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简介

宏音斋乐器销售中心(中国吴氏管乐社)以传统制作和生产中国的民族管乐器材为主(唢呐、笙、管、笛 、箫及少数民族管乐器等),以及销售和维修其它各类乐器。 吴氏还成功地仿制和复制出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如西藏布达拉宫竖笛,新疆唢呐,壮族啵咧,朝鲜族筚篥,苗族芦笙,傣族葫芦丝,河南闷子等。吴氏制作的少数民族管乐器在保持其传统的基础上经加工改进让其更加焕发异彩。  


历史

宏音斋,这个倾注着吴氏五代人近百年心血的老字号,是清朝宫廷乐器制作技艺的延续和发展。它创始于北京,发展于北京,兴盛于北京。清朝没落,贝勒爷吴启瑞在历史条件的逼迫下,应用在庄园中与宫廷乐师所学到的乐器修理制作技术,作乐器换钱维持生活。吴氏的乐器制作业,就这样的从此开始了。

1920年,吴文明在父亲吴启瑞的扶持下,在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宏音坊”,吴氏乐器制作业有了门面。

1927年,为求发展,吴文明携其妻子儿女来到京城内,在宣武门东市场27号创办了“宏音斋”乐器铺。前店销售,后店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文明先生被中国广播乐团请去,成为“国家乐团的演奏员”和“乐器改革制作维修师”。吴文明之子吴仲孚,全面主持了“宏音斋”的工作。吴仲孚将“宏音斋”乐器的制作,慢慢偏向了管乐制作,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吴仲孚先生的独到之处在于遵循传统技艺。所制作的笙、管、笛、箫、唢呐、埙等乐器件件是精品


传承

吴景馨,吴仲孚之女,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吴氏管乐的发展当中,改革了众多的民族管乐器,如“大低音加键唢呐”(现已被各大乐团使用)、“一指多音笙”(现已申请国家专利)、“音箫乐管”(已获得文化部发明奖),她与她的丈夫贝宇杰(国家一级演奏家,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共同研制成功的“高音唢呐”更是使吴氏管乐的改良部分完成了贝低音、低音、次中音、中音、高音的全部系列化。2000年,吴景馨为敦煌乐器研究所复制了笙、管、笛、箫、竖笛、勾笛、排箫等多种敦煌仿唐乐器。还成功复制了广西壮族啵咧、蒙古的毛敦潮尔等多种少数民族乐器,给这些古老的乐器赋予了第二次生命。

2008年,在昌平建立了宏音斋“吴氏管乐器”典藏馆,将吴氏家族收藏的几百件凝聚几代人改革、研发的、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乐器,作为展品展览,并在馆中设立“宏音斋吴氏笙管乐器”的演奏和制作培训基地,进一步传承宏音斋笙管乐器的制作技术。

0.0861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