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季文龙(?—1277),季文龙(?—1277),字希夔,浙江省青田县季宅乡人。父季东,曾任知府。行伍出身,曾任闽省镇台。

元至元十四年(1277),与章猋率张世杰旧部淮军抗元,自称两浙安抚使,青田、丽水、龙泉、松阳、遂昌、缙云、庆元等7县响应。义军攻破处州城,杀死赵知府,占据处州天庆观。处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赵贲亨率骑士三百,陈兵下河,包围处州城。寡不敌众,文龙等突围而出,处州城复陷。不久,章猋带领二万数千人与文龙会合,再次攻城,与元军激战于好溪南岸。赵贲亨分兵拒守,元万户忽都台派兵增援,文龙战败溺死。墓葬青田良川松渠口。


历史背景

南宋(1127—1219)末期,出现了好些可歌可泣的忠臣烈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天祥。季文龙就是在文天祥坚持抗元的感召和影响下,成为率军起义抗元的历史人物。

宋恭帝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朝元帅伯颜率二十万大军东下,安庆、江州相继投降。镇江、常州、平江府(今苏州)都不战而降。宋朝太皇(谢道清,理宗后)太后(全太后,度宗后)两个寡妇和一个五岁的幼君(赵显)尽管早已下诏书要各地起兵“勤王”,无奈各地守臣都畏首畏尾,不肯响应。只有知赣州文天祥以一介书生挺身而出,纠合义兵两万余人,于八月下旬赶至临安(今杭州),决心要与元军决一死战。德祐二年(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几路元军汇集于临安城外。文天祥和将领张世杰一起建议集中兵力,守城决战,又建议太皇太后和幼帝撤往南方安全地带,都未被接受。太皇太后只想降表保存宋朝社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元营谈判。文天祥一身正气,义正严词指责元军,被伯颜扣留,后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途经镇江时经群众帮助脱逃。二月,元改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太后与恭帝赵显被逼向元军投降,南宋灭亡。

此时,南宋大臣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在福州立赵昰为帝,年号景炎,即宋端宗。文天祥一到,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他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招募军队。不久,元兵进福建,端宗乘海船南走。景炎二年(至元十四年,1277年)文天祥率义军从福建南下广东,转入江西,与元军英勇战斗。


起义抗元

当时任闽省镇台的季文龙,在文天祥的感召和影响下,率军起义,奋起抗元,英勇战斗,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南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1277),季文龙与章猋在福建率张世杰旧部淮军起义,自署两浙安抚使,附近七县纷起响应,抗元势力迅速扩大。起义军攻克处州(今丽水)后,占据天庆观,杀死元朝赵知府。处州达鲁花赤赵贲亨率元军骑士三百,前来镇压,陈兵下河。文龙带兵出城迎战,遭元军骑士冲杀践踏。起义军二万人撤出处州城,与元军在恶溪(今好溪)南岸英勇抗击。但又遇万户忽都台援兵攻击,战斗中文龙不幸溺水牺牲。次年,龙泉张三八聚众二万人,继承季文龙的遗志,继续斗争。他的斗争意志与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

  季文龙抗元失败牺牲后,季宅季氏受株连,灭九代,除六亲,被残酷镇压,蒙受灭顶之灾。据民国癸酉年(一九三三)编纂的季氏宗谱考证,文龙六兄弟,有五个被连根杀绝,只有五弟景桂一人逃脱幸存,季宅季氏才得生存传代,以后的百余年人丁廖廖无几,直至六代以后才喜获复苏繁殖。


名垂青史

季文龙领导起义抗元虽然失败了,而他的影响和作用是很大的,他的功绩被载入史册,万古流芳。现在考证:在《中国通史》(元代农民起义)、《辞海》(历史分册)及《中国历史年表》(历代奴隶和农民起义年表)三部全国发行的重要著作中,均有记载,誉称季文龙是领导浙江农民起义的首领。在《浙江通史》《处州府志》《青田县志》也都有编入。丽水地区教育局把文天祥和季文龙的抗元功绩编辑成书,作为历史的补充教材,供全区中、小学师生学习。在青田县的历史上共出版过十部《青田县志》(其中台湾版一部)除前四部已失传和一部台湾版外,现存的清康熙、清雍正、清乾隆、清光绪期间编纂的及1990年10月出版的新县志共五部《青田县志》,都有收入。



季梁,又称季氏梁、季仕梁,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春秋初期随国大夫,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李白誉其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季梁对随楚关系格局影响重大,辅佐随侯期间,提出“夫民,神之主也”的唯物主义思想、“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政治主张以及“避实击虚”的军事策略,使随国成为“汉东大国”,周天子虽“三次征伐”被他称为“荆蛮”的楚国皆“结盟而还”。可惜当时的随侯对季梁的诸多治国方略始纳后弃,致使四面树敌,前690年在与强楚青林山一役中丧国辱邦。作为亡国之臣的季梁因此郁郁而终。


人物生平

季梁,随国都(今随州市西北)人,生卒年不详。文献中最后一次记载他的活动是在《左传 · 桓公八年》,时值公元前704年。根据此时他已久居高位,且此后文献无载来看,当时他已届暮年,而且不久便寿终正寝。假定他此时尚属青年或壮年,以他的地位和名声,想必不会从文献记载中遽然消失。由此看来,季梁应该出生于春秋初年。

季梁,季为其氏,梁为其名。季氏,《元和姓纂》以为系陆终氏之子季连之后,《古今姓氏书辨证》以为系鲁桓公子季友之后,《通志·氏族略》则二说并存。若联系有关文献分析,这两种说法都不可靠。按理说,陆终氏之子季连之后应为季连氏而非季氏,《万姓统谱》即谓季连氏源于“鬼方氏陆终第六子季连,因氏焉”。其实,《元和姓纂》在言及季连氏时也以为其系“陆终子季连后”,说明该书作者对季氏的来源游离不定。说季氏系鲁桓公子季友之后,也难自圆。因为据《左传·桓公八年》记载,早在鲁桓公初年,已有年届暮年的季梁其人,足证季氏起源早于鲁桓公之子季友,再说,文献已明协季友之后为季孙氏,为三桓之一。也有学者以为季氏源于周之季历,也欠妥。《史记·周本纪》记:“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虞仲即仲雍,《史记 ·吴太伯世家》说:“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司马贞《索隐》说:“伯、仲、季是兄弟次第之字。”说明季为周太王三子中排行最末者,并非姓氏。那么,季氏源于何人呢?据《世本》记载分析,季氏可能源于周之八士之一的季随,出土文物也表明季氏确系周族后裔,而季梁也很可能是季随的后代。如允许作进一步推论,季随或许为始封于随者,故以随名国亦未可知。

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季梁,少年时代即受过良好的教育,他那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思想,表明他学习的勤奋。约公元前8世纪中叶,他开始登上随国的政治舞台,辅佐随君治理国政。尽管文献并未记载人担任何职,但从随君对他非同寻常倚重和楚国对他的畏惧来看,很可能高居相位,与楚国的令尹相当。他在辅助随君治理随国期间,,励精图治,内修国政,外结睦邻,政绩显赫,被后人誉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死后葬于今随州市东郊义地岗,建有墓祠,为后世所敬重。今随州市郊有季梁洞。1979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义地岗氏祠清理了掘出春秋时期的墓葬,其中出土的两件戈皆有铭文:其一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其二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工)尹季怡之用”。二戈铭文皆有“季怡”二字,当属之名。据有关专家鉴定,此二戈时代为春秋中期。而季梁生活在春秋早期,早于此戈时代,说明季怡极有可能系季梁后裔,也正因为如此,他死后才能葬于季氏墓地。而从季怡曾任随大工尹一职分析,季氏家族在随国政坛曾长期居要职。


11
0.0616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