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一、源于子姓

  出自成汤王子比干后裔,属于以帝王身份为氏。

  殷商朝末期,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叔,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于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城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便把那个鸟蛋捡起来吃了。说也奇怪,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商丘)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十三世孙汤的时候,经过了八次迁都,最后终于在亳(今河南商丘)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

  当时,夏朝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夏朝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商王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商王国的首领汤很会治国,汤还是一个仁义的君王,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在这离夏奔汤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汤治理国家的良辅。最后,汤向夏王朝发动了进攻,一举打败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偃师)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时盛时衰地延续了五百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亡在第31位君主纣王,比干是纣王的爷爷帝太丁的儿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当时他正担任少师的职务。纣王如此昏庸,人们纷纷离去,纣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个兄弟箕子也装起疯来。而比干却下决心劝谏纣王改弦更张。他见到纣王,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纣王不听,比干就不走,一连在宫中劝了三天。最后把纣王说得不耐烦了,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杀死了。

  据史籍《通志》记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称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源于姬姓

  (一)出自春秋初期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

  古代河东郡猗氏县有王氏,为周平王姬宜臼太孙赤之后。

  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公元前770~前722年),他的太子姬浊父却先他而死。姬浊父有个儿子叫姬赤,后来是周桓王姬林的胞兄。

  周平王去逝后,姬赤在(公元前722年)继承了王位,但因其势力远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族之后,为不忘自己的王族身份,后皆改姓王氏,是为山西王氏、或称河东王氏。

  (二)出自春秋时期周王室太子晋之后,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

  太子晋,公元前565~前549年,就是姬晋,字子乔,是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史称他“聪明早慧,幼有成德”。

  太子晋是春秋时期一位具有太子身份却未能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的原因,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过于直言相谏,因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他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据史籍《新唐书》记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

  太子晋的儿子姬宗敬后来担任周王室大司徒,时人因他是太子晋之后,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称王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王氏正宗,是为太原王氏、或称琅邪王氏。

  后来,世人在山西太原晋祠中修建的“子乔祠”,就是对王氏始祖太子晋的纪念。

  (三)出自战国末年西周桓公姬揭之后人,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

  战国时期的周考王姬嵬元年(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封自己的弟弟姬揭于河南王城(今河南洛阳西部),号“西周”,是为周桓公,亦称西周君,是周考王分封的诸侯国。

  战国末年的周郝王五十九年姬延(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命秦军大将摎领兵攻打西周,取河南周君都邑,周王朝灭亡,依附于“西周”的周赧王亦在当年逝世,秦昭襄王取周王室九鼎宝器,从此历史进入先秦时期。

  周王朝灭亡后,周桓公姬揭的后裔子孙,为纪念被秦国所灭的原居地王城,遂改姓为王氏,世代相传至今,亦为河南王氏。

  (四)出自西汉王莽篡汉时燕太子丹之后裔嘉,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当时燕太子丹玄孙名姬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

  在中国历史上,因帝王封赐姓改称王氏的人有很多,其子孙也因以为荣耀,皆称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五)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

  据史籍《通志》及《新唐书》记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期,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周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在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周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所以又称毕公高。周武王死,周成王立。周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周召公、周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周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周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

  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地(今山西芮城)。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魏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纷纷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被人们称为王家,故改姓为王氏。

  例如信陵君魏无忌,先是避难于泰山,至西汉时期入朝,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兰陵君,其后裔子孙认为自己源于王族显贵之家,便易姓为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三、源于妫姓

  出自古帝王虞舜之后齐王田和后裔,属于以帝王身份为氏。

  妫姓氏族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周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十代,换了十五位国君,到了陈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陈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陈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陈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朋友,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一百七十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逝世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

  又过了一百多年,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二年(齐康公元年、田齐和子元年,公元前404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历经八代君主、一百八十四年,到了齐王田建执政时期,田氏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

  齐王田建在亡国后被强迫迁到共邑(今河南辉县)居住,他生有三子:田异、田桓、田轸。田异生子比干姬赤魏王假田安(田升),在秦朝末年项羽率领的反秦战争中被封为济北王。

  项羽称霸后仅仅四年就被汉王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了。然而这短短数年,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先祖爵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王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王氏。

  四、源于复姓

  源于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复姓,如王子氏、王父氏、王官氏、王人氏、王史氏、王叔氏、王孙氏、王周氏、成王氏、威王氏、五王氏、西王氏、小王氏、乐王氏等等,这些姓氏的族人,后来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王氏。

  五、避乱改姓

  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西汉末年的汉孺子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大司马王莽代汉,建立了新朝政权。一时之间,明务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没落的刘汉贵族纷纷投靠和依附于王莽,甚至出卖安众侯刘崇、徐乡侯刘快、陵乡侯刘曾、扶恩侯刘贵等反抗势力,使其皆被王莽镇压。

  在新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新皇王莽下诏书说:“嘉新公国师以符命为予四辅,明务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从此,这三十二族人皆改称王氏。

  新莽地皇四年(西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王莽新朝灭亡后,刘氏宗族认为这些刘氏族人弃祖附莽,因此禁止他们恢复刘氏,虽然后来依然有许多人在历史上自行恢复了刘氏,但仍有不少人仍然沿称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0.0605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