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轶事

  击豉传餐    

  在今天车桥镇义门村委会的西南方,有一座山,叫“打鼓山”,是当年义门陈人击鼓传令,递送消息的地方。一族三千多人离合集散,需要信号。鼓声就是他们传递 消息的信号。  “击鼓传餐”,也就应运而生了。每天吃饭的时候,打鼓山便响起了鼓声,人们一听到鼓声,便不约而同的从四面八方,有说有笑的涌向馈食堂,在食堂师傅的组织 下,集中吃饭。

  北宋枢密使(副宰相)赵普有一天到义门视察工作,听到此声,随即写了一首诗:“击鼓传餐岂异初,江州义族不差殊。当朝秉察观风致,特为高门大揭书。历代旌表皆盛迹,屡世敕赐悉成模。如今诚信古人语,和善之家庆有余。”歌咏义门陈的家风义象,发出内心由衷的感叹。

  异席同餐    

  义门陈家族合德同风,事无巨细。一日三餐,集于食堂。用膳都讲究程序。

  《宋史》记载义门陈时写道:每席必群坐广堂,不能“随其所有”,而要“布置周全”。启蒙儿童为一席,七岁以上女孩为一席,七岁以下女孩为一席,婆母新媳为 一席,青壮年男士为一席,六十岁以上老人为一席。“以序而自行”,“数代而行之”。并区分不同对象,“因人而佐食”。病人有病人的饭,老人有老人的饭,孕 妇,乳娘个不相同。此就餐方式,虽然陈旧繁琐,但它却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形式,有益于各个年龄层次的饮食需要,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培养合族同一的家庭风气。通过饮食期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合德同风”。

  1050年时任宰相的陈尧叟衣锦而归时,欣而赋诗:“田里苁蓉应逊畔,儿孙游戏亦成行”,为族风的 古朴而有序欣喜莫名。名相寇准也称其义门陈“文以魁天下,家和庆有余”。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金鸡屙银  

  义门陈的副主事是一位老太婆,她银发飘潇,身骨健朗。负责管理义门三千多口人的吃饭穿衣之事。一天,她和一群妇女在池塘边洗衣。在一块光滑的青石上,她手举棒锤在石上锤衣服。谁知一锤下去,石块竟发出了“喔——,喔——”的鸡鸣声。又试了一次,发出的仍然是鸡鸣声。细心的老人便将这石块搬回了家,放在天井里。

  她每天要安排一大家子的吃喝,早晨总是起得很早。那天天还没亮,她又早早的起床,打开了门。忽听到那块石头又发出了“喔喔——喔——”的鸡叫声,那高亢悦 耳的鸡鸣声传得很远。忽然,那块石头突然裂开,一只黄公鸡从碎裂的石块里飞了出来,老人眼灵手快,扑上去,用围裙兜住了大公鸡,抱回家里。又找来绳子,牢牢的拴住了公鸡。

  从那以后,她每天精心喂养公鸡,给它米吃,给它水喝,和它一起玩耍,还给它梳洗美丽的羽毛。每当她劳作回来,公鸡总是围着她转,跳舞,唱歌。和她成了分不开的好朋友。

  这一天,她又劳累了一天回到了家,推开门,忽然看见公鸡身前身后尽是白银。她很奇怪,哪来的银子呢?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银子是公鸡屙出来的。喂白米,屙 白花花的银子;喂红米,屙黄灿灿的金子。她知道,这是义门的孝、义感动了天地,是上苍的赏赐啊!于是,她把金银收集起来,补贴族用。

  鸡屙金银的故事传扬得很远。时人有诗为证:孝义感苍天,雄鸡亦惜怜; 金银从米变,屙出一囊钱。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智擒韩信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登皇帝位,史称汉高祖。封韩信为楚王。不久就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向诸将征询对此事的意见。诸将都说:“赶紧发兵,活埋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子!”高祖自知这些并不是好主意,就没有吭声。 

  这时,张良已经借口有病而功成身退了,只有陈平依然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邦便向陈平请教,陈平开始不肯出主意,直到刘邦再三追问,并说:“我打算派兵前去讨伐他,你看怎么样?”

  陈平沉着地反问道:“这次有人上书告发韩信造反的这件事,还有人知道吗?”

  刘邦说:“没人知道。”

  “那韩信自己知道吗?” 

  “也不知道。” 

  陈平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又问:“陛下的军队比韩信的军队厉害吗?”

  刘邦回答:“不见得。”

  陈平又问:“陛下手下的战将中,有谁在战场上能敌过韩信?” 

  刘邦回答:“没有人能敌得过他。”

  陈平说:“军队实力不如韩信,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韩信;一旦引起战争的话。胜负就难以预料了。这样做我真是很为陛下担心啊!”

  刘邦一听,十分着急,连忙问有没有什么稳妥的办法。陈平说:“古时,天子常常在全国各地巡行,会见各地的诸侯。南方有一个地方叫云梦泽。陛下装作出游云梦泽,要在陈州会见各路诸侯。陈州在楚地西界,韩信听到天子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盘上,他当然会来谒见。当他谒见陛下的时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来。这样就不用派兵,只需一个武士就足够了。”

  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郊迎在路中央。刘邦便让埋伏下来的武士将韩信捆得结结实实,投入囚车中。后来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留居京城,不让他到外地任职,韩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陈平的这一计谋,避免了一场战争,消除了再度分裂割据的祸根,维护了新王朝的统一与安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白登之围

  汉朝新建,忙于安抚国内,无暇顾及塞外。这时,长城北面的匈奴就乘机南下。公元前200年冬,警报雪片似地飞入关中,刘邦统率32万骑兵、步兵亲征。刘邦向北行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时,被匈奴冒顿单于率四十万精锐骑兵包围于白登山(今大同市东面),并且派大兵,分扎在各个重要路口,截住汉兵的后援。高祖登上山头向四面眺望,只见四面八方都有匈奴的骑兵屯驻把守。

  当时正值天气严寒,连日雨雪不断。高祖刘邦和将士们都冻得手脚发僵。在被围了3天后,粮食也快吃完了,汉军饥寒交迫,危在旦夕。被围到第7天,陈平忽然又生妙计。  他看到冒顿单于对新得的阏氏(单于的王后)十分宠爱,朝夕不离。这次在山下扎营,经常和阏氏一起骑马出出进进,浅笑低语,情深意笃。于是想到冒顿虽能出奇制胜,可也不免被妇人美女所惑,于是就想从阏氏身上打主意。他派遣使臣,乘雾下山。这位阏氏听说有汉军的使者,就悄悄地走到帐篷外面,屏退了左右,召见汉使。汉使向阏氏献上了许多的金银珠宝,并且说是汉皇帝送给阏氏的,另取出一幅图画,说是汉帝请阏氏转给冒顿单于的。

  阏氏一见到黄金和珠宝,就目眩心迷,爱不释手,便收下了。再打开图画,只见画上绘着一个绝色的美女,不禁起了妒意,便问:“这幅美人图是干什么用的?”

  汉使装出一副虔诚的样子,回答说:“汉帝被单于包围,非常愿意罢兵言和。所以把金银珠宝送给您,再请您代他向单于求情,可又怕单于不答应,就准备把国中的第一美人献给单于。因为美人现在不在军中,所以先把她的画像呈上。”

  阏氏微怒地说。“这个用不着,赶快拿回去吧!”

  汉使说:“汉帝也觉得把美人献给单于,怕会夺了单于对您的宠爱。可是事出无奈;只好如此。如果您能解得了我们的围,那我们当然不会把美人献给单于了,情愿给您多送点儿金银珠宝。”阏氏说:“请你回去告诉汉帝,尽管放心好了。”

  说完,将图画交还给使者后,使者就回去了。

  阏氏细想,如果汉帝不能突围,就会把美女献给单于,那时我就要受冷落了。于是,她回到后营,就对单于说:“军中得到消息说,汉朝有几十万大军前来救援,只怕明天就会赶到了。”单于问:“有这样的事?”

  阏氏回答说:“汉、匈两主不应该互相逼迫得太厉害,现在汉朝皇帝被困在山上,汉人怎么肯就此罢休?自然会拼命相救的。就算你打败了汉人,夺取了他们的城地,也可能会因水土不服,无法长住。万一灭不了汉帝,等救兵一到,内外夹攻,那样我们就不能共享安乐了。”

  说到这里,阏氏泪如雨下,呜咽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单于一时也不知怎么办才好了,于是问:“那怎么办呢?”

  阏氏说:“汉帝被围了7天,军中没有什么慌乱,想必是有神灵在相助,虽有危险但最终会平安无事的。你又何必违背天命,非得将他赶尽杀绝呢?不如放他一条生路,以免以后有什么灾难降临到咱们头上。 ”单于将信将疑,可是又怕惹阏氏不高兴,便在第二天,传令把围兵撤走了。陈平用这一妙计,使匈奴退兵,刘邦逃出重围,一场大难消于无形之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智释樊哙

  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创伤发作病倒了。刚回到长安,又听说燕王卢涫叛变,就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去讨伐。 樊哙走后,有人对高祖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高祖对吕后干预朝政,早已不满,听说吕后又跟她妹夫樊哙串通一气,立时觉得情况严重了,他决意临阵换将,与陈平计议此事,最后,采用陈平的计谋,以陈平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暗载大将周勃,等到了军营里,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 。

  高祖要陈平尽快地把樊哙的头取来,让他检验。  陈平、周勃当即动身,在途中边走边细心合计。陈平说:“樊哙是皇帝的老部下,劳苦功高。况且他又是吕后的妹夫,可以说是皇亲国戚,位高爵显。眼下,皇帝正在气头上,万一他后悔了,我们怎么办?再说皇帝病得这么厉害,再加上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她们姐妹二人必然会在皇帝身旁搬弄是非,到那时难免会归罪于咱们两人。”周勃一时没有了主张,便问:“难道把樊哙放了?”陈平说:“放是不能放的,咱们不如把他绑上囚车,送到长安,或杀或免,让皇上自己决定。”周勃也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到了樊哙的军营前,陈平命人筑起一座高台,作为传旨的地方,另外又派人持节(一种信符)去叫樊哙。樊哙得知只有文官陈平一个人前来,认为只是传达平常的敕令,也没多想,立即一个人骑马赶来接诏。

  不料,台后忽然转出武将周勃,当即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周勃又立即赶到中军大帐,代替樊哙,由陈平押解囚车返回长安。当走到半路,陈平忽然听说刘邦病故。他想:朝中必然由吕后主持政事,这可糟了。唯一可喜的是,幸亏先前未斩樊哙,还好向吕后交待。可即便如此,也怕夜长梦多,会有人在吕后面前说他的坏话,一定要先赶到长安,把自己的事解释清楚。他立即策马赶往长安,路上遇到使者传诏,让他屯戍荥阳。

  于是,他又生一计,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这明明是说给活人听的,是在向吕后表功。吕后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看着陈平泪流满面的样子,就宽慰陈平。陈平又趁机请求留在长安,吕后也答应了,还拜他为郎中令,辅助新皇。陈平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灾害。再次保全了自己。得以在吕后死后与周勃一起平定诸吕之乱,匡扶汉室。陈平觉得周勃的功劳更大,而以右丞相让与周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篝火狐鸣

  出自:

  《史记·陈涉世家》

  原文: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文: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又下令征发贫民卫戍边境。阳城的贫苦农民陈胜和阳夏的贫苦农民吴广等,都被抓去当卫戍边境的兵卒。被抓的总共九百人,一起在陈县信中

  经过短期训练后,陈胜和吴广被指派为屯长。短训结束后,这九百人在两名县尉的押送下,开赴三千里外的渔阳,并命令他们在两个月内到达。

  队伍开到蕲县大泽乡的时候,因为遇到大雨,路不能通行,他们估计已经误了到达渔阳的期限。按照法律,他们要被杀头。陈胜和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去了也是死,造反干一番大事业也是死,不如干脆造反吧。”

  陈胜又说:“天下受秦朝统治之苦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皇帝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该他来继位,该继位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规劝皇上,皇上派他领兵在外地驻守。现在有人听说他并没有什么罪,却被二世皇帝杀害了。不过,老百姓还不知道他已经死了。还有,项燕原来是楚国的大将,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的人以为他已经死了,有的人以为他逃亡在外躲藏了起来。现在如果我们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造反,响应的人一定很多。

  吴广同意他的办法,于是他们就去占卜凶吉

  那占卜的猜到了他们的意图,便说:“你们的事准能成功,再向鬼神卜一下吧!”

  陈胜心里明白,他这是让我假借鬼神来迷惑大众,叫大家拥护。

  于是,陈胜用朱砂在一块白绸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偷偷地塞进鱼肚子里面。不多久,这条鱼被部队的伙夫买回来做菜。他把鱼肚剖开,发现了有字的绸子,大惊失色,这消息立刻传开了。

  接着,陈胜有暗中派吴广到附近一座草木丛生的古庙里,夜里点起火,用竹笼子罩上,从远处看一闪一闪的,好像鬼火一样,又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着:“大楚兴,陈胜王!”

  半夜里,兵卒都被这奇异的现象惊呆了。第二天,大家到处议论纷纷,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陈胜和吴广看时机已经成熟,便俘虏了领兵的两名县尉,率领九百名士兵起义,攻下大泽乡,占领了蕲县。

  没有多久,各地的起义军纷纷响应,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释义: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出自:

  《史记·陈涉世家》,又见《庄子·内篇·逍遥游》。

  原文: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出处:《史记·卷三十六》:“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

  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揭竿而起 

  词语释义:

  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成语出处:

  一、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二、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成语典故

  秦朝统治时期,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但是被征发筑长城、守卫开发南方、修筑奢华的阿房宫、造秦始皇大墓等等劳役,合起来共用了二三百万人之多,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赋税.兵役.徭役.刑法也很重,百姓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苦。

  公元前二零九年阳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去防守。他们每天都急着赶路,怕误了日期。因为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误了期限,就要被杀头。

  这些人走到大泽乡(安徽省宿县东南)时,赶上连日大雨,路被淹没,无法通行。他们只好停下等待,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民工中有一个叫陈胜的,他和他的朋友吴广偷偷商量:“这里离渔阳有几千里远,怎么走也赶不上期限了,难道我们白白去送死吗?”吴广说:“咱们逃跑吧。”陈胜说:“不行,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强,百姓们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该当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苏。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是条好汉,咱们打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国的人一定会来帮助我们的。”

  于是陈胜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个名堂。王侯将相,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大家赞成,一致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泽乡占领了,他们打起了“楚国”的旗号。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纷纷响应,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

  这支起义军打下了陈县(河南省淮阳),陈胜被拥戴为“王”,国号叫“张楚”。

  在这支起义军的带动下,各地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但是因为起义军的战线太长,号令不统一,在秦军的猛烈反击又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仅维持了三个月,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0.1221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