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顺陵,在咸阳市底张镇陈家村附近。杨氏死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王妃礼葬。武则天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国号称帝,追封其母为孝明高皇后,将墓改称为陵。如今陵园地面仅存陵冢封土及部分石刻,其石刻以形体巨大、艺术手法独特闻名。为配合中日唐陵石刻保护项目,今夏省考古所及西安文保修复中心的张建林、张在明等研究人员对其进行考古调查,摸清了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结构等。经钻探得知,陵园围墙只有一重,南、北墙各长约283米,东、西墙各长约298米。围墙为夯土构筑,墙体宽2米左右,地面部分均已不存,未见散水、包砌砖,也没有瓦片、瓦当等覆顶瓦作遗迹,表明原仅为素夯墙体。陵园的东、西、北三面均未设门,只在南面中间设一对门阙,两阙间距约22米,门阙为长方形夯土台,东西长25米~25.5米、南北宽12.1米~13.7米,原门阙土台的表面应敷有白灰墙皮。陵园围墙四角各有一个角阙,平面呈曲尺形,也为夯土构筑,其外边长20余米,内边长10余米,两侧分别与围墙相接。考古人员还探明原陵园石刻配置:在象征性的“外城北门”外原有3对石马,且每座石马都有牵马人(或称控马官);神道南端原有一对石柱;内城神道两侧的石人原至少有8对。

  考古人员已清理出部分暴露在地面神道南端的石柱顶(旧称华表顶),钻探出内城神道南部西侧的石人座和外北门的石马座。神道南端早年埋入地下的石柱顶,高达1.9米,大部分保存完好,顶为宝珠状,下有莲瓣座,造型纹饰精致,是关中唐陵石柱最为精美的石柱顶。据推测,原有石柱通高约8米,足显其高巨宏伟。已探知神道南端东侧地下埋有石柱基座,北外门西侧下有石马基座,准备近期进一步清理。

  陵前地上现存石人、石羊、石走狮、天禄(又名独角兽)等石刻33件。陵东、西、北三面各有石坐狮1对,北有石马1对。石走狮和天禄是顺陵石刻中的精品。石走狮高4米,体型庞大,造型雄伟,作阔步缓行态,被誉为“中华第一狮”。天禄头似鹿、身如牛,双翅上雕有卷云花纹,富有神韵,堪称国宝。


0.0863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