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胥墓
据湖北荊州市《京山县志》〔光绪八年版〕记载:包胥公墓、祠、庙都在湖北省荆州市京山县。
(一)、包胥墓位于京山县城关东申公岭南面。墓冢饱满,高约3米,围约10米,墓碑镌字“楚申大夫墓”,墓碑毁于清末,墓冢毁于20世纪70年代。
(二)、包胥祠。《京山县志》光绪版载:唐宋时县城南门外建有“申大夫祠”。明代著名诗人王格有《谒申大夫祠》诗。因明嘉靖和天启年间城区发生两次大水灾,将南城墙和申大夫祠冲毁。
(三)、包胥庙建在包胥墓前对面。包胥庙原建在大东门外关王殿旁(今紫宵路段西侧)。明末崇祯年间倾圮,仅剩包胥头部塑像。时任知县章聚奎有感于包胥忠心救楚的不朽之功,在城东申公岭包胥墓前重建包胥庙。庙门正对墓冢,庙前院墙门题“申大夫庙”。院内宽约5米,深约3米,中有 “化钱炉”,高约2米。庙东侧有明知县章聚奎撰写的碑记《重建楚功臣申大夫庙记》(见光绪8年版《京山县志》)。正殿中有包胥塑像,其貌:“潇洒清高有道,气像宛然”。庙前厅东侧竖有2米多高的青铜大刀,插于石臼孔中,刀上镌铭文和镂花。1938年8月29日,庙被日本飞机炸毁后,族人将大刀抬至文笔峰文昌阁埋于地下。于1952年初被人盗卖,至今下落不明。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以史为鉴,京山县政府将县城命名为“包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