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据说王氏烧酒始于洪武元年,传承600多年,传统酿造、原浆原味、绵软甘冽。 

据王氏家谱记载:始祖正,字大公,明朝红旗督总,乃石樑王氏之后裔。洪武元年,因战功显赫,封地白潭。始祖好酒,迁白潭有酒师随行。王府中有古井一口,活水日夜翻涌,传为白潭龙之精华,乃酿造好水。大公煮酒初成,酒清爽甘冽,香飘十里,引之壮人魂魄亦不晕头。一时饮者云集方圆千里,遂知王氏烧酒美名。王氏后人在明清时期曾多次带烧酒进京进贡,在当地曾闻明一时。现在仍保存有几个明清时期进贡专用的酒坛。 

白潭古镇王氏小烧酒传统酒坊,作坊式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技艺精湛。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活态的文物,是民间手工酿酒技艺的“活化石”。 

扶沟白潭王氏小烧酒以其纯手工制作、纯天然用料、工艺流程和曲、水的巧妙结合,完全符合当代消费人群崇尚自然养生的传统饮食理念;同时该酒依然采用低温发酵,木桶蒸馏,天锅冷却,地窖储藏的古老传统工艺。酒味醇和绵甜,又具有良好的生产环境。更适合当代消费者的口感与健康要求。 

温家宝总理为王氏烧酒题写了“绿色家园”四个大字。当代著名花鸟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江文湛喝过此酒后说:“有幸喝到此酒,人生足矣。”当场挥毫为王氏家酿题写了“白潭小烧”、“酒魂”、“红草园家酿”等,并把王氏烧酒做为自己的家宴用酒——红草园家酿。各界人士给予了王氏烧酒很高的评价:传统酿造、原浆原味、绵软甘冽。 

王氏烧酒最初为私家酒坊,不从事经营,所以不曾取名,被外人称为王氏小烧酒。后王氏家道中落,王氏的一个支脉搬往白潭酒坊居住,取名王庄,以做酒为生。王氏烧酒的工艺经后人不断完善、改良到王书占这一代已经是第十八代。 

在王家的地下酒窖里放着一排排千斤重的大窖缸。从酒缸外面厚厚的菌衣上可以看出,这些酒缸已经有不少年头。王书占介绍说,由于规模限制,他家烧出的酒产量有限,每天最多烧4锅,每锅出酒50斤。这些酒一部分作为散装酒卖给附近的消费者,另外一部分被精选出来,窖藏存放。 

2009年,扶沟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开始对王氏烧酒的相关材料进行整理上报。2010年,王氏烧酒通过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2012年,酒酿造技艺(王氏烧酒酿造技艺)被确定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jpg

王蒙 《春山读书图》 纸本 纵133.4厘米,横55.5厘米


《春山读书图》较为别致。构图为王蒙典型的长松高岭格局,下方土岗及屋后耸立着五棵巨松,枝干倔铁,鳞皴龟裂,松针则以细笔由下向上勾剔,层层叠叠,形如卷云,已是元人画法。屋内有一生徒在读书,而岗阜的右边是水,近处有一水亭,主人端坐,小童侍后,似在观赏春景,而水之远处,深入山谷,有一屋,内有一人似在劳作。图的上方是两座山峦,簇拥着一峰高耸,山头又是王蒙画中常见的拳头状,山石施以其老成的解索皴,极其恰当地展示了南方土石山的构成。山头及坡顶密布丛点,以点带擦,干笔与湿笔交融,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山景象。

整幅画以水墨为底,仅在树干、茅草、木质窗棂、栏杆及人物肤色等处着赭石色,不再有其他色,显得极为别致。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以赭石、花青为浅绛山水的基本用色了,“绛”者,红色,赭石为土红色,浅绛山水就是指以赭石色为主的浅设色山水画。而《春山读书图》的单着赭石色,应是浅绛山水画的古制。在墨与色的进、退之争中,色越丰富则笔墨渐失。我在绘画实践中体会到,如果想更多地保留水墨山水画的笔墨情趣,则这种在墨骨上仅局部着赭石色的方法,别具一种古雅之美。

0.0689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