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 |||||
朝代 | 起讫 | 都城 | 今地 | 开国皇帝 | |
夏 | 约前2070—前1600 | 安邑 | 山西夏县 | 禹 | |
阳翟 | 河南禹县 | ||||
商 | 前1600—前1046 | 毫 | 河南商丘 | 汤 | |
殷 | 河南安阳 | ||||
商 | 西周 | 前1046—前771 | 镐京 | 陕西西安 | 周文王姬发 |
东周 | 前770—前256 | 洛邑 | 河南洛阳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前770—前476 | ||||
战国① | 前475—前221 | ||||
秦 | 前221—前206 | 咸阳 | 陕西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汉 | 西汉② | 前206—公元23 | 长安 | 陕西西安 | 汉高祖刘邦 |
新 | 9—23 | 王莽 | |||
东汉 | 25—220 | 洛阳 | 河南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魏 | 220—265 | 洛阳 | 河南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蜀 | 221—263 | 成都 | 四川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吴 | 222—280 | 建业 | 江苏南京 | 吴大帝孙权 | |
晋 | 西晋 | 265—316 | 洛阳 | 河南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东晋 | 317—420 | 建康 | 江苏南京 | 晋元帝司马睿 | |
南朝 | 十六国③ | 304—439 | |||
宋 | 420—479 | 建康 | 江苏南京 | 宋武帝刘裕 | |
齐 | 479—502 | 建康 | 江苏南京 | 齐高帝萧道成 | |
梁 | 502—557 | 建康 | 江苏南京 | 梁武帝萧衍 | |
陈 | 557—589 | 建康 | 江苏南京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386—534 | 平城 | 山西大同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洛阳 | 河南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534—550 | 邺 | 河北临漳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北齐 | 550—557 | 邺 | 河北临漳 | 齐文宣帝高洋 | |
西魏 | 535—556 | 长安 | 陕西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周 | 557—581 | 长安 | 陕西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 | 581—618 | 大兴 | 陕西西安 | 隋文帝杨坚 | |
唐 | 618—907 | 长安 | 陕西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907—923 | 汴 | 河南开封 | 梁太祖朱晃 |
后唐 | 923—936 | 洛阳 | 河南洛阳 | 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936—946 | 汴 | 河南开封 | 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947—950 | 汴 | 河南开封 | 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951—960 | 汴 | 河南开封 | 周太祖郭威 | |
十国④ | 902—979 | —— | —— | ||
宋 | 北宋 | 960—1127 | 开封 | 河南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南宋 | 1127—1279 | 临安 | 浙江杭州 | 宋高宗赵构 | |
辽 | 916—1125⑤ | 皇都 | 辽宁 | 太祖耶律阿保机 | |
(上京) | 巴林右旗 | ||||
西夏 | 1038—1227 | 兴庆府 | 宁夏银川 | 景宗李元昊 | |
金 | 1115—1234 | 会宁 | 阿城(黑龙江) | 金太祖阿骨打 | |
中都 | 北京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河南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 | 1271—1368⑥ | 大都 | 北京 |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 | 1368—1644 | 北京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 | 1644—1911 | 北京 | 北京 | 清太宗皇太极 | |
中华 民国 | 1912—1949 | 南京 | 江苏南京 |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 |||||
附注: ① 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 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 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 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 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 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 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 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 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 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 程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三位大姓,尤在皖、豫、鄂三省最为著名。当今程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53%,总人口大约近660多万。 程的名义和图腾:? 程,在甲骨文中像一人跪于土台上,向禾神祈祷五谷丰登之状。程的本义是祷禾的巫师。擅长祷禾的神职为图腾,以祝者跪于土台上向禾神祈祷五谷丰登之状为其氏族的族徽名称,程人所居之地称程,建立城堡称为程邑,或者称郢,后来发展为国和姓。 程姓的来源与演变: 汉族程姓主要有两大来源:风姓和姬姓。 第一支为风姓程氏。相传5000年之前黄帝时代,黄帝族为华夏部落联盟之主,统治着中原地区。我国东南方活跃着一支以东夷、华夏、南蛮混合的九黎部落,后为黄帝部落击败,黄帝之孙颛顼氏之裔祝融氏黎统治了九黎,仍称黎。祝融氏是古代管掌火种的部落首领。当时辅佐祝融氏黎统治九黎族的有仆、程二部落,相传程部落出自伏羲氏之后的东夷族的风氏族,故姓风。在夏朝之前已经建立了程国,故地在今河南洛阳东的古上程聚,是夏朝的坚强盟国。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灭夏,亲夏的程人退出中原,西撤到泾渭地带的毕郢,今陕西咸阳东。公元前1109年,商王文丁时期被周国吞并,成为周的臣属,子孙遂以国为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程人后代程伯符于广平,今河北泽鸡。到周成王周康王之际,又徙封到程,成立了程国,伯爵,古城在今河南洛阳东与偃师、孟津交界地的上程聚。到周宣王时,程伯符的后裔程伯休父担任西周的大司马,部族由河南西移到西周都城镐京附近的程邑,古城在今陕西成阳东北。这是程姓群体中最重要的一支,风姓程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为姬姓程氏。姬姓程氏系出周文王少子荀侯之后。荀国即郇国,后灭于晋国。春秋时晋大夫荀驩的采邑在程,即古程国之地,今河南洛阳东,其后裔以邑名为氏。在春秋中期,程氏在晋国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姬姓程氏是程姓群体的重要组成,其历史也有2600多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程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西周时,程伯休父西迁陕西咸阳时,其中一支由河南洛阳迁居温县,以司马官名为氏,是当代的司马姓的主要源头。另一支南迁进入贵州南部,繁衍成西南有影响的程番。一直到元朝时贵州八番之一就有大小程番,与当地土著的长期混居,成为布依族的程姓先民。少数民族流入程姓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清朝,清满洲八旗姓成佳氏一族全部改姓程,因长期与汉族混居,而同化为当地的程姓汉民。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发源于河南的程姓首先向西和北迁移,很快散布于黄河南北、渭河流域地区,随后向西南进入贵州。春秋时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得到发展,进而向东挺进。到了秦汉时,山东地区已有程姓大族。由山东向南进入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四川的程姓也是由山东迁移而来。东汉末,河北程姓追随东吴孙氏政权,进入江南,进而越南岭而入广东。经历两晋南北朝之后,程姓的分布已南抵南海,北到内蒙古,西北驻河西走廊,西南达蜀黔,东临东海,其主体积聚在以河南为中心的豫、皖、鲁、冀交界地区。唐宋之际,由于中原发生几次南下大迁移,中原程姓人群也向长江下游多次移民,为今后在长江下游形成程姓中心区而奠定了基础。清初,程姓已经出现在台湾。 宋朝时期,程姓大约有8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08%,排在第十八位。安徽为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程姓总人口的2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四川、江西,这三省程姓占程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北等省。程姓主要聚集于中原、四川和华东地区。 明朝时期,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为明朝第三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程姓人口增长率为负数。安徽仍为程姓第一大省,约占程姓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江西、浙江,这三省程姓大约占程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山西、福建、四川,这五省的程姓又集中了27%。这期间程姓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程姓聚集中心也向东南漂移。因北方的战乱,中原地区的程姓损失惨重,人口锐减。 当代程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程姓的人口已达660多万,排在第三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大约占程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新疆、四川、山东。这三省又集中了19%的程姓人口。安徽居住了程姓总人口的17%,为程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皖豫鄂鲁、新疆、四川三块程姓聚集中心区。 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33)表明:程姓在长江下游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安徽、豫鄂大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江苏西南、山西东南、新疆西南、内蒙古东边、黑吉辽西边,程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在中心地区此比例达8%以上,这一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5.6%,居住了大约42%的程姓人群。在冀晋陕大部、内蒙古东部和中部、黑吉辽大部、鲁苏大部、浙江东部、福建北部、江西中部、湘黔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重庆、甘肃东南和中部,程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4%—0.6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7%,居住了大约42%的程姓人群。 程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程姓的郡望主要有广平、河南、安定等。程姓的堂号有安定、广平、明道、伊川和立雪。“明道”、“伊川”和“立雪”堂号都典出宋朝程颐、程颓两兄弟。他们都是大儒周敦颐的学生。程颐被人称为“伊川先生”,而程颢人称“孟子以后一人而已”。因为他兄弟二人能继承孔孟的道统,所以叫“明道堂”。二程讲课时,迟到的学生只能站在门外,由于二程讲课的魅力,站在门外的学生都因专注听讲而感觉不到站在雪地上的寒冷。成语“程门立雪”说得就是这段故事。 楹联 重要的程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存孤全义,倾盖论交。 衡阳主簿;河洛澜源。 吴太傅闺房进训;侯夫人仁恕兼全。 一相宣王千世祖;二贤夫子万年师。 百代文章两夫子;千秋宗脉一河南。 家训格言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受到了其母程氏的教育。苏轼十岁时,其父苏洵游学四方,家中全依赖程氏的主持。程氏对儿子苏轼要求很严,亲自教他读经史等古籍,对历史上那些记载各种人物成败得失的篇章,苏轼都烂熟于心。一天,程氏教儿子读史书,当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苏母深为范滂母子不畏强暴、为了正义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年幼的苏轼也深为感动,天真地对母亲说:“如果我以后要学范滂舍身就义,母亲会赞许吗?”程氏肃然地对儿子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苏轼受母亲程氏的影响很深,后来果然成了个一生刚直不阿的人。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程姓历代名人287名,占总名人数的0.6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位;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6%,排在第三十八位;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8%,排在第十三位;程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92%,排在第二十五位。 发源于中原,称盛于东方的我国著名大姓程姓,在历史的演义中出现了无数文臣武将,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人物有:春秋晋国著名义士程婴,博学善辩的学者程本;秦朝文学家程邈;西汉大商贾程郑,名将程不识;三国东吴江夏太守程普;唐朝大将程咬金,宰相程异,画家程修己;北宋哲学家兼教育家程颢、程颐;明朝文学家程敏政,诗人兼画家程嘉燧,珠算家程大位;明清之际书画家程正揆;清朝篆刻家兼画家程建,经学家程瑶田,京剧艺术家程长庚,红学学者程伟元;民国海军总长程璧光;当代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潜,气象学家程纯枢,铁道机械工程专家程晓刚,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天体物理学家程茂兰,兽医学家程绍迥,医学家程门雪,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法律史学家程树德。 程姓血型: 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3.2%,A型占29.2%,B型占28.6%,AB型占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