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臣负薪
《三字经》中“如负薪”的典故,说的就是朱买臣家贫,卖薪自给,每日砍柴,置书树下而读的故事。
覆水难收
连环画《覆水难收》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朱买臣娶妻崔氏,起初夫妻倒还恩爱。崔氏跟着丈夫过着清苦的生活,渐渐地她有些不耐烦了,脾气越来越坏,她从心里看不起丈夫那副穷酸的样子,说话尖酸刻薄。朱买臣有口难言,只得默默忍耐。
一日,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朱买臣饥肠辘辘,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为多砍些柴草卖掉,买回米面,妻子就会高兴起来。谁知崔氏另有打算:她让媒婆为自己物色了新的丈夫——家道殷实的张木匠。朱买臣一进家门,崔氏就提出要他写下休书。朱买臣痛苦地请求妻子再忍耐一时,等他时来运转,日子就会好起来。崔氏却坚定地表示,即使朱买臣将来做了高官,自己沦为乞丐,也不会去求他。朱买臣见她全然不顾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写下了休书。
不久,朱买臣因才能惊动了汉武帝。在汉武帝得知朱买臣闲赋在家之后,封朱买臣为太守。崔氏得知心慌意乱,她想木匠怎能跟太守相比?太守夫人享的是荣华富贵呀!她决定去找朱买臣,不要现任的丈夫了。崔氏蓬头垢面,赤着双足,跑到朱买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许自己回到朱家。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朱买臣若有所思,让人端来一盆清水泼在马前,告诉崔氏,若能将泼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应她回来。崔氏闻言,知道缘份已尽。她羞愧难当,自尽而死。
江苏省镇江市朱氏宗祠
简介
儒里是镇江新区姚桥镇的一个古镇,朱氏宗祠位于儒里北街南北两道门之间,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为三进十七间。
历史沿革
朱氏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为儒里朱氏始祖朱亨三(谱载为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第八世孙)所建,为三间二进带厢的四合院建筑。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原地扩建成现有规模,后年久失修颓废而濒临坍塌。2002年8月,当地有名望的人士倡议重新修建,两年中共募集资金36万余元。2005年修缮后的朱氏宗祠对外开放。
儒里朱氏宗祠于2003年5月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去年升格为江苏省文保单位,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祭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筑结构
门前是广场,祠对面为照壁墙,墙体以花岗岩浮雕着“儒里春秋图”,全长12米,高3米,为一组九幅,象征着儒里从古到今的700余年历史。两侧为“功德榜”,刻示着复修宗祠捐款单位和捐款人姓名。祠门南侧矗立着“江南第一古祠”碑石,高2米许。
宗祠头进正中悬有“朱氏宗祠”和“阙里世家”匾额,南厢为“竹翠轩”,北厢为“花秀苑”。二进门楼有“万草纹”,“百寿图”砖雕,门楼上端内外有“紫阳世泽”,“虹井流芳”石匾。中厅立有一尊朱熹汉白玉雕像,上悬复制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等匾额九方,两侧抱柱刻有楹联两副:分别为“乾坤三阙里,古今两大成”和“数行仁义事,长存忠孝心”。中厅南北两厢,门头有扇形匾额,分别刻有“明伦”、“养心”,均为朱熹遗墨。雕像后为大屏风,雕有昆山市清代鸿儒朱柏庐书写的“治家格言”。
后进为享堂,供奉先祖灵位。上悬“闽婺同源”、“慎终追远”、“寝成孔安”三方匾额,两侧抱柱楹联分别为:“派衍新安,世宗紫阳家法;支蕃古润,人传白鹿遗规”和“一脉相传,天伦荣枯皆骨肉;五伦同守,先循忠孝报君亲”。后厅南厢为塔房,安放族人所赠“玉塔”,塔高1.7米,八面九层,底座0.8平方米,为镇祠之宝。南厢天井有古桂树一株,已600多年历史。中后两进60扇花格门窗,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和古人典范图案,全为朱漆鎏金,形象生动逼真,彰显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