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姓是由
随姓分化而来的姓氏,姓氏原作“随”,后改为隋。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随国,侯爵,为周诸侯国之一。周未,并于楚,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另外,春时战国时,原陶唐氏之后杜伯的玄孙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随会。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
隋姓主体。 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东省最为集中,几乎占全国隋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
隋宝、元代人隋业昌、明巢县丞隋(上斌下贝)、主簿隋翥等人,籍贯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2、 隋姓源出于姬姓,也是中国古老的汉族姓氏。隋姓本为“随”,隋文帝杨坚第二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长达286年的大分裂时代,并建立大隋王朝,定都大兴城。国号初为随,文帝因忌“随”有走之意,改随字去走之为隋(“隋”字是隋文帝独创的字,古无“隋”字,隋字是繁体“随”字去了走之而形成今天的“隋”字)。周王朝时有同姓贵族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立随国,侯爵;为周八百诸侯国之一。周代末期,随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原随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即随氏。另一支为陶唐氏之后杜伯的后裔士会,因在晋为大臣,封邑为随,称随会,子孙姓随。所有的随姓族人都姓随至隋初,因隋王朝国号“隋”改为隋姓,并延用至今。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