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梁孝王陵位于河南永城市芒砀山之保安山,北峰为刘武夫人李王后陵,属于夫妻“同坟异穴”合葬地下宫殿。自梁孝王始其子孙八代均把长眠之地选在芒砀山,芒砀山现已发现西汉梁国王室地宫22座。形成一个全国罕见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西汉梁国王陵墓群,该墓群于1996年被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主
梁孝王刘武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文帝刘恒之子,景帝刘启的同母弟。梁孝王刘武公元前168年从淮阳王徒封为梁王,公元前144年突发暴疾去世,在位25年。都城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梁国地大物博,其国界北达泰山以南,西至今开封杞县以东,拥有大县40余城,占据天下膏腴之地。加上朝廷的不断赏赐,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其未死时,财以聚万计,不可胜数,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其母窦太后特别宠爱他,景帝也对他特殊照顾,特别是公元前154年梁孝王平叛七国之乱立有大功,得赐天子旌旗,由此可见梁孝王刘武地位的特殊。梁孝王在位时大治宫室扩睢阳城70余里,建梁园300里。另外梁孝王喜诗词歌赋广结天下贤士,众多大文豪均为梁王座上宾如: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留传了大量的传世名作,为汉赋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献记载
《水经注》砀山有梁孝王墓,斩山作郭,穿石为藏,行一里,到藏中,有数尺水,水有大鲤鱼,黎民谓藏有神,不敢犯之。
《太平寰宇记》:“在永城县北五十里砀山南岭上,髙四丈,周一里。”
《大清一统志》:“梁孝王墓在归德府永城县北。”
结构
梁孝王陵全长96米,最宽处32米,面积约700平方米。东汉末年被曹操率军队盗掘,据<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记载:曹操为盗掘梁孝王陵专门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在陵墓下方原建有巍峨壮观的寝园一座,毁于西汉末年,寝园基址保存基本完好,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0米,面积6600平方米,主要建筑基址有前庭、照壁墙、寝殿、便殿、庖厨、回廊等组成。于1992年9月——1994年7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对基址进行发掘清理,1994年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地位
梁孝王刘武生活在西汉初期文景盛世,由于他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其葬制享用了汉代皇帝的埋葬规格,对后代梁国王陵墓葬形制产生了很大影响。梁孝王陵巨大的工程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聪明智慧,同时它对研究汉代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和丧葬制度多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刘钰(1410年—1472年),字廷美,号完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正统三年(1438年)举人。官至山西按察佥事。老而嗜学不衰,为诗清丽可咏,有《完庵集》。山水出吴镇,王蒙、风格苍润。书正、行出赵孟頫,行草学李邕,各极其妙。写山水林谷泉深,石乱木秀,云生紧密,幽媚风流,蔼然高者,攀鳞巨老,庶乎升堂,特未入室耳。天顺(一四五七至一四六四)间与杜琼、徐有贞、马愈、沈贞吉、恒吉并能写山水,近世莫及。卒年六十三。
刘珏在绘画上继承了元代文人画的传统,是明代前期吴门地区一个较为活跃的文人画家,给吴门画派起到了一定影响。
刘钰 《仰间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
刘钰《仰间帖》纸本 行书
尺寸27.9×42厘米
【释文】:仰间勿辱书问,併及华笺见示,顾予虽非造五凤楼手,谬领佳惠,岂能默默,因成谢笺一律,语狂意浅,不可呈诸大方。然冒进不容己者,良欲取正于有道也。中秋后三日,晚生刘珏录奉兰室先生隐德函丈。
数幅含香质更华,寄来新自浣溪涯。素逾阴壑三冬雪,红夺春江一片霞。拂拭顿轻南国茧,保藏不异玉堂麻。他年拟写天人策,拜上唐尧圣主家。
此帖是刘珏写给朋友的回信,感谢朋友寄来的笺纸,并作诗一首赞美笺纸的华丽。署款:“中秋后三日,晚生刘珏录奉兰室先生隐德函丈。”
款下钤印:“廷美”、“进思轩”、“忠定公世家”。引首印“益有斋”。鉴藏印有“顾崧”、“希曾”、“二谢”、“安山”、“吴县潘承厚博山珍藏”、“张珩私印”等诸印。
此帖书法类赵孟頫,结体圆健规整,用笔娴熟、洒脱、颖秀,笔画之间连丝自然且行气酣畅淋漓,这与他当时看到朋友所赠之华丽笺纸的喜悦心情是分不开的。( 撰稿人:李艳霞)
资料参考:故宫博物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