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况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


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光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光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赵光义五世孙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 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


三派昭穆

太祖派:原十四字: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宜由顺。续十四字:浦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最永循。

太宗派:原十四字: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续十四字:原本憨兼思尚实式景均中庆以充。

魏王派:原十四字: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公。续十四字:先贤迁辅文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

 

赵宧光在篆书中掺入草书笔意,开“草篆”先河,写出自己的面目,堪称一精,志趣不凡,被人称为“高士”。他一改前人篆书笔画均匀的常态,结体紧密,但不求规板平整,用笔亦有轻重、快慢、顿挫、转折之变化,并时有出锋牵丝映带上下笔,气韵贯通,灵便而活泼,这种草篆书法艺术曾为人所讥讽,但在某种意义上讲,却是返璞归真再现简牍篆书的神态,对当时及后世篆书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傅山、八大山人、邓石如,乃至吴昌硕多多少少都受到其影响。晚明著名印学家朱简的篆刻,多采用赵宧光草篆体入印,在印章中强调草篆意趣而名闻于世。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宧光笃意仓、史之学,创作草篆,盖原《天玺碑》而小变焉。由其人品已超,书亦不蹑遗迹。”《吴县志》云:“所著书几数十种,尤精字学,《说文长笺》其所独解也。”

其篆刻直追秦汉,据《中国书法篆刻辞典》说,曾摹秦汉玺印两千余方,以王侯印、官印、私印之序而编之,辑为《赵凡夫先生印谱》,文人雅士曾赞誉说“展阅间秦汉典型灿然在目矣”。


1.jpg

赵宧光 草篆《李白七言诗句》轴 纸本 141×31.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黄金师子承高座,白玉麈尾谈緟玄。赵宧光书。

本幅款钤“赵宧光印”、“凡夫”印2方。收藏印钤“秦穉枚家珍藏”印。 
  此轴书法古朴奇异,形体怪诞。按明朱谋垔《书史会要续编》所言:“宧光笃意仓史之学,创作草篆,盖原《天玺碑》而小变焉。”《天玺碑》即《天发神谶碑》。此碑结体篆法,字形方正,笔画方折,垂笔尖俏修长,多杂隶书体势。赵宧光篆书体势接近此碑,但又揉进了小篆柔韧的线条,并以草书笔法写篆书,形成明代绝无仅有的“草篆”风格。( 撰稿人:傅红展)

{page}

1.jpg

赵宧光 草篆《杜牧七绝诗》轴 105.1×46.6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释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邨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趙宧光書。

赵宧光以草篆饮誉晚明书坛,这是他吸取《天发神讖碑》的笔意而加以改造而成。 
  轴书唐杜牧七绝诗一首。 赵宧光精字学,著书数十种,功底扎实,经过长期努力,创草篆一体,对秦以来大小篆作了大胆的形体革新,并对单一的中锋用笔作了改革。本轴笔意浑厚雄健,枯笔苍劲遒迈,并间以草笔,故沉稳中有活泼、转折处又杂以隶笔,方圆相间,故浑厚中又有险劲,线条形态稚拙有趣,别具一格明末书家篆书中以他最有个人风格。


0.0713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