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我们家有专门的陵园,每年我们都会去那里给祖先长辈烧纸钱。

安伽墓

1.jpg


安伽墓位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区大明宫乡炕底寨村西北约300米处。村子相传始建于明代,唐武则天时在此修建大福(佛)殿,殿基为夯土台基,台基上原有佛像(菩萨像),时人称之为菩萨娘娘,因而此台基被当地人称为菩萨娘娘炕,村子居于台基之下即被取名为炕底下村,后又改名为炕底寨村。 西安北周安伽墓的发掘,为我们展现了一座风格迥异于北周时期其它墓葬的来华粟特人墓葬。


地理环境


炕底寨村地处西安市北郊龙首原,地势较为平坦,海拔450余米。南距明西安城北城墙约3公里,村北约100米为东西向位于唐大明宫玄武门遗址外的玄武路,西距汉长安城即北周都城约3.5公里,北距渭河不足5公里。村东南1.2公里为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所在的今大明宫乡含元殿村,炕底寨村居于唐大明宫遗址北部,村南为宫殿遗址区(图一)。

安伽墓所在的西安东北郊即汉长安城东郊为汉代至西晋时期居住在都城长安城中的居民的主要墓葬区之一,已经发掘的属于汉晋时期的墓葬达数千座,但北周时期的墓葬尚属首次发现。墓葬所在的陕西省政府2号公寓征地范围明显分为上、下两个台地,南高北低,高差1米有余,和安伽墓同时发现的古墓葬均发现于较低的台地。

内部细节

墓葬坐北朝南,方向180度,墓葬全长35米,由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砖砌拱形甬道及砖砌穹隆顶墓室组成。第1至第4天井东西两壁及过洞、甬道入口上方原绘壁画,但已大部剥落毁坏,现仅存第3至4天井及第4过洞、

甬道上方部分图案。天井壁画为拄剑武士形象,第4天井壁画武士高125厘米,头戴兜鍪,身着袍,领口、袖口及下摆涂红彩,脚蹬黑靴,双手于胸前握剑,剑尖着地,双脚外撤呈一字形。第4过洞入口上方绘红彩莲花图案。

封门砖墙两重,均为平铺错缝垒砌。第1重高2.27、宽1.4米,砌28层;第2重高2.1、宽1.4米,砌22层。第2重封门墙烟熏痕迹明显。

石质墓门高2.24、宽1.46米,由门额、门楣、门框、门扉、门礅及门限组成,其中门额、门楣及门框刻有图案。门扉有凸起的乳钉,上下各两排,每排5枚。门墩上各有一蹲狮,均张口露齿,颈刻卷毛。门额半圆形,高66、宽128厘米,正面减地刻绘祆教祭祀图案。中部为承载于莲花三驼座上的火坛,骆驼站立于覆莲座上,背驮仰覆莲上承圆盘,盘内置薪火,火焰升腾。火坛左右上方分别刻对称的伎乐飞天,头戴花冠,跣足,飘带飞扬,右侧者弹奏曲颈琵琶,左侧者抚弄箜篌。飞天下方各有一人身鹰足的祭祀,卷发,深目,高鼻,络腮胡须,似戴口罩,胁下生双翼,长尾上扬,双手持神杖伸向供案。案为三足,涂黑色,上置瓶、叵罗、盘等器皿,瓶内插莲花等吉祥花叶。高瓶贴金,其他器皿涂白,花叶贴金或涂绿彩。左右侧下角各跪一人,左侧者披发,身着圆领紧身衣,腰束带,左手置于贴金熏炉上;右侧者卷发,头戴虚帽,身着翻领紧身衣,右手置于熏炉上,左手持一方形物。画面阴刻部分涂红彩。门楣长132、高16、厚12厘米,中部线刻兽头,两侧线刻缠枝葡萄并以贴金连弧纹做兽须。左右门框高136、宽14、厚12厘米,线刻缠枝葡萄并饰贴金连弧纹。石门后为砖砌券拱形甬道,长2.45、宽1.23、高1.6米。墓室平面近方形,南北长3.5、东西宽3.7、顶高3.3米,中部偏北放置一张保存完好的浅浮雕贴金彩绘围屏石榻。

石榻长228、宽103、高117厘米,由11块青石构成,其中石屏3块、榻板1块、榻腿7块。石屏内面有贴金浅浮雕图案12幅,榻板前、左、右三面有图案画33幅,榻足线刻力士承托图案11幅。左侧石屏长93、高68、厚8厘米,后端上都有榫与后屏相应位置以卯套合。刻绘车马出行图、狩猎图及野宴图。后屏宽205厘米,高度及厚度与左右屏相同。右侧正面上部凿一榫,左端侧面上部有一卯,与左右屏相应位置榫卯相接。左右两端顶部各凿半个束腰形凹槽,与其对应,左右屏相应位置也凿有四槽,凹槽中嵌束腰形木制或金属块固定整个围屏。后屏共刻绘六幅图案,自左向右依次为乐舞图、宴饮狩猎图、居家宴饮图。民族友好交往图、野宴商旅图及居家宴饮舞蹈图。右侧石屏宽102厘米,高、厚与左侧屏及后屏相同。左端上部有一榫,与后屏相应位置的卯相接。共刻绘三幅图案,从左至右依次为狩猎图、宴饮舞蹈图及出行图。榻板正前方及左右两侧减地刻绘动物头像图案33幅,其中正前方17幅,左右两侧各有8幅。主要有狮、鹰、牛、猪、龙、鸡、象、马、犀牛等。榻腿7条,其中前面4条,后面3条。前面均有线刻基本相似的图案11幅,皆兽头人身,毛发耸立,圆睁双眼,张口露獠牙,一足着地,一足抬起,作承托石榻状。

甬道内出土石墓志一合。墓志盖边长47厘米,减地刻篆书“大周同州萨保安君之墓志记”12字。志石与盖同大,上刻细线格,志文楷书,共计303字。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安伽,字大伽,姑藏(今甘肃武威)昌松人”,曾任“同州(今陕西大荔一带)萨保、大都督”。

墓志

【志盖】大周同州 / 萨保安君 / 之墓志铭

【志文】大周大都督同州萨保安君墓志铭

君讳伽,字大伽,姑臧昌松人。其先黄帝之苗裔,分/族因居命氏,世济门风,代增家庆。 父突建,冠军/将军,眉州刺史,幼擅家声,长标望实,履仁蹈义,忠/君信友。母杜氏,昌松县君,婉兹四德,弘此三从,肃/穆闺闱,师仪乡邑。君诞之宿祉,蔚其早令,不同流/俗,不杂嚣尘,绩宣朝野,见推里闬。遂除同州萨保。/君政抚闲合,远迩祗恩,德盛位隆,于义斯在。俄除/大都督。董兹戎政,肃是军容,志效鸡鸣,身期马革。/而芒芒天道,杳杳神祇,福善之言,一何无验?周大/象元年五月,遘疾终于家,春秋六十二。其年岁次/己亥十月己未朔, 厝于长安之东,距/城七里。但陵谷易徙,居诸难徙,佳城有斁,镌勒□/无亏。其词曰:基遥转固,派久弥清。光逾照庑,价重连城。方鸿节/鹜,譬骥齐征。如何天道,奄垐泉扃。寒原寂寞,旷野 / 萧条。岱山终砺,拱木俄撨。佳城郁,陇月昭昭,缣□/易 ,金石难销。

【疏证】:安伽为昭武九姓之安国后裔,似可无疑。安伽死于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六十二岁,则其生年当在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安伽籍贯姑臧昌松,可见姑臧昌松,应是凉州粟特人较集中的地方。





安同,北魏开国功臣。祖先是安息国的王子,汉朝时作为侍子来到中国,改姓安,后因避战乱举家迁居辽东,早年在草原经商,遇到拓跋珪之后,舍弃商旅,追随左右。

北魏立国之后,历任外朝大人、广武将军、安远将军、右光禄大夫、光禄勋、征东大将军、冀青二州刺史,先后受封为北新侯、高阳公,死后追封为高阳王。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安同的先祖安世高,在汉朝的时候作为安息王国(即帕提亚帝国)的侍子(属国入朝陪侍天子的王子)来到洛阳,经魏至晋,晋朝末年,战乱频生,安氏一族为了躲避战乱迁到辽东,定居于此。安同的父亲安屈,在前燕皇帝慕容暐的属下做官,任殿中郎将。前秦天王苻坚消灭慕容暐之后,安屈的友人公孙眷之妹被收进了苻氏内宫,后被赐给大草原上的匈奴独孤部首领刘库仁为妻。刘库仁对她非常宠爱。公孙眷因此到大草原上经商贩卖,安同也跟随公孙眷在草原做买卖,这使他有机会认识了当时寄居在独孤部的拓跋珪,见拓跋珪有济世之才,就留下来侍奉拓跋珪。

出使后燕

公元386年2月20日(北魏登国元年正月六日),拓跋珪得到以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在牛川大会诸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同年四月,改称魏王。拓跋部重新崛起于大漠,威胁到了匈奴独孤部在草原的地位,其首领刘显(刘库仁之子)带领独孤部兵马护送拓跋珪的叔父拓跋窟咄回盛乐争夺王位,一时魏国诸部骚动,人心顾望。

为了抵抗刘显的大军,拓跋珪派遣长孙漫和安同骑快马入塞向后燕国皇帝慕容垂求援,走到半道的时候,长孙漫投奔拓跋窟咄去了,安同不为所动,历经千辛万苦从小路赶到后燕国新都中山城(今河北定州市)。安同见了慕容垂之后,慕容垂命令其子赵王慕容麟(字贺麟,又作贺驎)率步骑六千救援魏国。 

请到援兵之后,安同先行一步回国送信,发现牛川已被拓跋窟咄和刘显的联军占领。联军大肆搜捕过往行人,安同隐藏在商人载运的货囊中,趁着夜色跳进一处空井逃得性命,过不得关口,只得返回燕军驻地。

此时,匈奴贺兰部也从北方出兵。响应刘显,北魏部众开始骚乱。北部大人叔孙普洛等十三家首领和许多乌桓部落投奔匈奴铁弗部刘卫辰去了。

魏国部众离散的消息为后燕军主将慕容麟获悉,为安定魏国人心,安同冒着危险再次偷渡牛川报信。困境中的拓跋珪终于获得后燕出兵的消息,魏军士气大振。拓跋珪派遣安同再赴慕容麟军中,约定会师的日期,商议之后,安同返回拓跋部报告拓跋珪,随后拓跋珪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燕军会师。燕魏军队与刘显和拓跋窟咄的联军在高柳川大战,拓跋窟咄被杀,刘显率残部退回马邑拓跋珪收编拓跋窟咄的部落,慕容麟班师中山。

战败的刘显以马邑为基地,图谋东山再起。拓跋珪派遣安同再次来到中山城,商量共灭刘显。第二年秋七月,魏燕联军再次出动,独孤部全军覆灭,刘显单骑投靠西燕主慕容永。

安同屡次出使甚得拓跋珪意旨,于是受到特殊的宠信,被授任为外朝大人,与和跋等人出入宫廷之中,交替掌管各种事务。拓跋珪颁赐功臣,安同因出使之功居多,就赐给他妻妾以及奴隶三十户,马二十匹,羊五十头,加授为广武将军。

从征柴壁

公元402年六月,后秦皇帝姚兴派遣姚平、狄伯支率步骑4万为先锋伐魏,自领大军后继。与此同时,北魏大军出动,姚平不知魏军虚实,引军退守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汾河东岸柴庄)。拓跋珪立刻率领大军包围柴壁,柴壁之战正式打响。

姚兴率领所有部众前去援救姚平,拓跋珪就令增筑重围来阻挡姚兴。此时安同也在军中跟从拓跋珪围困柴壁,安同见姚兴率军来援,就向拓跋珪献计说:“我曾受派到绛地(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催督租粮,看到汾水东面有蒙坑,其地东西三百余里,道路不通。姚兴率兵前来,必定经过汾水西岸,居高临下,直至柴壁。这样,敌军就可以内外接应,我方的重围难以固守,不能制服敌军。最好是在汾水上修建南北两座浮桥,在汾水西岸依地势筑围。西边的围子既已坚固,贼军到来之后就无法施展其计策了。”拓跋珪听从他的意见。姚兴果然只能坐视姚平被消灭而无法救援。安同由于谋划有功,被赐爵为北新侯,加授安远将军。拓跋珪又令安同押送姚兴部将越骑校尉唐小方等人到长安。

拥立明元

公元409年(北魏天赐六年),拓跋珪被次子清河王拓跋绍弑杀,其长子拓跋嗣在外,派人连夜告知安同,令他聚集各种工匠和有才艺的人,众人纷纷响应,奉迎拓跋嗣为帝,是为明元帝。

出巡二州

明元帝即位后,命安同与南平公长孙嵩共同受理民间诉讼。又令他与肥如侯贺护持节巡察并、定二州及各山居的杂胡、丁零族人,宣示皇帝诏令进行抚慰,询问百姓的疾苦,查究举报郡守县宰的不法行为。安同到并州后,向朝廷上表说:“我私下看到并州所属的守宰,大多不遵守法制。又有刺史擅自任用御府的缝纫工古彤为晋阳县令,相互勾结授受财贿,共谋奸利。我请求对他们按照律法予以治罪。”明元帝依从了他的奏请,于是并州之内的郡县得以整肃。

安同东出井陉,来到钜鹿,征发民众每四户出一人,想要治理大岭山,打通天门关,又在宋子修筑城堡,用来镇守安抚各郡县。贺护妒嫉安同深得民心,因此派人上告安同筑城聚众,意欲图谋大事。明元帝因为安同擅自在外征发民丁,就令用囚车将他召回京师,召集朝中群官共议其罪。众官都说:“安同擅自大兴劳役,劳扰百姓,应当严厉惩治,以整肃后来犯事之人。”明元帝认为安同虽然擅自行事,但其本意在于为公,用心并无不善,就把他释放了。

权位日重

太子拓跋焘代理国政、临朝听政时,以安同为辅佐。明元帝征讨黄河之南,授任安同为右光禄大夫。拓跋焘出外镇守北部边境,安同与安定王拓跋弥留守京师。公元423年(泰常十年),明元帝去世,太子拓跋焘即位,是为太武帝。进封安同为高阳公,授任为光禄勋。不久授予征东大将军、冀青二州刺史之职。公元429年(神麚二年),安同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高阳王,谥号恭惠。


历史评价

《魏书》:“性端严明惠,好长者之言。”

《魏书》:“安同为官明于考察,长于校验,家法严厉,为世人所称颂。及至他在冀州,年岁已老,颇有钱财,大建寺庙宝塔,为百姓所苦。”

《魏书》、《北史》:“安同异类之人,智识入用,任等时俊,当有由哉!”


0.0762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