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祠堂,是宗族组织的神圣场所,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每个聚族而居的家族都有一个至几个宗祠,真正做到了“族必有祠”。祠堂是祭祀祖先,议处宗族大事的场所。明代祠堂大致分为皇帝的太庙、品官家庙和庶民祠堂三种。关于品官家庙的规制,明廷有明确的规定,品官家庙为三进,第一进三间,第二进五间,第三进三间,外加大门一座。关于庶民祠堂的规制则简陋得多:“祠堂三间,外为中门。中门外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阶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叙立。又为遗书、衣物、祭器库及神厨于其东,缭以周垣,别为外门,常加扃闭。”这是法定的规制,但是庶民之家的祠堂建筑,往往突破朝廷的规制,表现出僭礼逾制的共同倾向。如徽州府宗族祠堂大都规模宏大,营造精细,装饰精美。重建于崇祯年间的休宁县古林黄氏宗族祠堂,就是仿制品官家庙建筑的。它有正堂五间,两庑五间,回廊五间,仪门五间,前仪门五间,后寝楼五间,前门楼三间,公厨一所。整座祠堂占地四亩八分有余,规模相当宏大。又如歙县呈坎后罗氏宗族的“罗氏文献家庙”,是一座三进七开间的大祠堂。整座祠堂纵深135米,宽21?郾3米,占地总面积达2875平方米。每进房屋之间,有长50米,宽21?郾3米的大院。整个建筑显得异常开阔庄严,气势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