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源流一
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
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源流二
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源流三
源于外族的改姓。
(1)赐姓: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
(2)西汉初年:匈奴族刘姓。当时,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
(3)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他们先后在今山西、陕西、内蒙地区建立了汉、前赵和夏三个政权,后定居河南。史称“河南刘氏”。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
(4)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5)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华北地区,尤其在河南地区的刘姓含有匈奴、鲜卑人的基因;东北地区的刘姓主要掺和了满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1、刘氏族训诗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处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舍语,晨昏须奉祖炉香。
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2、刘氏格言十则
立身其正其言,待人以厚以宽。
教子唯忠唯孝,治家克勤克俭。
存心能忍能耐,做事不偏不倚。
接物勿欺勿怠,处事曰谨曰廉。
尊长必恭必敬,交友与德与贤。
3、刘氏戒律十条
赌博 酗酒 淫乱 斗殴 行骗
蛮横 偷盗 争讼 懒惰 吸毒
1.敦孝悌
孝悌为百行之先,凡为人子弟者,当尽孝悌之道,不可忍灭天性,兹我族子孙,宜敦孝悌于一家。
2.睦宗族
宗族为万年所同,虽支分派别,实源同一脉,不可相视为秦越,兹我宗族,务宜敦一本之谊,共亲亲之道。”
3.和乡邻
乡邻为同井之居,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不可相残相斗,务宜视异姓如同骨肉之亲。
4.明礼让
礼让为持己处世之道,非徒拜跪坐揖之,文必使亢戾不萌,骄泰不作,庶成谦谦逊顺之风。
5.务本业
士农工商,各有其业。故古人云:业精于勤,毋荒于嬉。惟务其业者,乃得自食其力。可见食其力者,敢不专其事乎。
6.端士品
士为四民之首,隆其名,正以贵其实也。故宜居仁由义,以成明体达用之学。若使窬闲,不惟上达无由且士类有玷。
7.隆师道
师道为教化之本,隆师重道,正以崇其教也。使不尊崇之,不特教化不行,而且有亵渎之嫌,何得漫言传道。
8.修坟墓
坟墓所以藏先人之魂骸,每年宜诣坟祭扫,剪其荆榛,去其泥秽,以妥祖灵。切勿挖掘抛露,致祖宗之怨恫。
9.戒犯讳
同姓子侄,每派宜择定一名字以为名,凡属五服内之嗣孙,不得犯父兄伯叔之名,即上祖之名字亦当讳之。
10.戒争讼
争讼非立身之道。故争必有失,讼必有凶。以忍让处之为尚,勿致有忘身及亲,倾家荡产之悔。
11.戒赌博
赌博非人生正业,一入场中,不惟百业俱废,而且身价亦轻,宜自守本分,切勿贪财,害累终身,勉之戒之。
12.戒淫恶
淫为万恶之首,天所不宥,报应循环,所谓淫人妻女,妻女淫人,宜检身防过,勿致损人败节。
13.戒犯上
自古尊卑上下,名分昭然。不得以卑凌尊,以下犯上。宜行后长,勿致有犯在上之失。
14.戒轻谱
家谱之修,所以叙一本也,谱编成帙,正是乃一家之宝,务宜珍重收藏,以便考查世系。切勿轻弃,以亵祖宗,宜共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