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将赵孟頫引见于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1295年),回京修《世祖实录》。鉴于元廷内部矛盾重重,赵孟頫便借病乞归。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名满天下。至治二年(1322年)卒,年六十九,追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人物生平
宋室之后
赵孟頫于宋理宗宝祐二年九月十日(1254年)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为宋太祖子秦王赵德芳之后。其五世祖秀安僖王赵子偁,即宋孝宗父。其四世祖为崇宪靖王赵伯圭,因孝宗赐宅第于湖州,所以赵孟頫成为湖州人。他的曾祖赵师垂,祖父赵希戭,父亲赵与訔,皆仕于南宋。后元朝追赠赵师垂为集贤侍读学士,赵希戭为太常礼仪院使、吴兴郡公,赵与訔为集贤大学士、魏国公。
赵孟頫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写字运笔如风。十四岁时,赵孟頫因其家世代为官亦入补官爵,并通过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调任真州司户参军。南宋灭亡后,赵孟頫居家,更致力于学问。
元朝重用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将赵孟頫引见给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见赵孟頫才气豪迈,神采焕发,如同神仙中人,非常高兴,让他位坐右丞叶李之上。当时朝廷刚刚设立尚书省,命赵孟頫起草诏书,颁布天下。忽必烈看了诏书后称赞道:“说出了朕心中所要说的话。”朝廷召集百官于刑部,商讨制定刑法。众人认为凡贪赃满至元宝钞二百贯者,都应论死罪。赵孟頫则认为处罚太重,因为钞法创立后的几十年内,已大幅度贬值,用贬值的宝钞来决定人的生死,不足采取。有人见他年少,又是来自南方,不了解元朝国情,指责他反对以宝钞来定罪,是想阻碍宝钞的流行。赵孟頫也理直气壮地反驳,指出:“刑法是关系到人命的生死,必须分别轻重。我奉诏参与商议,不敢不言。你不讲道理,企图以势压人,这是不行的!”那人被说得哑口无言。忽必烈打算重用赵孟頫,但遭到了一些人的阻止。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六月,忽必烈授赵孟頫为兵部郎中。兵部总管全国驿站,当时来往使臣的饮食费用比过去增加了几十倍,当地官府无力供给,只有强取于民,百姓不胜骚扰,请中书省以增加钞币来解决。但当时至元钞不能通行,朝廷派尚书刘宣与赵孟頫一同至江南查办行省丞相贯彻执行钞法不力之罪,左右司官及诸路官均遭鞭打,然而赵孟頫却不打一人。回京后,丞相桑哥对他的这种宽容大加谴责。
当时有个叫王虎臣的官员,揭发了平江路总管赵全的违法事实,朝廷命王虎臣去查处。右丞叶李坚持奏请不可派王虎臣,世祖不听。赵孟頫进言说:“赵全违法确实应该问罪,但王虎臣以前在平江也常常强买民田,纵令下属臣僚奸诈营利。赵全曾多次与他争斗,王虎臣怀恨在心。如今派王虎臣去,他必然陷害赵全;纵然查出赵全不法事实,人们也不能不有所怀疑。”忽必烈这才明白过来,改派他人去处理。忽必烈知道赵孟頫家境素来清贫,曾赐他钞五十锭。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赵孟頫升任集贤直学士。同年,发生地震,北京尤其剧烈,死伤数十万人,忽必烈为之忧心如焚。忽必烈亲驻龙虎台,派阿剌浑撒里回京,召集集贤、翰林两院官会议,询问此次天灾发生的原因及消灾的办法。但这些官员害怕丞相桑哥,不敢说实话,只是泛引《经》、《传》及五行灾异的话,以修人事、应天变来回答,不敢触及时政。在此前,桑哥遣忻都及王济清理全国钱粮,大加搜括,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还有数千万,弄得民不聊生,百姓相继自杀。逃入山林的人,官府发兵追捕,无人敢来劝阻。赵孟頫与阿剌浑撒里非常友好,劝他去奏请忽必烈大赦天下,免除赋税,这样就可能消弭天灾。阿剌浑撒里按照赵孟頫的意见向忽必烈奏禀,并得到忽必烈的允许。诏书已经草拟完,桑哥大怒,说这不是忽必烈的旨意。赵孟頫挺身而出,对桑哥说:“百姓死亡已尽,那些未征上来的钱粮到哪里去征?若不及时免除,以后若有人将此未征之数千万钱粮作为损失而归咎于尚书省,这岂不深深连累了丞相?”桑哥明白其利害,同意全部免除赋税,百姓因而得救。
忽必烈曾问赵孟頫,叶李与留梦炎哪个好。赵孟頫说:“留梦炎是臣父亲的挚友,为人庄重厚道,很自信,多谋能断,有大臣之才。叶李所读的书我都读过,他所知所能的事,臣都能知能办。”忽必烈说:“你是认为留梦炎比叶李要贤吗?但是,留梦炎在宋朝为状元,位至丞相,而在贾似道欺上误国之时,却对贾似道阿谀顺从。叶李当时虽为平民,却敢于上书朝廷,斥责贾似道,显然贤于留梦炎。你因为留梦炎是你父亲的挚友,不敢非议,可赋诗以规劝他。”赵孟頫便赋诗一首,其中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的话,忽必烈看后大加赞赏。赵孟頫退朝后对奉御彻里说:“陛下在谈论贾似道误国时,责备留梦炎当时不敢指责。如今,桑哥的罪恶甚于似道,而我等不加指责,将来如何能推卸责任?但我毕竟不是陛下亲信之臣,说话陛下必不听从。侍臣中读书知理、慷慨有气节而又为陛下所亲信的人中,没有能超过你的。捐出自己生命而为百姓除害,是仁者之事,希望你能这样!”彻里果然向忽必烈揭发桑哥的罪恶。忽必烈大怒,命卫士将他掌嘴,彻里口鼻血涌,倒在地上。再问,彻里还是斥责桑哥罪行,大臣也相继指责桑哥,忽必烈便将桑哥按罪诛杀,并废除尚书省,凡有罪的大臣也统统罢官。
忽必烈有意让赵孟頫参与中书省政事,赵孟頫坚持不肯。他预料,久在君王身边,必受人嫉妒,故极力请求到外地任职。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赵孟頫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当地有个叫元掀儿的人,在盐场服役,因不胜艰苦而逃走。他的父亲诬告是同服劳役的人将掀儿杀害。赵孟頫怀疑其中有冤情,不立即判决。一个月后,掀儿自己回归盐场。郡中人都称赞赵孟頫料事如神。佥廉访司事韦哈刺哈孙,性情暴虐,因赵孟頫不顺他的意,借口中伤他;恰逢朝廷要修《世祖实录》,召赵孟頫还京,这才无事。其后,调赵孟頫为汾州知州,还未成行,又令他书写金字《藏经》。
大德三年 (1299年)八月,赵孟頫任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
至大二年(1309年),在杭州十年官江浙儒学提举任期已满,改任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尚未赴任,为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遣使所召。
深受宠遇
至大三年(1310年),朝廷召赵孟頫回京师,授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命与其他学士共同撰写祀南郊祝文。在拟定殿名的问题上,与其他人意见不合,告假还乡。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东宫时,就闻知赵孟頫之名,等到他即位后,便召其为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
皇庆二年(1313年)六月,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十月,转集贤侍读学士、正奉大夫。
延祐元年(1314年)十二月,升任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
延祐三年(1316年)七月,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爱育黎拔力八达待他甚厚,只呼其字而不呼其名,在与侍臣谈论文学之士时,将赵孟頫比作唐代李白、宋代苏轼,称赞他品行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又精通佛学及老庄之学,这些都是人所不及的。不乐意的人想离间爱育黎拔力八达与赵孟頫的亲密关系,爱育黎拔力八达不加理会。既而又有人上书,认为赵孟頫不能参与编修国史。爱育黎拔力八达说:“赵子昂(赵孟頫)是世祖皇帝选拔的重臣,朕特加优待,让他在馆阁从事著述,传之后世,你们还罗嗦些什么?”并赐赵孟頫钞五百锭,叮嘱侍臣:“中书总说国用不足,这笔赏金他们必不肯付与,可从普庆寺库存中支给。”赵孟頫曾数月不至宫中,爱育黎拔力八达向左右侍从询问,都说赵孟頫年老畏寒,爱育黎拔力八达于是令御府赐他貂鼠皮裘。
借病乞归
延祐六年(1319年)四月,因管夫人病发,赵孟頫得旨还家,于二十五日离开大都。五月十日,管夫人逝于临清舟中,赵孟頫父子护柩还吴兴。同年冬,爱育黎拔力八达又遣使催他回朝,最终因病未能成行。
至治元年(1321年),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遣使到赵孟頫家中,命他书写《孝经》。
逝世
至治二年(1322年)春,硕德八剌遣使趋吴兴问候赵孟頫,并赐礼物。六月十六日(7月30日),赵孟頫病逝,享年六十九岁。逝世之日,仍观书作字,谈笑如常,至黄昏,逝于吴兴。九月十日,与管夫人合葬于德清县千秋乡东衡山。后追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毋恤(亦作“无恤”),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实际创始人。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
赵襄子中的“子”与其父赵简子以及当时其他韩康子、魏桓子中的“子”一样,不是名字而是对大夫的敬称。
人物生平
出身背景
赵襄子为赵鞅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属于地位不高的庶子。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于赵鞅。有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毋恤。赵鞅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诫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然而,在考查时,他的儿子们,甚至连世子伯鲁,也背诵不出,以至连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鞅始信子卿所荐,认为毋恤为贤。及至诸子长大成人,赵鞅又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考察。有一天,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今大茂山即河北古恒山,在河北阜平西北境)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寻宝符于常山。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毋恤说:“我得到了宝符。”赵鞅闻听便让他将情况道来。毋恤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赵鞅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世子赵伯鲁,破例立毋恤为世子。
公元前476年,赵简子卒,毋恤承袭简子晋卿之职,史称赵襄子。
谋取代国
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因有这样的姻亲关系,襄子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前来赴会。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刺杀代王及其从官。代王一死,赵军随即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
智伯之怨
简子死后,晋国正卿由智伯瑶取而代之。智伯为晋国正卿后,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成为智、赵氏、韩氏、魏氏等卿大夫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家族。
晋出公九年(公元前466年),智伯与赵襄子一同率兵包围郑国京师,智伯让襄子率先领军攻城,襄子则用外 交辞令推脱,让智伯出兵,能言善辩的智伯此时却愤而骂曰:“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襄子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什么坏处罢!”
四年之后,智伯与赵襄子再次一同讨伐郑国,智伯带着几分醉意向襄子灌酒,遭襄子拒绝,智伯竟将酒杯扔到襄子脸上。襄子的官兵都要求杀掉智伯以洗刷耻辱,襄子回答:“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储君,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
权力的膨胀,助长了智伯独吞晋国之心。前455年,智伯假借晋侯之命,巧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赵、韩、魏三卿各家索取领地一百里。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不敢与之争锋,如数交出。
而赵襄子却不愿俯首任智伯摆布,加之往日与智伯有隙,便非常坚决地回绝智伯使者:“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随意送与他人?”智伯见韩、魏两卿拱手献地,而赵襄子竟敢抗命,勃然大怒,加上新仇旧恨的催化,遂自己亲任元帅,挟韩、魏两家出兵攻赵。襄子只有拼力抗击别无他途。但是,襄子也清醒地知道,以赵氏之力与三家对抗,众寡悬殊,独木难支,遂按父亲临终之嘱,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以地利之险,克敌疲之短,相机再战。
晋阳之战
智伯率三家之军兵困晋阳后,襄子凭地险与人和的优势,与敌周旋一年有余。这年夏季智伯借山洪来临,掘晋水汾河之坝,水灌晋阳,城中军民“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虽“民无叛意”,但群臣却有动摇之心。就在这关键的时刻,襄子估计到晋阳城愈是危在旦夕,而韩、魏两家将愈无战心。因为赵氏的灭亡虽在睫下,但韩、魏亦知赵氏的灭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遂命家臣张孟谈趁夜黑风高潜入韩、魏两营,晓之以“唇亡齿寒”的利害,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趁智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智氏,共分其地。最后,智伯功亏一篑。在襄子的精心策划下,同盟反戈,腹背受敌,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连自己的颅骨都沦为别人的酒器。由此,晋国四卿之争,变为三卿鼎足之势,赵氏则在赵襄子的领导下,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智伯,壮大了自家的势力,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参见晋阳之战)。
心胸宽广
智瑶失败被杀后,他的门客豫让欲为主报仇,意图刺杀赵毋恤被发现,赵毋恤放过了他。豫让又以漆涂身、吞炭为哑,趁赵毋恤过桥时欲刺杀他,赵毋恤马惊,豫让又被发现。赵毋恤问:“你以前也曾效力范氏、中行氏,智瑶攻灭他们,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效死,偏偏为智瑶效力,为他刺杀我?”豫让说:“范、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以众人报之;智瑶以国士待我,我就以国士报之。”赵毋恤很感动,但仍命士兵包围豫让。豫让请求赵毋恤把衣服给他刺杀,以致报仇之意。赵毋恤更加感动,将衣服送给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自杀。赵国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
赵襄子一生共有五个儿子,他晚年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却欲传位于其兄伯鲁的后代。因伯鲁和其子赵周都去世较早,遂立伯鲁之孙赵浣为太子。襄子在位33年无病而终,赵浣继承了赵氏之尊位,并正式建立赵国,史称赵献侯。
宗法观念
赵襄子还十分注意维护自己的权威。在晋阳被围时期,群臣惶恐不安,都想寻找个人的出路,对赵襄子不怎么恭敬,只有高共一个人不敢失礼。胜利以后,赵襄子论功行赏,以高共为首。其实高共并没有什么功劳,对此有人提出异议。赵襄子说:“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在他看来,恭谨驯顺的臣子比建功立业的干将更重要,因为后者固然有用,但若没有前者,就无法维持他自己及其家族的统治。
宗法观念在赵襄子的头上,比同时代的人表现得格外突出。他自己是赵简子的庶子,被立为太子,继位为君,从宗法习惯上来说是不正常的。他的被立与太子伯鲁的被废,属于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与宗法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相悖。他一直对此事感到不安,想方设法加以补救。在他即位不久,攻灭了代国,即把太子伯鲁之子封为代成君。后来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把伯鲁之孙立为太子,他死以后,即继承大权,是为赵献侯。赵襄子尊重宗法传统的行为,固然反映着他思想中的观念信条,而在实际上也能起到维护赵氏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赢得当时人们的敬重。因而,那样的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政治手段。
传位风波
赵襄子因为赵简子没有立哥哥伯鲁为继承人,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也不肯立为继承人。他封赵伯鲁的儿子于代国,称代成君,早逝;又立其子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赵襄子死后,弟弟赵桓子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继位一年也死了。赵家的族人说:“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赵浣,拥立为国君,这就是赵献子。赵献子生子名赵籍,就是赵烈侯。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就是魏文侯。韩康子生子名韩武子,武子又生韩虔,被封为韩景侯。
在晋国六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赵襄子注意团结内部,向外扩张,又能把握时机,转化矛盾,败中取胜,终于使赵氏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势力,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