之心,贪得无厌;天下诸侯同为华夏,不可抛弃。如今邢国有难,作为诸侯盟主的齐国更当挺身而出,救邢国于危难之中,这是君侯责无旁贷的分内事。如此,齐国方可在诸侯间长治久存。”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于是打着“攘夷”的旗帜,率领诸侯大军同狄人展开较量。
诸侯联军到达邢国边境之后,故意按兵不动。狄人原以为联军会发动进攻,看到联军没有动静,更加肆无忌惮,准备在邢国掳获大量财物后再撤兵。没有想到这个时候,齐桓公下令联军发动攻击,狄人未加提防,折损大半,四处逃窜。
齐桓公大败戎狄,他担心邢国国土距离戎狄太近,而齐国也不可能一直驻扎在此,便考虑帮邢国迁都,以躲避戎狄侵扰。之后,齐桓公命诸侯大军帮助邢国将都城迁到了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帮邢人筑了新城,又将旧城的器物全数搬到新城。齐桓公考虑到邢国兵力薄弱,更无偿赠送邢国部分战车和士卒。邢人迁到了新地,又有新城居住,都十分高兴,就像回家似的。齐桓公大公无私的美德更是让诸侯对他心悦诚服。
公元前660年,戎狄再度出兵,气势汹汹攻打卫国。正准备带着他的鹤出游的卫懿公闻讯,大惊失色,急忙调兵遣将、征兵抓奴,想要抵挡狄人的大军。
卫国人对这个昏君早已恨之入骨,大家纷纷躲了起来,谁也不愿意参军打仗。卫懿公气急败坏,强行抓了百余名壮丁,还质问他们,为什么国难当头,不愿去抵御外侮。
人们忿忿地说:“您自有一物可以助您抵御狄人,又何用得着我们呢?”
卫懿公不解:“何物?”众人皆言:“您的鹤啊。”卫懿公斥道:“胡说!这些鹤怎么能打仗呢?”人们说:“鹤既然不能打仗,那就是没有用的东西。但您却对这些无用之物封官赐禄,对我们不理不睬、不闻不问,这能怨我们吗?”
卫懿公后悔莫及,石祁子劝他不如把鹤都放了,以换取民心。虽然心中不舍,但事已至此,也没有办法,卫懿公只好把自己的鹤全部放生。随后,他安排石祁子、宁速留守后方,自己亲率大军去抗击狄人。
卫懿公在最后关头幡然醒悟,并决心与狄人以死相拼;但悬崖勒马也未能挽救卫国遭破灭的命运,卫国的军队疏于训练,战斗力很差,被戎狄的大军打得大败。在春秋时期,战争中落败的一方要把战旗放下来,表示认输,但是慌乱之中,卫懿公的战车没有把战旗收起来,最终卫懿公被围攻战死,尸体也被戎狄煮着吃了,据说只剩下一块肝脏。
打仗打得连国君都阵亡了,何其惨烈!卫国被攻破,国内财物被戎狄洗劫一空,卫人连夜弃城而逃,逃过黄河的不足千人。卫懿公死后,卫人拥立其堂弟姬申即位,是为卫戴公。卫戴公在位一年即去世。
公元前659年,卫戴公之弟公子毁得齐国相助即位,是为卫文公。为了帮助卫国重建家园,齐国送来了车马、建材、布匹、祭服、家畜等大批物资。卫文公和卫国的民众在齐国的帮助下,迁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在这里开始建设自己的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