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杨肸是杨氏的授姓始祖。
杨氏与其他任何大的姓氏一样,都是多元化的。但都有一支主流,就一定会有一位始祖,这是基本常识,毋容置疑。
始祖的确定,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个原则是,第一个姓杨的才是始祖。我们不能从血缘上去寻找始祖,很简单,因为父亲上面还有父亲,这是无止尽的。另一个原则是,必须以史料记载为依据,不能靠传说,也不能把某些家谱记载作为依据。
目前,我们杨姓始祖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伯桥,二是杨杼,三是杨肸,好在三种说法都归到杨震,这也为我们确定始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杨升南教授是中国社科院的历史学家,是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有渊博的历史知识。经过多年的研究考证,认定杨肸为杨姓始祖,有其充分的科学依据。他的文章和报告都讲得很清楚,而且在唐宋时期的古代文献中就有许多认定杨肸是杨姓始祖的记载,又有许多古代文献资料佐证,有根有据。杨肸也是历史上的名人,道德高尚,很有学问,拜为太傅,孔子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我赞同升南教授的看法,不再重复。
研究论证始祖,属于学术之争。始祖只能是一个,因此具有排他性,非此即彼,旗帜鲜明,不能模糊,更不能和稀泥。学者在论证这个人是始祖时,必须得说另一位为什么不是。所以,不存在不尊重谁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杨氏大家族的老祖宗,而不是某一个分支的老祖宗。如果是一个分支的老祖宗,别人是不应该过多表态的。
先简单说说伯侨。我从事杨氏文化活动十年来,看到不少关于姓氏的资料,绝大多数都是以伯侨为始祖。可是有两点无法解释,一是在古籍文献中,伯侨都是称“羊舌侨”,并无“杨伯侨”之称谓。二是伯侨的儿子“文”,孙子“突”,重孙子“职”在古代文献中都是“羊舌”,而没有冠以“杨”。只有5代孙羊舌肸,因是有功之臣,晋平公将杨县赐给他为封地,从此才冠以“杨”,所以在古代文献中既有“羊舌肸”,也有“杨肸”。更重要的是在杨肸之后的子孙中,再无冠以“羊舌”,都是冠以“杨”,这就足以说明,杨肸是第一个姓杨的始祖。
从这里可见,从血缘上说,伯侨也是我们的祖先,但因不姓杨,不能定为授姓始祖。如认伯侨为始祖,那为什么不认伯侨的父亲或伯侨的爷爷为始祖呢?这是无法解释的。另外,在各地庙宇或旅游景点的书摊上介绍姓氏的小资料大多是以伯侨为始祖,这些资料都是书商拼凑抄来的,没有进行研究论证,不能作为我们的依据。
杨杼的问题更为简单。一是在唐宋时期以前的文献资料中都查不到杨杼这个人,这是绝对说不过去的,也是最大的疑惑。二是在一些地方谱的记载中,把杨杼出生时辰以地支记时,而这种地支记时法要晚一千年才出现的,完全不可想象,犯了常识性的错误。还有对杨杼埋葬地的描述,其子孙所任的官衔都不合当时的礼制,这也是常识性的错误。正像在500年后,有人写文章说在抗日战争中,游击队员们在山里用手机联络;某某人在辛亥革命时期任共青团支部书记一样。三是杨杼之说只在一些地方谱中记载。尤其是近几年的家谱,都是传抄,编辑人员并没有很好地研究与甄别,难以作为依据。
持杨杼观点的宗亲都回避这些问题,但这些常识性的问题,的确无法解释。
我认为,在认定始祖问题上的分歧,主要是一个感情问题。有的村,有的县修谱,恐怕95%以上的宗亲并不关心更不会去考证谁是始祖,都是修谱的那几位老先生从有关谱或有限的资料中抄来的,都没有做深入的研究考证。现在要说他修的谱中始祖有误,这几位老先生就难以接受,这就是个感情问题。其实,我家的老谱记载就是伯侨为始祖,我觉得杨肸为始祖更准确,改过来没有什么不好。
还有个别专家教授也没有深入研究,就在某篇文章或某部著作中说谁是始祖。而当时这方面的谱牒及资料很少,就成为不少没有研究能力和没有研究条件的编谱人员作为依据,以致流传开来。
在始祖问题上,希望宗亲们一定要冷静下来,认真分析论证。要从为了子子孙孙负责的高度,敢于服从真理,改正自己的观点。不要从自己的情感出发,要摈弃个人偏见,以杨氏家族大局为重。研究历史,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回归到理性认识上来,问题就好解决,千万不要因自己的无知或固执办了错事。
当然,如果某位专家有新的证据,还可以组织召开全国的研讨会,我愿意随时服从真理,修正自己的错误。
大家也许会问,为什么始祖这么多年就统一不了?因为在解放前的历朝历代,都是靠名人的文章个人阐述来流传。而解放后也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来研究,直到中华杨氏联谊总会成立后,才组织人员研究论证。而且,这个问题过去任何个人都是表达个人的观点,没有权威性,传播也很有限,所以很难统一。只有像联谊会这样的组织形式,才有这样的权威性,在认定之后,就可以做到清源正流,逐步归于统一。
当然,这个问题要想做到百分之百的统一认识,绝无可能。把这些资料公开公布,让大家去研究,让子孙去甄别,是会逐步统一认识的。不承认始祖不要紧,大家都姓杨,又都承认是杨震公的后代,就是一家人。希望不要因此而伤了兄弟的感情,希望各地各支的宗长们要牢牢地把握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