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人

  

  4.jpg

  史贻直(1682年-1763年),字儆弦,号铁崖,江苏溧阳县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检讨。以后历充云南主考、广东督学、赞善、侍讲、庶子、讲读学士。雍正元年(1723年)任内阁学士,次年升吏部侍郎。后来署理闽浙总督,升左都御史,协理西安巡抚,又升户、兵部尚书。乾隆初年历任湖广、直隶总督。乾隆九年(1744年)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乾隆二十五年(1755年),他为次子史奕昂担任甘肃布政司,写信给巡抚鄂昌,被告发而削职。乾隆二十七年(1757年)再入朝拜相。去世后,赠太保,谥“文靖”,入祀贤良祠。

  贻直少嫺掌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时年十九岁。自检讨五迁侍读学士。雍正初年,命在南书房行走,再迁吏部侍郎,历工部、户部。命如河南按总督田文镜劾信阳知州黄振国等,定谳入告。上蔡知县张球,文镜所尝荐,贻直等发其讳盗。下吏议,文镜疏自劾。复命如山西按前总督年羹尧领河东盐政,私其子挠盐法。雍正七年(1729年),复命如福建按巡抚朱纲劾按察使乔学尹等,并论如律。雍正帝奖其公当,命署福建总督。福建水师巡海,挟市易物蚀关税,贻直为申禁。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以米少,仓谷不如例粜易,贻直请以台湾应输兵米易谷运四府,以次粜旧存新;内地兵戍台湾,往还扰番社,贻直请下台湾总兵,戍兵往还,遣裨将检押:皆如所议行。

  雍正八年,调署两江总督,以本籍疏辞,勿许。授左都御史,仍留两江。雍正九年,召还。时师征准噶尔,陕西、甘肃当师行道,任餽饷。命偕侍郎杭奕禄等宣谕化导,旋命协理陕西巡抚,擢兵部尚书,仍留陕西。雍正十年,署巡抚。廷议禁烧锅,下诸行省。贻直疏言:“年丰粮羡;烧锅亦民间谋生之一事。当视年事丰歉,审民力盈虚,加以董劝。”上许为得因时制宜之意。湖广总督迈柱请疏湖广荆子关至陕西龙驹寨水道,便转饷。贻直疏言:“荆子关至龙驹寨,旧有丹河,行两山间,纡折三百七十里。夏秋间民引以溉田,筑堰蓄流,涓滴必争。雨后山水骤至,纤路辄断,实不宜於挽运。臣察湖广转饷艰难,当於河南府陕州傍河诸州县积谷,行转搬之策。浚治丹河,宜若可缓。”上韪贻直言,格迈柱议不行。旋授户部尚书,总理陕西巡抚。

  雍正十三年七月,召还。八月,世宗崩,高宗即位,贻直入对,高宗出世宗遗念衣赐贻直,勖以始终一致。贻直泣,上亦泣不止。贻直疏言:“科道及吏、礼二部宜循旧制用科目;官吏迁擢,捐弃阶资,幸进者不以为公,沉滞者不胜其怨,宜亦循旧制存阶级;河南各州县报垦砂砾山冈,按亩升科,小民鬻儿女以应输将,州县官劝捐,有损国体。请简廉明公正大臣抚绥其地,则情弊立见。”事下总理事务王大臣议行。

  寻命署湖广总督。乾隆元年,疏言:“旧制州县亏仓谷,议罪:谷一石当银一两,时值实不及。诸杂粮皆视谷,尤失平。”部议米一石当银一两,谷及诸杂粮皆当银五钱,著为令。武昌城西南当江、汉合流处,旧有长堤。贻直令所司履勘重筑,自王惠桥至土城矶,堤千三百馀丈,期三岁而毕。湖广为两淮行盐地,而地错入川、粤,凡巴东、归州、道州、宁远等九州县民私食川、粤盐,两淮盐政尹会一以为言。贻直言湖广行两淮盐岁七十馀万引,诸州县僻远,两淮盐不至,强而行之,官商且交困。部议如贻直奏。湖南城步等县苗酋蒲寅山、凤老一等为乱,贻直与巡抚高其倬等讨平之,上嘉其劳。召还,历工、刑、兵、吏诸部尚书。乾隆七年,命署直隶总督。复召还,协办大学士。九年,授文渊阁大学士。乾隆十一年,加太子太保。

  贻直子奕昂,官山东运河道,以巡抚鄂昌荐,命署甘肃布政使。乾隆二十年,鄂昌坐事籍没,得贻直请讬状,上念贻直勤慎,不深罪,令致仕回籍,召奕昂还京。乾隆二十二年,上南巡,贻直迎驾沂州,令在家食俸。寻召还,仍授大学士。途中病作,遣御医就视。至京,命领工部,加太子太傅。乾隆二十五年,上以贻直成进士已六十年,赐诗奖为“人瑞”。寻命遇祀典不必随班行礼,以肩舆入直。乾隆二十七年,贻直乞致仕,命不必兼摄工部,岁加俸五百金。乾隆二十八年,卒,年八十二,赠太保,祀贤良祠,谥文靖。

  贻直为政持大体,不苟为异同。性强记,饬举止,善为辞令。年羹尧既诛,世宗问贻直:“汝亦羹尧荐耶?”贻直免冠对曰:“荐臣者羹尧,用臣者皇上。”及事高宗,耄矣,尝奏事,拜起舒迟。高宗问:“卿老惫乎?”贻直对曰:“皇上到臣年,当自知之。”高宗为霁颜。

  

  1.jpg

  史坚如(1879—1900),广东番禺人,出身官僚富家,1899年加入兴中会,来往于长江联络会党。1900年惠州起义爆发,史坚如在广州响应,筹备炸药两百磅,租赁广东巡抚德寿后花园附近宅院,挖掘地道,10月26日晚引爆炸药,但引线失灵;10月28日史坚如独自再炸,引燃两百磅炸药,因其所挖掘的地道与德寿卧室有所偏差,德寿只是被炸药汽浪自床上震落受惊。10月31日史坚如赴香港时,半路被清兵抓获。1900年11月9日英勇就义。

  孙中山高度评价史坚如:浩气英风,实足为后死者之模范。

  史坚如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是明末抗清殉国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后裔。其“曾祖善长,祖澄,父悠乾,均以儒称”。6岁时,父亲病逝。其母“端严静默,贤而知书”,常鼓励他们兄弟姐妹好好读书,知书达礼,继承诗书人家的传统。他自幼体弱多病,默寡言笑,稍长入私塾读书,喜读史书,善作书画。尤好研究古今成败的原因和中外兵家战略,研究西政、西艺、兵法、舆地诸学。崇拜英雄豪杰,忧国怜民,嫉恶如仇。他自幼目睹民族危机,接触西方的科学知识,逐渐产生了新思想。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声言:“大厦覆矣,谁尸其咎?某血性男子,乃肯戴民贼以取亡乎?吾将行吾志矣。”认为“民主为天下公理,君主专制必不能治”,“今日中国正如数千年来破屋,败坏至不可收拾,非尽毁而更新之不为功。”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他大骂西太后那拉氏“可杀也!”并开始采取行动,联络同志,准备大举。同年,入美国人在广州设的格致书院。在这里,他学习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并结识了一些流血济世的同志,深感“吾道不孤,吾志可行”。1899年,他和兄妹劝说其母离开广东迁往澳门,并变卖了部分家产,用以联络江湖会党首领。“不数月间,自珠江以至长江一带的会党首领,几乎莫不相识。”11月,他到香港结识了陈少白和杨衢云,经陈、杨介绍,加入了兴中会。他“誓以身殉革命”,成为一名民主革命的先驱战士。他认为“要想实现所谓真正的改良,只有用鲜血来洗涤人心一个办法”。并决心追随孙中山先生“以实现大志”。年底,同宫崎滔天、陈少白等转道上海,东渡日本。不久,在东京会晤孙中山,得到孙中山先生的信任和赞赏。很快便奉命回国,联络长江一带的会党。1900年春,他冲破母亲的阻拦,离澳赴港协助陈少白办《中国日报》。6月,孙中山命令郑士良入惠州筹备发动起义,他则受命赴广州,“组织起事及暗杀机关,以资策应”。到广州后,亲往东、西、北三江,联络绿林会党首领区新、马王海及防营汉旗练达成部,共会合各路数千人,拟定了攻打广州的日期。但因缺少武器、粮食,无法发动。他四出张罗,所得无几,难济于事。“拟尽售三万金之家产,以充军费”,又因战乱兵荒,未能实现。他“心力交瘁,形神锐减,恒绕室彷徨,中夜辄起,仰天叹息,”一筹莫展,只好改期。10月3日,郑士良在惠州发动起义。他因“屡谋响应,皆不得当”,遂决定用暗杀清朝置理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德寿、以乱敌来响应。他组织人挖地道至德寿住处地下,然后将用变卖家产所得的3000元钱购买的200磅炸药置于地道内。10月28日,他亲自点燃导火线,但并未炸死德寿。29日,他在去香港途中被捕。被捕后,南海县令裴景福软硬兼施,先以甜言蜜语,“优礼相待”,但他“不受笼络,惟嬉笑玩弄之”。裴恼羞成怒,用以酷刑甚至用火烫烙,拔掉他的手足指甲,“惨酷无人理”,企图迫使他供出革命党内情。但他“惟怒目不答,傲睨自若”。11月9日,在广州天宇码头英勇就义。时年21岁。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亲自募捐为他修建纪念碑。表彰他是继陆皓东之后,“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浩气英风,实足为后死者模范”。并追封为上将军。日本革命友人宫崎寅藏盛赞他为“中国革命之天使!”史坚如两番刺德寿:清两广督署被炸案

  在民国史上,第一次政治刺杀大案是史坚如爆炸清两广督署、谋刺总督德寿。虽然此案发生在1900年,中华民国还未建立,但它却是革命志士们为建立中华民国所进行的最早的英勇斗争。

  1900年10月28日夜,南国广州城中心的两广总督衙门笼罩在一片阴森恐怖的夜色中,刀光剑影,戒备森严。此时,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北部正被侵华的八国联军蹂躏,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逃往西安。全国形势不稳。广东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惠州一带再次发动武装起义,广州城里也是风声鹤唳。两广总督德寿知道自己是革命党人暗杀的首要目标,因而千方百计加强戒备。

  但是,那天当德寿认为万无一失地入睡后,想不到暗杀危险正从衙门的地基下向他逼近。总督衙门内宅的地底下,一条仅够一个人躬身进退的地道自远处伸来,一条导火索"滋滋"地燃向地道的尽头,那里有一只装有一百多斤炸药的洋铁桶,映着导火索燃烧的星光,似地火,将要摧毁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机构。

  “轰--”地底下的爆炸冲天而起,总督衙门的八间房屋与两丈多长的后墙被炸得瓦砾纷飞,墙垣皆塌。由于德寿的居室偏离爆炸中心而幸免于难,巨大的爆炸力把德寿掀翻于地下。从睡梦中惊醒的德寿吓得魂飞魄散,连忙滚到桌子底下,浑身哆嗦个不停。

  爆炸总督衙门,谋刺德寿,是辛亥革命时期反清革命党人组织的第一次暗杀行动。案发第二天,一位体弱多病、貌若处女、举止文静的年轻后生被清廷爪牙捕获;他,就是谋刺两广总督的著名革命党人史坚如。

  史坚如是广州人,1879年生,家中殷富,较早地受到西方民主自由共和思潮的影响,喜读新书,关心国事。腐败的清廷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及严重的民族危机,极大地刺激了史坚如,激发了他改革旧中国的强烈愿望。1899年史坚如在香港结识了革命党人陈少白与杨衢云等人,经他们引导,加入了兴中会。

  1900年7月17日,兴中会领袖孙中山在抵达香港的法国轮船"烟狄斯号"上秘密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由郑士良赴惠州发动起义,得手后向福建沿海进军;孙中山坐镇台湾供给饷械;另以邓荫楠与史坚如到广州部署起义,其目的不是夺取广州,而是想在惠州起义时牵制清军,并组织暗杀清廷在羊城的大员,以资策应。

  史坚如与邓荫楠受命后立即赶赴广州部署武装起义。由于军械未能按时运到,原定夏历七月某日起义的计划被迫延期;不料惠州起义却因泄密而被迫先期发动了。清朝两广总督德寿闻惠州起义大惊,急忙调派大队清军前去弹压,郑士良的惠州起义军处境危急。为了打乱清军的部署,瓦解清军军心,鼓舞革命党人与起义军的士气,史坚如提议暗杀清廷在广州的三位大员,得到了邓荫楠等人的赞同与支持。

  根据临时会议决定:黄福爆炸将军衙门,李植生去炸陆军提督郑润材,史坚如亲自去炸两广总督德寿。上述三大员是清廷驻广州的三个最高军事负责人,而德寿又最为重要,因此史坚如的暗杀任务也特别艰巨。

  史坚如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后楼房街租了一幢房子。用远视测量法测好了德寿的卧室方位和距离后,史坚如就和三个同志从住宅内挖地道。一直通到预计的德寿卧室的下面。接着,邓荫楠从澳门搞来一百多斤炸药,装入特制的洋铁桶中,放到地道尽头,装好雷管与导火索。

  10月27日夜,史坚如第一次点燃导火线后,就锁上房门,迅速撤离,赶到了开往香港的轮船上。然而过了预定的爆炸时间仍不见动静,史坚如估计炸药因故未爆,毅然让其他同志避走香港,自己重新回到居室,才发现导火索因潮而灭了。于是,史坚如忍着饥饿守在屋内,一直等到第二天凌晨,估计德寿已回到卧室安歇,又点燃了导火索,眼看着导火索吐着火舌燃向地道的那一端,史坚如才迅速撤离。然而他这次不立即登船,而是到一位同志家中静候消息,终于等到了那惊天动地的地火之声。

  史坚如和他所炸的两广总督府。他死时年仅21岁,孙中山称史坚如是继陆皓东以后"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第二天清晨,街人纷传德寿未死,史坚如很是怀疑,冒险到出事现场观看,果见德寿正在气急败坏地吼叫,饬令其手下克日破案。史坚如深以一击不中为憾,在同志们的再三劝说下,准备先去香港避避风险,另图他法。

  就在史坚如赴码头途中,因其叔父告密,被清廷捕快截捕。

  史坚如被捕后,顶住清廷爪牙的酷刑,始终没有出卖一个革命党人,最后于1900年11月9日慷慨就义,时年仅21岁。孙中山闻讯十分悲痛,称史坚如是继陆皓东以后"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日本志士宫琦滔天赞扬史坚如是"中国革命之天使"。一位诗人写诗赞他:

  “容貌妇人风骨仙,

  搏浪一击胆如天!”

  史坚如,广东番禺人。史可法之后裔。中日甲午战争清廷失败后,深受刺激,戊戌变法惨遭镇压,深感清廷昏庸无望,革命思想由此而生。后入广州格致书院就读,对化学兴趣尤浓,甚得教师器重。1899年在香港加入兴中会,奉孙中山命往长江联络会党。1900年惠州起义时在广州响应,谋挖地道炸毙清两广总督德寿,因药量不足,德寿仅受虚惊,自床上堕地而已,史坚如不幸被捕,备受酷刑,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年仅二十一岁,孙中山称赞其为“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二个健将”,其“死节之烈,浩气英风,成为后死者之模范”。     

0.1388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