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代齐典故
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前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
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田无宇的儿子,即田僖子)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
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成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田婴散闻轶事
海大鱼
田婴准备在封地薛地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威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于是吩咐传达人员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他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要是多一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接见他。客人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门客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不碍事,先生请讲!”
门客这才回答道:“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水域,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以此相比,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要薛地有什么用呢?而你如果失去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呢?”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筑城的事。
劝说威王
田婴曾对齐威王说:“五官的簿书,不可不每天检查并多次察看。”齐威王说:“每天检查一个官员的事,五天就厌烦。”于是就把这些事交给靖郭君去处理。
善齐貌辨
田婴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因此门客们都讨厌他。有个叫士尉的人曾为此劝说田婴赶走齐貌辨,田婴没有听从,士尉拂袖而去。这时田婴之子孟尝君田文也在暗中劝说驱逐齐貌君,不料田婴却大发脾气说:“即使将来有人铲除我们这个家族,捣毁我们这片家业,只要能对齐貌辩有好处,我也在所不惜!”于是田婴就给齐貌辩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赶车,朝夕侍候不懈。
数年后,齐威王去世,齐宣王继位。田婴跟齐宣王合不来,于是就离开都城到薛地来住,齐貌辩也跟他一同到薛城。没多久,齐貌辩决定辞别田婴回齐国去进见齐宣王,这时田婴就说:“君王既然很讨厌我田婴,那你此去岂不是找死!”齐貌辩说:“臣根本就不想活,所以臣一定要去。”田婴也无法阻止,于是齐貌辩就去见宣王。
齐貌辩到都城临淄,齐宣王很早就知道他来,他满心怒气地等着齐貌辩。齐貌辩拜见齐宣王后,齐宣王首先问他说:“你是靖郭君手下的宠臣,靖郭君是不是一切都听你的呢?”齐貌辩回答说:“臣是靖郭君的宠臣并不错,但要说靖郭君什么都听臣的那倒未必。例如当君王还是当太子时,臣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长一副不仁相貌,下巴太大,看起来好像一只猪。让这种人当国王,施政必然违背正道,所以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之子效师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臣说:‘不可以这样做,因为我不忍这样做。’假如靖郭君是一切都听臣的话,那么靖郭君也不会遭受今天这样的迫害,此其一。当靖君到薛城,楚相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现在即使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向先王如何交待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不禁长声叹息,脸上颜色大变,说:“靖郭君对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我太年轻,很不了解这些事情。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
田婴穿戴上齐威王时赐给的衣服帽子,佩带赐给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田婴,望着他哭泣。田婴到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田婴表示辞谢,不得已才接受。七天以后,田婴以有病为名坚决要求辞职,三天以后齐宣王才答应他的要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田忌赛马典故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劝说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是个奇人,就偷偷地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并且待如上宾。
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
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已经比了三场比赛,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了兵法,于是把他当成老师。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田文轶事典故
焚券市义
当初,冯谖听说田文乐于招揽宾客,便穿着草鞋远道而来见他。田文说:“承蒙先生远道光临,有什么指教我的?”冯谖回答说:“听说您乐于养士,我只是因为贫穷想归附您谋口饭吃。”田文没再说什么便把他安置在下等食客的住所里。
田文的仆人以为冯谖是个要饭的,于是给他很差的饮食。不久,冯谖倚柱弹著剑:“长剑啊!我们回家吧!这里没有鱼可吃!”田文的仆人告诉田文,田文下令以冯谖同其他门下有鱼可食之客。过不久,冯谖倚柱弹著剑:“长剑啊!我们回家吧!出门没有车!”仆人都在笑他,又告诉田文,田文下令以冯谖同其他门下有车可乘之客。又过了不久,冯谖倚柱弹著剑:“长剑啊!我们回家吧!这里无法养家活口!”仆人都以冯谖贪心不足,非常讨厌他。田文问冯谖:“冯先生有亲人吗?”对曰:“家有老母!”田文派人供给冯谖的母亲生活用品,于是冯谖不再弹剑。
孟尝君石像
某日,田文出布告,征求可以替他至封邑薛城收债之人,冯谖自愿前往。临行前,冯谖问田文:“债收完了,要买什么东西回家呢?”田文回答:“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什么罢!”于是冯谖去了薛地,债券合同对完之后,矫造田文的命令,把债券合同烧毁,人民高呼“万岁!”
冯谖赶回去,一早便求见,田文奇怪他怎么那么快回来,问曰:“您买了什么回来呢?”冯答曰:“我看您家中丰衣足食,犬马美女皆有,所以我买了‘义’回来。”问曰:“什么是买‘义’呢?”回答:“您不照顾、疼爱人民,而加以高利,人民苦不堪言。我于是伪造了您的命令,烧毁了所有的借据,民众都欢呼万岁,这就是买‘义’。”田文听完之后很不高兴,说:“好了,别再说了,先生请去休息吧!”
过了一年,齐湣王对田文说:“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于是削除田文的职位。田文回到封邑,人民“迎君道中”,田文才明白冯谖市义的用心。
狡兔三窟
冯谖之后又对田文说:“兔子狡猾而有三窟,现在只是逃过死路而已。现在君已经有一窟,臣恳请君再让臣为君凿另外二窟。”
田文给了冯谖车辆五十乘,青铜五百斤,向西去魏国,对魏王说:“齐国罢黜了重臣田文而让他回到封邑,诸国之中谁若先一步迎他入国便能强盛!”于是魏王空出了大位,派使臣携带车一百乘,青铜千斤,来往聘任。冯谖对田文说:“千金是相当贵重的利益,百乘是显得使者目的的慎重,齐王这下一定会知道的!”魏国使者来求田文入国数次,田文都推辞不入魏。齐国朝臣听见消息,朝野震撼,齐湣王写了一封密函,派太傅携带佩剑和纹车二乘,前往谢罪,并请田文回来再当宰相。于是田文风风光光的回朝就任宰相(挟外援以再登相位)。
冯谖再对田文说:“请君求王将齐国宗庙设立于薛,这样可以保证君的官位,君便可以高枕无忧。”于是齐湣王将宗庙立于薛地(立宗庙于薛)。
田文在齐担任相国数十年,没有任何的大小灾祸,都是出自于冯谖的计策和谋略。
封地武城
赵王把武城封给孟尝君。孟尝君在他的门客中挑选了一些人去担任武城守吏,并对他们说:“俗语不是说‘借来的车子就使劲跑,借来的衣服披在外面’吗?”他们都说:“有这样的说法”。孟尝君说:“我觉得这话不对。那借来的衣服和车子,若不是亲友的就是兄弟的。赶着亲友的车子使劲地跑,把兄弟的衣服披在外面,我认为不能这样做。现在赵王把武城封给我。希望你们去后,不要砍伐树木,不要破坏房屋,谨慎从事,让赵王了解我善于治理。这样,我们才可以完全能管理好武城。”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田骈轶事典故
田骈论齐
一次,田骈拿道家学术向齐王讲论。齐王说:“少讲天下的大道理!我所拥有的地盘就是齐国,我只想知道如何搞好齐国政治。”田骈回答说:“我所讲的大道可是了不起的,无为政治可以得到,好政治,它就好像是个大树林,你若缺乏木材就可以从中取得木材,你完全是可以自己从其中得到齐国好政治的,这还是我从小的方面来说。如果从大的方面去说,那又岂止齐国的政治!若依了道,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有章可循,都是可以顺乎情势处理恰当的。彭祖的长寿,三代的兴盛,五帝的昭明,神农的伟大,都是由于懂得‘道’这个了不起的东西,懂得‘道’也就掌握了治理天下的一般规则和方法,难道还愁搞不好齐国政治吗?”
从田骈对齐王的这段阐述中,可见稷下道家黄老学派的基本政治思想理论,即掌握和顺乎客观规律而达到有为的政治目的。
田骈辩难
有个齐国人去见田骈,说:“听说先生道德高尚,主张不能入仕途为官,一心只求为百姓出力。”田骈问:“你从哪里听来的?”那人答道:“从邻家女处听来。”田骈问:“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那人说:“邻家之女立志不嫁,年龄还没到三十岁却有子女七个人,说是不嫁吧,却比出嫁更厉害。如今先生不仕,却有俸禄千种,仆役百人,说是不做官,可比做了官还富有呀!”田骈表示惭愧。
田骈论士
有个前来拜见田骈的客人,服饰合于法式,进退合于礼仪,举止娴静文雅,言辞恭顺敏捷。田骈刚听他说完,便谢绝了他。客人离去的时候,田骈一直注视着他。弟子们对田骈说;“来客是位士吧?”田骈说:“恐怕不是士啊!刚才来客掩蔽收藏的地方,正是士申说施行的地方,而士掩蔽收藏的地方,也正是来客申说施行的地方,来客恐怕不是个士啊!”
所以说,火光只照一个角落,就有半间房屋没有光亮。骨骼过早长成,质地就疏松不实,身材一定长不高大。常人不谋求道义,只是拘谨于外部仪表,就会巧诈多端。心志如果不正,就不能建立功业。喜好聚敛而不愿施舍,国家再大也不能统一天下,灾祸就会天天发生。所以,君子的仪容风范.象昆仑山的玉石一样美好,象高山上的大树一样挺拔他们朴朴实实,言行谨慎,敬畏教令,而不敢骄傲自满;他们孜孜不倦,取舍严肃不苟,而心地非常淳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田子方的故事
“敬其父不兼其子”
田子方是孔子弟子子贡的学生,道德学问闻名于诸侯,魏文侯慕名聘他为师,执礼甚恭,可田子方依然一副名士派头。有一次,太子子击入宫觐见魏文侯,侍坐诸臣见太子上殿,纷纷起立致礼,唯独田子方傲然而坐。魏文侯见状有些不悦,左右见了,纷纷责备田子方无礼。田子方说:“昔日楚恭王礼敬天下名士,素有陈规:‘敬其父者不兼其子’,如硬要门客也以主公礼敬奉少主人,必会使有才华之士为之却步,如此举措岂非对魏国不利?”一席话说得众人无不信服,魏文侯也转怒为喜。
有一天,魏文侯同田子方一同饮酒赏乐,文侯对田子方说:“先生,今日钟声似乎不大协调,高音部分过高,先生以为如何?”田子方笑而不答,魏文侯迷惑不解,问:“先生何以发笑?是寡人说得不对吗?”田子方稽首为礼说:“臣听说,为君者致力于辨官,不着意辨音。今天主公着意辨音,臣担心会削弱对满朝文武的识辨。”魏文侯肃然起敬,稽首相谢说:“先生说的是!”
考验太子,用心良苦
过了些日子,镇守中山的太子子击回都述职,在朝歌遇到田子方,由于父亲非常敬重田子方,太子也避让于路旁,并下车向田子方敬礼。田子方乘于车上,傲然而过,不予答礼。子击毕竟贵为太子,对此十分气愤,心想:你田子方再尊贵,不过是个门客,怎可如此无礼?想到这里,便大声说:“是富贵者有资格傲慢看不起人,还是贫贱者有资格傲慢看不起人?”言下之意:你田子方不过是个贫贱者而已。
其实,田于方数次怠慢太子是有良苦用心的:魏文侯礼贤下士,言听计从,他早已立誓要为魏国的强盛竭尽全力。然而他看得很清楚,眼下魏国虽国势稳健,但却危机四伏,东边是强盛的齐国,北边是勇武的赵国,南边是不甘寂寞的韩国、楚国,西边则是虎视眈眈的秦国。只要国内稍有风吹草动,周边敌国马上会向魏国下手。魏国如要生存、发展,只有上下一心,励精图治,现在魏文侯贤明信达,官民归心,列国震慑,一旦文侯撒手,这局面是否能保得住呢?出于这种考虑,所以不断考察太子的品行,锻炼他的德性。
贫贱者可以骄傲待人
田子方望了一眼满脸通红的太子,缓缓回答说:“真正有资格可以傲慢看不起人的,只能是贫贱者。富贵者怎么敢傲然待人呢?”这个回答大出太子的意外,不由使他瞪大了双眼。田子方继续说:“一国之君如果傲然待人,就会失去人心,国家必定不保;大夫如傲然待人,就会失去支持,引起家臣作乱,导致祖业毁弃。这方面的例子已比比皆是。反观贫贱者,无家无业,四海飘泊,言语不见用,处境不合心,就可一走了之,如脱鞋一样。贫贱者难道还怕失去贫贱不成?”
太子听完这番话,顿时如醍醐灌顶,以前父亲对他讲的许多政治道理一下子豁然开朗了,他恭恭敬敬地对田子方行了三个礼,然后离去。田子方对太子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真是收到了成效。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田成子窃齐的故事
齐是姜太公的后代,最初姜太公帮助周武王,打下了天下,平定中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姜太公被封在齐国,现在山东的东部,在那个时候,齐国土地贫瘠,是没有人要的地方,周朝对姜太公的酬劳,只是如此而已。
这时姜太公已将近百岁了,只好去就国,但走在半路上不想去了,碰到旅邸的主人,可能是道家的隐士,年龄也很大了,看见姜太公一脸颓废灰心的样子,于是劝姜太公赶快去接事,并且要好好地做,不能有埋怨的心理。就凭了这一句话,姜太公听了心里当然懂,倒霉就倒霉,只有绝对服从,这才去就国。
姜太公到了这样穷的地方怎么办呢?于是发明了把海水煮成盐,并且开矿,进行现代所说开发资源的工作。古代盐铁是经济上最主要的物资,齐国靠海,出产渔盐之利,因此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成为最富的国家。
现在这里写到春秋末期齐国的富强繁荣,渔业农业发达,地方又大,建立国家的一切政治规章制度,都是依照他们先世的圣人——太公望的做法,一点都不错。可是不料出了一个大强盗——田成子,齐国后来就亡在田成子手里,田成子叛变,杀了齐国的皇帝而自称齐王,偷来了齐国这个国家,而田成于所偷的,又岂但是齐国,并且把齐国几百年来,好的政治规章制度,都偷过来用上了。
所以历史上虽然骂田成于是窃国的强盗,但是田成子却安安稳稳地做了齐王、齐国的大老板。当他有权势在手上的时候,国际上一样地恭维他,一样地承认他了,到底他还传了十二代。由这个例子看,田成子不但偷到了齐国,连齐国历史政治的经验都偷到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田横五百士传
在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让司马迁写一部像《春秋》一样伟大的书,这是司马迁写作的主要动力),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又称宫刑)”。
田横是出身战国齐国的王族。他和兄长田儋、田荣,都是狄县(今山东省青高县东南)的豪族。趁秦末大乱复兴故国,田儋、田荣曾相继自立为王。田氏三兄弟有很高的人望,秉承战国养士之遗风,史称“齐人贤者多附焉”。
后来田儋死于秦将章邯之手,田荣也被项羽击败后被杀。田横聚集了数万齐国逃兵,继续与楚战斗。项羽进不能胜,退又不甘心,兵力被陷在齐。后来田横趁项羽与刘邦争战之际,夺回了大量齐国的城邑,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自己为相,独揽国政,既不朝楚,也不附汉。
刘邦派著名的儒生郦食其去游说齐归汉。郦食其凭借三寸不滥之舌,列举了天下大势和各种利害得失。郦食其的游说很成功,田广和田横同意归顺刘邦,并撤去了守备。这时韩信听说郦食其不费一兵一卒便为刘邦得到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非常不满,立即出动大军攻打已经准备投降的齐国。齐国君臣大怒,田横以为刘邦不讲信义,欺骗了自己,便烹杀了郦食其。兵败于韩信后,田横率众向东逃到了梁国,投靠了彭越。
西汉统一后,田横由于杀了刘邦的重臣郦食其,十分害怕刘邦的报复,就跑到了海州东海县(今连云港市前云台山田横岗)一岛上据守,跟从者有五百余人。刘邦知道田横三兄弟早年起兵定齐,他们在齐人中的威信很高,齐贤能者多有归附。刘邦担心这些人长期留在海岛中,会生后患,对汉不利,于是便下诏赦去田横之罪,召他回朝。田横不肯,他说:“我烹煮了陛下的使臣郦生,现在听说郦生的兄弟郦商为汉将,我很恐惧他会报复,所以不敢奉诏。”他表示愿为庶人,与众人在海岛上度过一生。
刘邦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一面命令郦商不得为乃兄复仇,并下诏天下,如果有伤害田横和他的从人的,夷族,一面又派使者继续前往海岛赦免招降,说:“田横来,分封可以大至封王,小至封侯。不来,就派大兵诛灭!”
也许是为了让部下免遭屠戮,田横带两名从客随同汉使西行去见刘邦。走到尸乡驿站,洗沐完毕,他找了个机会对门客说:“我当初与汉王一起称王道孤,如今他为天子,我成亡命之虏,还有比这更耻辱的吗!天子现在要见我,不过想看一看我的面貌罢了。这里离天子所居的洛阳仅三十里,你们赶快拿着我的头去见天子,脸色还不会变,尚可一看。”说完就拔剑自刎了。
刘邦见到田横的首级后,流下了眼泪,他说:“田横自布衣起兵,兄弟三人相继为王,都是大贤啊!”随后派了二千兵卒,以诸侯的规格安葬了田横,又拜田横从客二人为都尉。不想两个从客将田横墓侧凿开,自刎在墓里。刘邦闻之大惊,十分感慨,并由此认定田横的门客都是不可多得的贤士,便再派使者前去招抚留居海岛的五百人。五百壮士从汉使那里得知田横的死讯,也都相继“蹈海”自杀了。这个海岛后来就叫作田横岛。(事见《史记·田儋列传》)
还有一说不同于《史记》,其云,五百壮士被骗出海岛,走在半道得知田横死讯,在拜祭田横墓后,在墓前集体自杀。二说虽然有异,但对情深义重的五百壮士随田横而死的认识还是一致的。
近年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五百壮士当时并没有集体自杀,理由如下: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田横的弟弟在田横死后,一直隐居在离田横岛不远的小鬲山里,这里三面绝壁皆百余仞,只有东南一道能够出人,是避世生活的理想环境,田横之弟能在此生活至老,可以想见那五百壮士也不会尽数自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田氏双烈传说
田氏双烈——田淑扬 田激扬
田淑扬(1887—1911),字亚豪,田激扬(1890—1908),字昂甫,凤阳县府城镇人,系同胞兄弟。
光绪三十一年,淑扬、激扬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精神熏陶下先后投身于革命运动,并成为安徽地区同盟会主要成员。
光绪三十四年秋,他俩参加了安庆的反清马炮营起义。起义失败后,田激扬突围回到凤阳隐蔽等待时机再起。农历十一月初四夜晚,清军包围凤阳城,派100多名清兵搜查了田家住宅,田激扬躲在夹皮墙内未被搜出。次日清军悬赏捉拿田激扬,并扬言“不交出田激扬就踏平凤阳城”。田激扬为保护家乡父老兄弟,挺身而出,落入敌手。凤阳道台亲自提审田激扬,要他交出同党。并说:“你小小年纪竟敢造反不怕杀头?”激扬愤怒地说:“以我一人之死,换取民众之生,死而何惧!该杀的倒是你们这些祸国殃民的狗官!”道台喝令动刑拷打。田激扬被打得浑身是血,仍咬紧牙关一字不答。道台见硬的不行,即派其夫人劝降,田激扬说:“你们的毒刑和金钱美女都动摇不了我的志向。我已有未婚之妻,我为光复中华,与她生离死别,死而无憾。”敌人无奈,便对他下了毒手。激扬临刑前对着敌人说:“要杀就杀,还等什么?革命党人,站着生,立着死!”连声高呼“起义万岁!革命万岁!”18岁的田激扬就这样英勇就义了。
田淑扬参加安庆马炮营起义失败后,潜往江西、湖北继续进行革命活动。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他奉命回到家乡凤阳,同革命党人王云龙、杨冠英等组织了淮上义勇军,号召家乡人民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斗争。革命联军攻克南京,清廷张勋残部沿津浦铁路北逃,田淑扬组织的凤阳民军,埋伏在临淮关南面的南岗村。当装载张勋残部的火车抵达临淮关时,田淑扬奋勇当先,领导民军和清兵激战一昼夜。
在激战中民军伤亡惨重,弹药不济,援兵未到,张勋欲乘机溜走。田淑扬心急如焚。他想阻止敌人北逃,便孤身一人深入敌营争取清军起义。张勋闻之立即将他绑起来,推出斩首。时年24岁。
民国元年(1912年)10月10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原北伐军军长柏文蔚等人呈请孙中山批准,追授革命烈士田激扬为陆军中将军衔,田淑扬为陆军上将军衔。并推倒府城长胜街的“英公祠”改建为“田氏双烈祠”,又将府城花铺廊大街清王朝的“昭忠祠”,改建为“大汉忠烈祠”,以示永久纪念。
1974年,凤阳县革命委员会将田氏双烈士遗骨,由府城南门外的田氏祖坟地迁入凤阳县革命烈士陵园重新安葬,并建立了墓碑,题为“辛亥革命烈士田亚豪田昂甫永垂不朽”,以表达后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
注:商丘《归德田氏家乘》——《重修家乘旧序》中述:......乃原籍山西之泽州高平人,一迁而世居大梁。迨至元(注:元朝年号),追封开封郡公讳滋者之传其后裔也,鼎盛中州,代有伟人,不悉载。其传而北者,有曹县德州二门。其传而南也,有凤阳昆山二门。......
其中“其传而南也,有凤阳昆山二门。”中‘凤阳’即为今之凤阳县。我地古谱载:商丘、德州、曹县、凤阳、昆山为嫡系宗亲,同为开封郡公田滋之后裔.......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御祭坟的传奇故事
御祭坟就是田珍墓,风雨沧桑四百年,各种石器虽有残缺,但留下许多美妙的传说。
金蚰子(蝈蝈)
御祭坟的神道碑,背后有拳头大的圆洞。洞的四周非常光滑,老人们都说是蚰子洞,为什么叫蚰子洞呢?
御祭坟前有个裴庄村。据说某年秋天,村中的新婚妇女裴郜氏和十六岁的丈夫裴毛在御祭坟附近拾棉花。两人听到一只蚰子在鸣叫,声音格外响亮,清脆悦耳,扣人心扉。裴毛喜欢养蛐蛐,捉蚰子。他顺着叫声来到一块豆地中间,他看见一只金黄色的大蚰子,趴在青绿的豆叶上,颤动着身子在鸣叫。裴毛异常惊喜,蹑手蹑脚地向蚰子扑过去。
他满以为扑得正着,可是翻来覆去不见蚰子的踪影。他非常怀疑,蚰子到那里去了呢?不一会儿,蚰子又在豆地北头叫起来,声音依然那悠扬动听,裴毛急忙来到豆地北头,当他向蚰子扑去的时候,依然是扑个空。呆了一会儿,他又听见蚰子在豆地南头叫,这一回,他叫来妻子帮忙,两人反反复复多次,也没抓到金黄的蚰子,结果回家被母亲骂了一顿。
裴毛不甘心,他约了村中的年轻人,天天去捉蚰子,一连数日,他们只能看到金黄的大蚰子,听到蚰子鸣叫声,谁也抓不到那金黄的大蚰子。消息传开,惊动周围村庄的人们,可是他们无论多少人,总是有兴而来,空手而归。时间一久谁也无意再去抓蚰子。年复一年,人们只好站在村头听着远处来那金色蚰子的美妙歌声。
消息越传越远,也越穿越神。这一年秋天,村里来了一个玩杂耍的蛮子。蛮子向村里的孩子打听金蚰子的事,孩子们真情相告,三天后,蛮子找来几个孩子,还杀了一只白公鸡。蛮子说:“只要抓住蚰子,就让你们吃鸡肉。”还说:为了避暑,你们必须用手沾下鸡血在额头点个血点点。
在一块豆地听到金蚰子的叫声后,蛮子叫孩子们手拉手向南走。当他们来到神道碑时,大家果然看到一只金色的大蚰子蹦上神道碑,瞬间不见了。那蛮子急忙上前,围着神道碑转了一圈,上瞅下瞅,最后用朱砂和鸡血在神道碑后面画了碗口大的圈。说:“明天再来捉。”随后回村让孩子们吃鸡肉。吃完鸡肉,蛮子说:“明天每人一个铜钱,谁回家告诉大人,不给谁钱。”
第二天,孩子们再次来找蛮子,蛮子不见了,他们来到神道碑旁,看到昨天画的圆圈凿了一个洞。从此再也没人听到金蚰子的叫声。这时大家明白了,那蛮子就是专门盗宝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田珍救死扶贫
明朝万历三十八 (庚戌) 年,乃全国大比之年。各州、府、县的举人纷纷进京应试考取功名。此时归德府商丘县城东三十里田老家有个文举,名曰田珍,带领书童田房一路进京赶考。
这一天,主仆二人来到黄河北岸的内黄县境。眼看天色已晚,准备到前方村庄借宿。忽听到前边树林中有一妇人啼哭,哭曰:“公爹啊!你睁眼看看你的宝贝儿子吧!输掉田产,卖掉房屋,举家人等居住破庙。我都能忍受,千不该万不该,将儿媳去抵赌债……”
田珍主仆走进柏林一看,大吃一惊,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吊在一颗柏树上。田珍急忙道:房,赶快救人!二人飞步向前,抱住女人用力向上一举,女人脖颈脱离绳套。二人将女子轻放在地,用手一摸鼻孔,尚有一丝气息。田珍急忙用手按住人中穴,一会工夫,女子呼吸慢慢平稳,睁开双眼,看见田珍主仆坐在一旁,止不住两眼热泪直流道:“感谢二位恩公救命之恩!二位恩公走吧,小女子不愿再留人间!”随即放声大哭。
田珍道:“这位大嫂有何难处,可否讲与我听?如能帮忙,愿助半臂之力。”女子听后摇头不语。田房道:“我家四爷乃是赶考的举人,扶弱济贫,心地善良。我家老爷乃是归德府有名的大善人!”
那女子看看田珍,举止庄重,感到诚实可信,擦了擦泪眼道:“我家就住在前方村庄,公爹刘天佑,官居翰林院大学士,告老还乡,三年前病逝。丈夫刘柱吃喝嫖赌,输掉田产,卖掉房屋,赌徒们经常到家索债。那冤家又把奴家三百两银子抵给人家,明天就来要人。我本良家女子,羞名难当,只有一死了之。”
说话之间,忽听到前方村庄人声嘈杂,几个人举着火把走向村外,一位老太太扯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大声喊道:“儿媳!儿媳!”孩子哭喊着:“娘啊!娘啊!”
田珍忙道:“田房,快去告诉他们人在这儿!”一会儿老太太领着孙子和众人来到柏树林一看惊呆了,那孩子一下扑到女子身上大哭起来。老太太拉住儿媳的手道:“都是那个孽种不争气啊!”接着又道:“恩人请受老婆子一拜。你救了我的儿媳,也就是救了我的孙子和全家。”田珍忙拉起老太太道:“见死不救理当同罪,救死扶贫,理所当然!”
老太太道:“恩公尊姓大名,家乡哪里?”田珍道:“晚生田珍,家住归德府商丘县东三十里田老家,祖辈姓田,父亲姓田名宾,早年过世,学生兄弟四人,兄长田珙,操持家业,数我年幼,名叫田珍。今赴京赶考,途经贵地,救下大嫂理所当然。”一番直言,大家无不敬佩。
老太太拉着媳妇及孙子再次拜谢,田珍再次拒绝,老太太拉着孙子来到刘天佑的坟茔前双膝跪倒连叩四拜:“刘柱他爹,在天有灵,感谢恩公田公子。天佑啊!天佑啊!你在朝居官二十多年,官至翰林院大学士,三次主考官,这样好的人品如若不中,天理何在,如若高中日后必定是忠君爱民的大清官!”
回到家后,老太太又把儿子痛骂一顿,刘柱一再表示痛改前非。田珍道:“仁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切切牢记今日之教训。”刘柱连连点头道:“贤弟放心,如若再赌,誓不为人!”田珍道:“仁兄还欠赌债多少?”刘柱低头道:“还欠白银三百两。”田珍道:“小弟进京所带银两不多,先抽掉一百五十两,暂缓燃眉之急。明天,人来讨债,我来抵挡。剩下的一百五十两,我写封家书让田房领你到我家乡找我兄长,让他先把你的赌债还清,以后我有钱再还兄长。”刘柱一家跪倒在地千恩万谢。
第二天,几个赌徒前来要人。刘柱低头不语。田珍急忙上前作揖道:“刘柱欠钱,理当归还。我劝朋友想一想,是要人方便还是要钱方便?”当首的赌徒洋洋得意:“当然是要钱方便。要人还要管饭,转卖他人还要赔钱,麻烦得很啊!半老徐娘,抵三百两银子,便宜她啦。”田珍道:“大家都是朋友,何必苦苦相逼?我先付出一百五十两,暂且把人留下,剩下的一百五十两半月内让刘柱送去如何?”赌徒道:“你是刘柱什么人?”田珍道:“我乃是归德府赶考的举人。”田房道:“我家四爷是救死扶贫、仗义疏财的善人。”大伙一听竖起大拇指道:“真乃当代孟尝君也,惭愧惭愧!”随后扬长而去。田珍立即让田房带领刘柱一直奔归德府不赘述。
田珍一路省吃俭用来到京城。会试那天,田珍按名走进了考务房,认真书写三篇文章。当文章写到为官之道时,精神有点恍惚起来,朦胧中一位白发官员走来道:“恩人不要怕,我是刘天佑,居官嘛—要政以清为本。”说完不见了,田珍眼前一亮,顿生灵感,顺手而书“上忠君,下爱民,政以清为本。”三篇文章一气呵成。
待到会试揭榜,三百六十名进士,田珍得中二甲一百七十五名御进士。三年后授山东冠县县令走向仕途。为官二十多年他始终牢记坚持“政以清为本”的名言。破奇案,赈灾民,人称“循良第一”。治理赣江为国储量三万石,两浙盐政储钱七万金,直至大理寺丞,朝臣共称“廷尉之良”。官居南京通政使修孔庙,正民风,一身殉职,一生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传留至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田上的秀才比驴多
风陵渡田上村村南有一面坡,由南往北的行人每到坡前,便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坡上的田上村。嘴里念叨起“上了田上坡,秀才比驴多”的典故来。
这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田上村村东有一座魁星楼,这魁星楼活脱脱象一只老虎卧在村旁,警惕地守护着村庄、田野和人群。田上村村西有一条涧,涧里流淌着一股小溪,溪水清亮,透澈见底。这条涧水从古流到今,父辈们常说它是一条青龙。传说这左青龙,右白虎是田上村的风脉哩,人们言语之间也常常流露出一种神圣和自豪。
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山阴县令的常袖文回祖籍风陵渡服丧丁忧期间,在这青龙背上的西涧里创办了晋南第一书院,名曰“考磐书院”。开始先设准科一班,由其弟弟袖海主讲,授《大学》、《论语》、《孟子》,书院里的生员们允许参加乡试。由于常袖文治学严谨,不到一年学生多达三百余人,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秀才们都争相进了“考磐书院”。仲
春季节,书院周围桃花红、梨花白,柳丝飘絮,流水潺潺,生员们苦读诗书,谈文论道,切磋文章,进步不凡。第三年为了评试学业,常袖文在村中摆桌设台,让书院的学生人人上台,由先生命题出对,让生员们书写作鉴,百姓们围观评点,这样从初一直到十五,男女老幼到村中观看文人书生习文练字,渐渐成了习惯,一直延袭下来。
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当劳作一年的人们热热闹闹蜂涌似的去羁马城看背花、锣鼓匼河背冰的时候,这个村里的老少爷们却热心于“赛秀才”,正月初一天刚亮,一阵鞭炮声响过后,在最繁闹的十字巷口,摆桌铺纸,出题作对,挥笔泼墨,男女老少争相登台,媳妇闺女指指点点,煞是热闹。至今这“赛秀才”已有百年历史。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腐败无能,八国联军又打了进来。七月攻陷天津,八月打进了北京城。慈禧太后惊慌失措,慌乱之间带领光绪皇帝和一帮亲贵大臣逃离了京师,一路南下进雁门关,经娘子关,来到太原,所经之途官逃偱,吃喝无着,人心惶惶,一路之上风餐露宿,煞是辛苦。一到山西境内巡抚岭春煊赶来护驾,方才惊魂初定。
八月二十四日行至永济县的蒲州城,二十五日西太后一行驻足在首阳山的上坑头村。此时飞马已报到蕉芦里,常袖文知晓后,亲率书院三百生员,到匼河镇迎驾。二十六日中午,羁马城下的匼河镇河坡街及楼门巷,到处都是黄土填道,清水洒街,众百姓在里正和常袖文带领下跪道两旁接太后鸾驾,并献呈鲜苜蓿菜一道。
仲秋时节,天气渐凉,但中午的日头还是红红的,禁卫军护卫着太后和光绪帝的鸾驾行至匼河镇时,人困马乏,停歇下来。这些轿车有二十多辆,都是王公大臣的乘坐,由于长途跋涉,行至永济境内时,除了太后、光绪帝坐轿外,其余轿子都是驴拉。只见光绪皇帝走下轿来行至一乘绿丝绒轿子前,垂首而立。
侍卫们呈上生员们烧好的苜蓿汤,太后此时又饥又渴,喝了一口顿觉香甜可口,精神一振,心想:“这是何种菜肴,这样好吃,宫内又不曾吃过。”转头询问军机大臣,大臣们如实奏曰:此菜名曰“苜蓿菜”,乃是考磐书院的生员们所采,因中条山的秀色,黄河水的灵气所孕育,故而好吃。太后一时兴致,唤常袖文驾前回话,询问了风陵渡当地的民情风俗,渡口摆渡船只及书院情况。
午饭后急忙启驾,出了楼门巷,要上裴家坡,过西阳壕。一来这里地形复杂,二来为表当地人们一片敬意,常文袖率三百生员,沿途一里二人,直到渡口,并协助禁卫军勘定渡船,寻找船夫,把兹禧太后送上了渡船。
船行止河心,总算长出了一口气,太后知道这下子红毛子洋人再快也寻我不得。面对太华之脉,祖国山河,连日来的心酸痛楚一齐涌上心来,此时一轮夕阳映在河面,黄河浊浪拍打船舷,滚滚东去。慈禧太后站在船仓,顿时感慨不已,她命人送上笔墨,饱沾笔端写出了“黄河北来,太华南依,总水陆之形盛,壮山河之气色。”这一前朝诗人的佳句来。
船靠对岸后,常袖文和生员们一直送驾到潼关东城门。此时陕西巡抚也带队迎侯,书院生员们跪道送太后启程。太后掀帘下轿,双目凝视着护驾有功的三百生员,深为他们履职不懈高品亮节所感动。心想:古魏之地有众多文治之才,皆是国家栋梁,一喜之间,并当即从腰间解下银牌一面,当众馈赠于常袖文,这面银牌边上刻着纹龙戏凤,中央有“钦示”二字,虽至今历时百年,现仍保存在侯马文史馆内。
当时太后传内阁拟旨宣常袖文为皇清例授修职郎,赏赐已毕,西太后扭头上轿之际,瞅了一眼西去关中的大道和轿车瘦驴,随口说了一句:“田上秀才还真比咱皇家的驴还多哩!”便上了轿。
从此,田上的秀才比驴多的佳话便在黄河两岸流传开来,一直到了今天。
注:丁忧 祖制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田单轶事典故
解裘救人
就在这年严冬的一个傍晚,田单在朝中理完政事,乘了车子,要回安平城 。这时满天纷纷扬扬地下着鹅毛大雪,呼呼的西北风吹在人身上,刀割剑穿一般,树枝摇曳着,发出尖厉的叫声,几支寒鸦在半空中抖动着翅膀,发出阵阵哀鸣,天气冷的邪乎。
田单的车子出了临淄城东门,到得淄河岸边,一阵冷风吹来,田单禁不住打了个寒战,他急忙裹紧了衣服。就在这时,他忽然看到前方不远处路旁的雪地里,躺了一个人。田单连忙叫车夫停住车子,下车走到近前一看,见是一个老者,佝偻着身子,蜷缩在雪地上,老人身上的衣服破烂单薄,消瘦的脸上布满皱纹,须发跟雪一样白,面色腊黄,两眼紧闭。
田单急忙俯下身子,伸手往老人身上摸了摸,老人四肢已经发凉,只有胸口处还有一丝余温,鼻中尚有微微气息。田单明白,老人已命在旦夕,一刻也不能耽误。他来不及多想,立即解开上衣,又把老人的上衣解开,迅速抱起老人,胸对胸紧紧搂在怀里。那滋味可想而知,就象抱了一块冰,冷透骨髓。田单抱住老人上了车子,让车夫加快速度往安平城赶奔。
田单回到家时,觉得老人身上已经有了些许暖气,脸上现出淡淡的红晕,气息也大了。田单忙令家人细心照顾,老人终于得救了。
田单雪地解衣救人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齐国,人们都纷纷称赞相国爱民如子,对田单更是尊敬了,把临淄城东淄河岸边称做“田单解裘处”了。
田赵论兵
据《战国策》记载,阏与之战后,田单曾与赵奢论兵。田单与赵奢的主张相反,认为兵士数目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兵士数目多会影响国内农耕,造成粮食供应困难,是“自破之道”,因为古代帝王的兵力不过三万,便可令天下诸侯臣服,但赵奢却认为当时必须具有十万、二十万兵力才足够“服天下”,这也是田单不服气赵奢的地方。
不过赵奢随后表示,古代天下分为万国,最大的城不过三百丈,最多的人口不过三千家,用三万兵攻或守,对将帅来说没有困难。可是当时存世的,只有战国七雄,千丈之城,万家之邑可谓比比皆是。以三万兵野战未可言必胜,围城更加不用指望。他认为田单不只不懂得用兵,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更少得可怜。田单听了,感叹自己没有想得这么深远。
后来,燕王封宋国人荣蚠为高阳君,攻击赵国。赵王打算仿效燕王,以割让济东三城令庐、高唐、平原陵地五十七座城邑给齐国作条件,以换取齐国田单率领赵军攻燕,平原君也同意这个做法,但却遭到赵奢的反对,评论这种行径犹如“覆军杀将”。
赵奢认为,赵国并不是没有名将,以自己作例子,指出自己曾经担任燕国的官职,熟知燕国地理和形势,自己领兵伐燕比田单更适合。田单毕竟是齐国人,由于伐燕成功只会对赵国有利,赵国强大,则代表齐国霸业的终结,作为齐国人的田单不致于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情。不过平原君没有听赵奢的意见,在第二年,田单还成为赵国的相国。
田单复国
中国战国后期﹐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
首先是齐宣王趁着燕国内乱,借口替燕国平乱,派兵攻占蓟丘(北平附近),逼死了燕王哙。哙的儿子燕昭王即位,为了报仇雪耻,于是招贤养士,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联军攻伐齐国,由于齐愍王骄傲残暴,失去人心,乐毅在短短的六个月内,竟然攻占了齐国七十几座城池。齐王不得已退守莒城,不久又被部将所杀,整个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地方。
眼看齐国就要灭亡了,在这最紧要的关头,出现了一位反攻复国的英雄,他以这两座城池为根据地,善用各种谋略与战术,一举打败燕兵,光复了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