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民居,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境内,为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后人------祖籍沁水的陕西华昌府通判柳遇春的故居。创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院中一石牌坊迎风板上尚存有楷书题迹:“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冬十月立”。从现存民居建筑形制、风格上看,清代屡有修葺、增建。
建筑坐北朝南,南北长84米,东西宽48米,占地面积4032平方米,总计房屋114间。院落分为两组,以东西走向的村中街道为中线,南北两侧并列两院。原建筑有13座院落,现仅存4座。除两座石牌坊为明代所建,其余皆为清代建筑。
民居平面布局分单进、两进,建筑形制多为悬山和硬山式。以村中街道划分,南北两面对称分布,建筑布局紧凑。南院后墙以东西为轴线,建过街楼。各院门额以楷书题院名,四院均为封闭型四合院。保存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院落是“司马第院”,坐北朝南,两进四合院,中轴线上依次有倒座、正房、上房。前后院东西两侧各建有厢房,硬山式屋顶,院门位于东南角,单开板门一道。正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二层楼阁式。下层设楼板,东次间设楼梯可达上层。其余院落中上房、正房等形式相同,同为一个时期遗物。
院内两座石牌坊,青石筑成,二柱单楼悬山式。迎风板两块。一坊题“丹桂传芳”,一坊题“青云楼武”。有明嘉靖二十九年修建题记。
2006年05月25日,柳氏民居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大唐文兴柳宗元遗族世居——柳氏民居历史文化旅游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西文兴村,太行、王屋、中条三山环抱,为国家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永乐四年,柳宗元遗族耕读发家,始造河东柳氏府邸一进十三院,占地三万多平米,是中国目前唯一以同祖血缘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古民居建筑工艺高超,风格独特,融明清建筑艺术精华为一体,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身,同时异常巧妙地将皇宫建筑工艺运用到民间,真实地记载了中国百世书香文人做官的历史,深刻地揭示了明代“官而商”到清代”商而官”的社会发展史,实为中华古民居建筑艺术之绝品。
这里现存的元宝耳石狮、一品青莲节节高砖雕、明四意暗八仙木雕堪称海内孤品。中国著名理学家朱熹、一代“心学”宗师王阳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毛泽东主席书法的启蒙远师方元焕、唐代画圣吴道子等历代大家留下的书画碑刻真迹,在世界上更是极为罕见。
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的土沃乡西文兴村。这里风光秀美,四时景色宜人,南眺行屋拱翠,北望台挺秀,东西两边左抱右环,是谓“环山居”。这里主要是明清时期城堡式的民居建筑群。它与唐代大文学家、大政治家柳宗元有著密切的历史源渊。柳氏民居现存的“河东世泽”、“司马第”两块门匾和《柳氏家谱》中“柳氏系河东世泽……唐末世祖,永州司马”,以及村内关帝庙碑文中“关帝与吾同乡”、“念祖怀乡”等记载均可佐证柳氏民居系柳宗元后代住所。
作为明、清时城堡式庄园建筑的典范,其整个建筑大体分为三部分。其中包括外府区柳氏祠堂、关帝庙、文庙、圣殿、小学堂、纸帛楼﹔中部区文昌阁、校场、石牌楼﹔全封闭内府区的小戏台、观河亭、府门楼等数拾处人文景观。此外还有至今保存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小巷18多条约1.5公里。
柳氏民居受其书香门第影响,府院建筑的创意及文化蕴含都达到很高水准。不仅题材多样,构图慎密,而且在运用传统吉祥图案喻事和谐音表现手法方面都令人大开眼界。如以莲花、桂枝表示“连生贵子”,用一根绳子串三个铜钱表示“连中三元”,以五蝙蝠展翅围绕“寿”字表示“五福朝寿”等,类似图案仅“行邀天宠”门楼就有30多种。
柳氏民居中现存字画也有独到之处,除朱熹、文征明、王阳明、郑观洛等名人碑刻手迹40多通外,还有唐代著名画家“吴带当风”之称的吴道子的墨迹画碑,其《圣人十哲图》取材孔子向十大弟子讲述尧舜故事的场面,堪称绝世之作,尤其在北方极为罕见。
除此之外,柳氏民居中尚有家传祖训,世代名人传记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就有柳遇春与吏部尚书王国光,内阁大学士田宜庵同游历山舜王坪的记载。
读史明志、知古通今。柳氏民居作为一个集南北风韵于一体的明清文化奇观,不仅是一部研究地方民风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而且在建筑、碑刻、书法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也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柳氏民居的先祖,为唐代河东解州柳宗元的同宗。唐末永贞年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遭到贬黜,他的同族为了免受牵连而四散逃避,族中一支就隐居在此。历经宋元两代,河东柳氏族人游居历山一带,时至明代永乐年间,河东绛州公柳琛携妻杨氏定居沁水,建造西文兴村,距今约600年。柳氏民居真实地记载了由明代的“官而商”到清代的“商而官”的社会发展史,揭开了河东柳氏家族百世书香门第的神秘面纱。
《山西通志·乡贤录》载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柳宗元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由于才华横溢、为官清廉,因而青云直上。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顺宗皇帝即位,改号永贞,升任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柳宗元与王叔文等一起力主革新政治,主张罢免贪官,因而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权贵们勾结起来,迫使身患重病的顺宗皇帝传位给太子,同年8月宪宗皇帝即位,改号元和,先贬王叔文为渝州司马,次年被杀。与王叔文进行政治改革的八名同党均被贬为“边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者柳宗元先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剌使。柳宗元在柳州四年,继续推行革新,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他病亡于任所。
清贫为官的柳宗元被贬谪后,看似寄情山水,实则心存忧患。当年参加政治变革的“二王八司马”中王丕显病死,王叔文全家被杀。由于仕途蒙难,身为改革派第三号人物的柳宗元,随时面临性命之忧,为避“灭绝九族”之祸,他被贬后令河东柳氏分散外迁,秘密传训家人:“皇恩食邑中条道中,五谷为生,耒读为本,忠恕廉洁,忧国忧民,弃府始徙,盛名勿扬……成名勿宣门庭,得志勿忘饥民。”(见《河东柳氏族谱序》)。不久,一代才子名吏柳宗元病死。其二女尚幼小,长子仅四岁,次子尚未出生,家无积蓄。幸亏同乡好友裴行立慷慨解囊,其灵柩运回长安万年,入土为安。此时政治恐怖犹在,柳氏家人无法在长安立足,只好变卖家产,渡过黄河,隐居到了离祖籍河东不远的历山深处。从此,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河东柳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柳氏后人以耕读为本,隐姓埋名,历经宋元,不宣门庭。
柳氏家族东迁以来,先是居住在翼城县南关,那里至今有柳家园,保存着“河东旧家”的门匾,后又定居在沁水县西文兴村。“西文兴”意为:柳氏从西而来,子孙以文兴为业。据柳氏后裔柳春芳墓志铭所载:“始祖琛,是由翼城县迁沁历之西文兴村”,而柳琛是西文兴柳氏明初始祖,唐末至明历经宋、元两朝,却无柳氏一人,是因河东柳氏唐末选址徙居沁历建造文兴村,因交通不便或还有其他原因暂居翼城南关一带,直至明永乐年间柳琛发迹,才实现了徙居沁历建造文兴村的遗训。 百世书香门第,千年兴旺氏族。柳家沉寂了500多年之后,到了明代又重新复兴起来,子孙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重新步入官场,使人们对河东柳氏再次刮目相看。
明永乐四年,柳氏后人柳琛殿试三甲,治文赐同进士出生,为光宗耀祖,大兴土木,建宅于西文兴村。始修祠堂,继修文庙、关帝庙等。西文兴柳氏第三代族人柳(马录),沁水廪膳生,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中庚子科进士,授正四品官承德郎;第五代族人柳大武,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入国子监,嘉靖十一年中壬辰科武状元;柳大夏,明嘉靖十年赐进士出身,进京任医学训科;第六代族人柳遇春,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中丙午科进士,任山东宁海知州,补陕西同州知州。正是由于柳遇春和他的祖父柳(马录)的功德,所以在嘉靖二十三年和嘉靖二十九年由当时的沁水知县程南、县丞杨言,随同钦差提督杨守仪、巡按山西监察御史齐宗道等亲赴西文兴村为他们祖孙二人各立一座“丹桂传芳”和“青云接武”的石牌坊。柳家再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门庭森严的一进十三院府邸。这次修建历经二十多年。直到明隆庆四年才基本完成。吏部尚书王国光亲笔为柳府提写了“屏障插文峰百世书香飞骥足,楼台围带水九天水暖出龙头”楹联,至今仍保存完好。
《柳氏重修继志堂碑记》中有:“明嘉靖年间,世祖柳逢春……资产充足,产业阔大,始亲置南山东川山场庄田。”明末的西文兴村,可以看到庄严肃穆的牌坊街,规整豪华的四合院,玲珑剔透的绣楼,四季不败的花园,风光无限的观景台,气势磅礴的观河亭,香烟缭绕的关帝庙,俨然一座山中城堡,许多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明末,西文兴村遭兵祸,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不过,到了乾隆年间,该村再次兴旺起来,此间柳家出了两位理财大师——柳春芳和柳茂中,父子二人在经营盐业和典当业中获得了暴利。重修了祠堂、文昌阁、文庙、关帝庙,并在关帝庙的东西两侧新建了魁星阁和真武阁,建造了富丽堂皇的“中宪第”宅院。西文兴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富不过三代。又过了150年,沧海桑田。柳宗元的后裔们沦为山民。他们的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与周围山村的百姓,已没有多大的区别。诗书传家的风气一旦发生断层,他的吏治思想、文学成就、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就变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他的后人无法理解,也无法传承。但柳氏宅第的建筑,是家族兴衰的见证,显示着几百年来的不同凡响,仍向现代人展示着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柳氏民居四周青山绿野,风光秀丽。依山而建,西高东低。举目南眺行屋拱翠,挥手东指三台左抱,侧身西观九岗右环,回首北望鹿台挺秀,是谓之“环山居”。平面设计为万字形的皇家图案,整体布局为“福禄双全”。
柳氏民居为典型的明清城堡式庄园建筑。它依托北山,起势作“凤凰展翅”。原建筑面积98亩,一派气吞山河之势。整个建筑大体分三部分。村南端为外府区,包括柳氏祠堂、关帝庙、文庙、柴房和左右过亭等。文庙内又设有圣殿、小学堂、纸帛楼;中部区为东西走向的村内小街和街东端的文昌阁、校场以及两个高大壮观的石牌楼等;村内小街往北,便是柳氏民居的内府区,为全封闭式。其四角有小戏台、观河亭、赏景楼、府门楼。进入内区只有两门可通。一是西南角的府门楼,座北朝南,门临村内小街;另一侧是东北角观河亭下的砖拱门楼,可走出村外。在内府区的北四府与南两府之间,有一条可通遍六府、走出两门的府内环形街。另外,柳氏民居至今保存着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小巷还有18条之多,总长约1.5公里。
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原因,柳氏民居原建筑已大部分塌毁,现存完整的还有七座院落,仍具规模的明清残院12座。这些庭院建筑形制大致相仿,皆为四合院式。院门偏于一角,多为坤、巽、艮门。完整宅第的大门均有牌楼装饰和石狮石鼓相镇。院内东、西、南、北四面为两层楼阁式建筑。其中北房为高阶台,宽走廊。每院四角又另有一小院,房屋两间。这种建筑形制俗称“四大八小式”。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精美的工艺便是它流动的旋律。柳宅建筑在整体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均衡与对称法则,于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又求统一。其局部却多汲江南之灵气,而渐成一番娇巧隽秀的格局,置身其中,给人以艺术佳境的感觉。
在柳氏民居信步漫游,你会被那无处不在的木雕石刻所吸引。每一道门楣、窗棂、栏杆、扇、飞檐,每一块裙板、匾额,每一根梁枋,每一级斗拱,无不雕刻着精美的纹饰。千姿百态,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仅窗花图案就达40余种,故事木雕板块百余方,石雕(包括柱、瓦、斗、拱、脊兽、鼓、狮、础、碾、磨、臼、下马石、练功石等)有上千块之多,构栏、华板、裙板近千,且图案几乎无有雷同者。柳氏书香门第,受其美学情趣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柳府建筑工艺风格在意境创造、艺术造诣以及文化的蕴含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柳氏民居集南北风韵于一身,窗棂、耍头以典雅大方为先,雀替、栏杆以玲珑精巧为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构图缜密,雕刻精美,并通过谐音、成对、顾盼、呼应、回旋等表现手法,用传统吉祥图来喻事、抒情。仅一个“行邀天宠”的门楼,就已读出近30种含义。例如:以云纹、蝙蝠来表“天降鸿福”,以莲花、桂枝来表“连生贵子”,以一根绳子串三个铜钱来表“连中三元”,以五蝙蝠展翅围绕一个寿字来表“五福朝寿”,以万字纹、菊花、莲花来表“万年连举”,以慈姑、祥云来表“慈祥”之意。还有四艺(琴、棋、书、画)暗八仙(八仙所持之宝)……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无限的创造力。
从建筑艺术和建造技术来讲,柳氏民居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坤门乾主,巽门坎主,极符合我国传统的风水堪舆理论。柳府各种配套设施相当齐备。像各府第的后院,上有铁丝网覆盖,下有地道家家相连,院院相通,号称“天罗地网”,并配有警铃、防火墙等。而更让人惊叹的是“河东世泽”的宅院的大门,它共有十二道门栓,其中六道软栓,六道硬栓。即便是身处院内,不知情者也不容易打开此门,足可见柳府之戒备森严、防护意识之强。究其原因,其一当作防盗之用,其二亦或还作防战乱、政乱,作避难之作,可谓用心良苦。另外柳府还建有后花园、观河亭、赏景亭、小戏台等供娱乐,并有专供成年少女居住的闺绣楼、梳妆台等。柳氏民居从其建筑艺术、工艺质量、建造技术来看,水平之高,布局结构之考究,文化底蕴之深厚,在我国古代民居中实属罕见。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柳氏民居是一个艺术的殿堂,让人不解的是这个偏远的小村落何以保留了那么多的艺术精品,那些名人丹青、大家墨宝、家训碑碣、精美壁画,无不让人惊叹不已。仅名人书画碑就多达40余通,特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书法碑刻在我国北方也少见,这个偏远的地方却完好地保存着,尤其王阳明与朱熹这两大对立学派代表人物的书法碑刻同时在此发现,表明柳氏宗族博采众长,取各家学派精华为已所用的心迹。更让人称绝的是这里发现了被誉为“画圣”的唐代名画家吴道子的三通画碑,其中之一为《圣贤十哲图碑》,题材为孔子向十大弟子讲述尧舜的故事的场景,画中人物形态各异,衣带飘逸,线条流畅,有题款三处,吴道子画碑在全国也少见,他的画迄今未见真迹,仅有摹本《天王送子图》可反映其画风,因而其画碑也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