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遴(1605年—1666年),字彦升,号素庵,海宁盐官人。出身名门望族。年轻时与东林、复社名士钱谦益、吴伟业、陈名夏等结交,参与活动。明崇祯十年(1637年)以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陈之遴善书、工诗,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人,早年常和钱谦益等文坛领袖相唱和,写有大量的诗词(已失传)。他的妻子徐灿(号湘蘋)也是当时有名的女词人。
生平简介
陈之遴出身于浙东的名门望族。早年就与钱谦益、陈名夏等结识,经常参加东林党和复社的活动。不料,在他高中榜眼的第二年,担任顺天巡抚的父亲陈祖苞,因在大清兵入侵时失职,被革职逮捕。后因内心冤抑喝毒酒自杀。“帝怒祖苞漏刑”,迁怒于他的儿子陈之遴,罢了他的官职,永不任用。
顺治四年(1647年)陈之遴被任命为秘书院侍读学士。第二年,又升为礼部右侍郎,靠着阿谀奉承之术,巴结多尔衮的亲信,并尊称多尔衮为恩主。他的善于见风使船,颇受顺治帝好感,使他巧妙地避开多尔衮一案。顺治八年,升礼部尚书。不久,又加太子太保。第二年,又被授与弘文院大学士。
顺治十年(1653年)“北党”首领,原魏忠贤余党冯铨受到重用,与以陈名夏为首的南党争斗日趋激烈。陈之遴被劾与陈名夏营私结党,不宜重用。但顺治帝却认为他是个人才,并不治他的罪,只是调任户部尚书。后又受到陈名夏的牵连,以“巧饰欺蒙”罪论死。又是顺治帝下诏从宽处理,只削官衔二级,罚俸一年,仍供原职。顺治十二年(1655年)又官复弘文院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陈之遴曾上疏三策,一、修举农功,二、宽恤兵力,三、节省财用。对发展农业生产,节省开支,充盈国库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复谕陈之遴:“朕没有计较你以前的过错,而且依然重用,且多次告诫你,你也曾向朕表白要谨慎反思自己的言行,最近是否有所改进?”陈之遴急忙上奏:“皇上教训为臣,为臣安敢不改。只是我才疏学浅,罪过多端,不能仰报圣恩。”左都御史魏裔介听说后立刻劾奏陈之遴:“当皇上诘问时,不自言其结党之私,力图洗涤,以成善类,而但云才疏学浅不能报,可见其良心已昧。”给事中王桢也上疏弹劾:“陈之遴系前朝被革职,永不叙用的词臣,其报大清不几年,竟被提升为尚书,又进政府,但他不图报效,面对皇上的呵斥,不思反省,反而于次日遨游灵佑宫,逍遥恣肆,罪不容诛,请皇上加重处分。”疏入,皇上命陈之遴据实回奏,而且命下部察议,准备革职,永不叙用。但顺治帝考虑到陈之遴已被重用,位至大臣,不忍即行革斥。令他以原官发往辽阳。这年冬,顺治帝又念陈之遴为大清效力多年,不忍终弃,遂又令其回京入旗。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有人弹劾陈之遴向内监吴良辅收贿,按律本当正法。顺治帝再次免去了他的死罪,但下诏革了他的职,抄没了他的家产,并将其全家流放辽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
人物生平
明崇祯十二年,陈廷敬出生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为了与同馆的顺天通州陈敬区别,顺治赐名廷敬。
1661年,康熙即位,授起居注日讲官,累迁翰林院侍讲学士,掌院学士,日值弘德殿讲经,深受康熙帝器重。
1662年(康熙元年),告假归省。
1673年,转侍读学士,充武会试副考官。
1676年,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
1682年 ,充会试副考官。时副都御史余国柱以滇南平定,请厘定乐章。礼部,翰林院会议,郊坛宗庙仍循顺治元年之旧,朝会燕飨宜更定。陈廷敬撰拟十四章,旨下所肄习。
1684年授左都御史兼管户部钱法,疏请改官钱以杜私铸,免铜税便民采矿。定朝廷服制,禁奢靡之风。慎选督抚,以公心爱民勤政廉洁为准。严饬地方公开赈灾钱粮账目,杜绝污吏贪侵害民。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陈廷敬上《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指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意思是说,奢侈导致贪污,节俭才能清廉。
1685年上《抚臣亏饷负国据实纠参疏》弹劾王继文,认为他在战时不用捐纳粮草,却动用库银,大军凯旋之后又将所存谷米以官俸抵给本省官员,前后银数相差九十万两之多。弹章一上,王继文罢官,史书记载:从此以后“风纪整肃”。
1686年迁工部尚书,与学士徐乾学奏进《鉴古集览》,被康熙嘉纳浏览资政。奉诏任纂修《三朝圣训》,《政治训典》,《方略》,《大清一统志》,《明史》等书总裁。九月,迁工部尚书。
1687年十二月,张汧任湖广巡抚时,山西道御史陈紫芝疏劾他“位任未久,黩货多端”。兵部尚书张玉书趁机弹劾 与张汧有亲戚关系的陈廷敬 。
1688年四月,张汧因“贪污银九万余两”而被处绞。陈廷敬向康熙帝上《俯沥恳诚祈恩回籍以安愚分疏》,向皇上谢罪,恳请回家守孝。
1689年九月上高士奇疏弹劾徐乾学。康熙帝深知徐乾学、高士奇招摇多事,把徐、高二人一块儿赶出了京城。康熙二十九年二月,就在徐、高二人被迫离京后不久,陈廷敬又被起用为左都御史。
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值讲经筵。有《三礼指要》,《老姥掌游记》,午亭文编》,《陈说岩诗》等。
1705年四月,上南巡,召试举,贡,生,监于杭州,苏州,江宁,陈廷敬与大学士张玉书,掌院学士
揆叙奉命阅卷。
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陈廷敬为总裁官与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开始编撰《康熙字典》。
1710年十一月,以耳病乞休,允之。
1711年五月,大学士张玉书去世,李光地疾未愈,应诏入直办事。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 )三月,病剧,遭太医院诊视。四月去世。康熙亲作挽诗悼之,谥文贞。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人物成就
文学成就
陈廷敬一生编著有多部书籍。其中属于他个人的诗、文集主要有:《午亭文编》、《河上集》、《参野诗选》、《说岩诗集》、《山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陈廷敬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方舆路程》、《康熙字典》等。其中,《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它是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陈廷敬一生写了很多诗 ,康熙皇帝是历代君主中最懂诗、最擅诗者之一,他以诗人的眼光看陈廷敬之诗,十分欣赏。其有《览〈皇亲文颖〉内大学士陈廷敬作各体诗,清雅醇厚,非集字累句之初学所能窥也。故作五言近体一律,以表风度》诗,诗题本身就对陈诗赞誉有加,诗更云:“清新授紫毫”,“李杜本诗豪”,则推崇之极矣。陈廷敬逝世后康熙又作《大学士陈廷敬挽诗》,仍不忘怀念陈“世传诗赋重”。可见陈廷敬诗赋的成就确实为康熙所赞赏。他在京城任职期间,曾于康熙六年(1667年)与礼部尚书、诗歌大家龚鼎孳发起结诗社,参加者有王士禛、汪琬、程可则等著名文士。
刘然《国朝诗乘》选陈廷敬诗29首,评曰:“台阁之诗,工为应酬,虽藻粉铺张而其中无有,亦坐其人胸中无识。……先生诸篇于沉博绝丽之余,寓感讽规切之意,长句片语,莫不称是。天人之相与,主臣之交孚,淋漓恺切,唯所欲言。要其忠孝蟠郁,蓄极而流,不可遏抑如此。诗乃为有为而作也!”
政治成就
陈廷敬生活在康乾时期,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长期担任侍读、侍讲学士,直至文渊阁大学士。
钱币改革
在掌管户部期间,陈廷敬曾爬梳积弊,令钱法一清。他发现,当时一些奸商纷纷毁钱铸铜,使制钱数量日减而质量日差,威胁到国家的 金融基石,于是提出制钱改重就轻,并停收采铜税,以增加铜源,杜绝毁钱铸铜的现象。这一举措无疑有利于维护币制稳定。
整治贪污
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贪污受贿,腐化之风十分严重。陈廷敬深切痛恨。他于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疏:“贪廉这两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古时候,从衣冠、车马到服饰器用,办理婚丧大事,都要‘贱不得俞贵,小不得加大’。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竞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于是,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来,而且日趋严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
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上疏,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
吏治改革
为维护清廷的统治,陈廷敬又上疏说:“总督巡抚的职责在于考察和指导吏员,这样做才能使百姓长期安定下来,并不是让吏员只明察于理事,尽自己的职责就够了。孔子说过: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也。要使百姓不触犯条令,不如先行上之教。行上之教,就要首先师检查总督巡抚。这样巡抚可能会说:“问题师是在于那些吏员。如果吏员清廉能干,不加派火耗税收,理事时就不会贪赃受贿,也不会搜括百姓,百姓也就不致于因触犯刑法而痛苦。”倘若官吏没有这样的能力,这就可以说是对上有罪。当然,也并不完全是官吏的罪过。上司清廉,则吏员自然不敢贪赃犯法,上司如贪赃不法,吏员虽然也想廉洁,然而却是不大容易办到的。凡是官吏加派火耗,贪赃受贿,搜刮百姓,他每天就忙碌于察言观色,逢迎上司,又哪里有工夫去行上之教呢?百姓看到吏员的所做所为,就会说:‘这样的人还能教导我吗?’管教不听,就用刑法。群吏这样做,是总督巡抚导致他们这样做的。所以,当今首要的是总督巡抚要人选合格。他们要不为利欲所动。自己身正,才能管好吏员,吏员也不必整日想着如何曲意逢迎、巴结上司,都留心为民办事。百姓就能够休养生息。”他还建议,应给督抚下一通令,凡保荐州府县官,必须考察他们有没有不法行为。对违犯者严加惩处,这就会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对于巡持总督的考察,则要看他是不是廉洁奉公,为群吏做出了榜样。
康熙在位61年,陈廷敬从政53年间,历经28次升迁,一直做到文源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清朝不设宰相,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了。陈廷敬辅佐康熙长达半个多世纪,成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人物评价
为政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山西省陈廷敬研究会副会长、曾长期在晋城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的研究员马甫平说“陈廷敬生于明末、长于清初,山西当时是受程朱理学影响很大的地区,这必然影响到他。当时,理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理论上趋于完善,很多理学家开始强调躬行理学思想,陈廷敬就是如此。理学强调的个人道德,具体到官场之中就是自身为官要清廉,对待贪官要敢于斗争。”
乾隆时期的文学家沈德潜评曰:“五语表其奏疏光明,贤于孔光削草之媚。六语表其持躬洁白,同于寇莱公行己之清。‘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魏野呈莱公语也。”
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文学家金农(1687年—1763年), 写诗赞曰:“独持清德道弥尊,半饱遗风在菜根。”
文学
陈廷敬是个颇有成就的学者兼诗人。平生勤于写作,几无搁笔 。他曾将《午亭文编》送呈康熙御览,被康熙夸为“拟诸姚房李杜”,所作各体诗“清雅醇厚,非积字累句之学所能窥者”。 但是陈廷敬一直身居庙堂之中,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这是他诗歌题材范围较为狭小的根本原因。加之他谨小慎微的处世态度、一丝不苟的学人气质以及其后繁琐冗杂的编书事务,都无情地压缩了他心灵自由驰骋的天地。诗歌作为文学创作,如果缺乏个性,也就丧失了其久长的生命力。特别是陈廷敬无暇或不屑于在诗歌理论上有所建树,似乎“文以载道”就可一以贯之,这也影响了他文学地位的确立。
其他评价
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陈廷敬因耳疾乞休,被允准。陈廷敬入禁苑谢恩,康熙帝谕曰:“卿是老大人,是极齐全底人。
王跃文 曾这样赞扬他: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大清相国》
《清史稿》中载康熙皇帝“深惜之”,亲笔为他写下了挽诗:“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不过,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更广为人知的评价是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陈独秀(1879年—1942年),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陈独秀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1927年7月离开中央。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四川)江津。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个人影响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第二,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高度评价五四运动历史功绩的同时,不能忘记陈独秀在其中的巨大历史功劳。第三,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第四,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说法不准确。如果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仅仅这一条,他就可以名垂千古,光照千秋。第五,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第六,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与孙中山共事。
人物评价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陈独秀一生一心为公,光明磊落,丝毫不搞阴谋诡计,不以权谋私,即使在艰苦困顿的晚年,他不接受敌人的馈赠,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刚强骨气和高尚人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生毫不妥协,坚决地揭露和批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和社会种种弊病,代表了社会良心,为后人做出了杰出的表率。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把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中的错误从“右倾投降主义”,改成为“右倾机会主义”。为什么抠掉了“投降”两个关键性的字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说:“被看作陈独秀犯严重右倾错误标志的对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问题上的让步,还有对蒋介石、汪精卫等的依赖,以及不重视党直接掌握武装的思想等,都是受共产国际的重大影响。”“因此,共产国际、联共(布)及其驻华代表对中国大革命遭受的严重挫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991年,胡绳玉在《学术月刊》第11期发表了《中共党史人物传不能没有陈独秀》,指出:“陈独秀的一生,如果从他1900年参加反清运动算起,到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他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27个春秋,作出了比他的前辈、同辈都多得多的贡献。就是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在旧中国的泥潭中,陈独秀依然在趔趄向前,尽管步履蹒跚,有时踯躅,有时摔跤,但他毕竟没有当叛徒,没有做汉奸,没有作出丝毫有损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国格和伟大人格的事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陈省身(1911年—2004年),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裔数学大师、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生前曾长期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60年起)并在伯克利退休(1979年)。为了纪念陈省身的卓越贡献,国际数学联盟(IMU)特别设立了“陈省身奖(Chern Medal)”(国际数学界最高级别的终身成就奖)。1926年,陈省身进入南开大学数学系。1934年夏,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数学研究生。1943年发表《闭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公式的一个简单内蕴证明》《Hermitian流形的示性类》。1963年至1964年,陈省身担任美国数学会副主席。1995年陈省身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9年被聘为嘉兴学院首任名誉院长。2004年12月3日19时14分,陈省身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逝世,享年93岁。
数学研究
陈省身是20世纪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早在40年代,陈省身他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两项划时代的重要工作:高斯-博内-陈定理和Hermitian流形的示性类理论,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概念和工具,已远远超过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范围,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教育
陈省身曾先后任教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原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数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培养了包括廖山涛、吴文俊、丘成桐、郑绍远,李伟光等在内的著名数学家。其中,丘成桐是取得国际数学联盟的菲尔兹奖(Fields Medal)的第一个华人,也是继陈省身之后第二个获沃尔夫奖的华人。
社会影响
在那个国门初开的年代,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家喻户晓。其实,那时陈省身早已在国际数学界声名鹊起,却为国人所不知。有人根据狄多涅的纯粹数学全貌和岩波数学百科全书、苏联出版的数学百科全书综合量化分析得出的二十世纪数学家排名陈省身先生(S.-S.Chern)排在第31位,华罗庚排在第九十位,陈景润进入前1500名。陈省身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成就,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拉、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也许你没有听说过他,因为他很长时间都在美国工作,但是至少中国数学界应该是知道的,因为他早已蜚声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