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喜欢漆线雕,漆线雕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源于泉州,是闽南(泉州)地区的汉族传统工艺。自唐代彩塑兴盛以来,漆线雕便被应用于佛像装饰。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画面栩栩如生,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漆线雕是福建泉州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汉族民间手工艺精品,目前可考的有140多年的历史。而后在泉州流传多年。
漆线雕是受宋元时期的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等工艺的启发而产生的。明代早期,使用精细的漆线做装饰还不多见。直到明中晚期,漆线雕工艺逐渐形成,并得到较大发展。笔者收藏有一尊泥胎漆线雕孔子像,高28厘米。身着缀有明代一品文宫(仙鹤图案)补子的服装,其补子由漆线盘绕。这一阶段的漆线雕主要还是以平面局部造型为主。
由明末至清初,漆线雕的工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制作基本形成规模,并广泛应用于神像衣饰中。漆线雕在原来平面局部造型的基础上扩展为全身的装饰,并采用漆线以及堆漆并用的手法,从而达到浅浮雕的效果。例如笔者收藏的木胎加彩漆线雕迎喜神,像高29厘米。造型略有夸张,飘动的天衣与有力的手势形成对比,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动。强烈的色彩烘托出喜庆的氛围。神像的头发是用一根根漆线做成,精细而优美。衣袖和裙下摆堆塑四个漆线凤纹,生动而活泼。背部开光盒内装有祈福的附藏物和“两姓结婚,百子千孙”等发愿文。由此可见,此雕像为结婚用的吉祥物。是清康熙时期福建作品。清中期,漆线雕艺术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其表现手法进一步拓宽,工艺几近登峰造极,技法更为纯熟,粗细线条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并开始采用漆线堆叠的立体手法。加之贴金、配彩,使之达到镂金错彩的艺术效果。笔者收有一尊金丝楠木胎漆线雕灶王爷,像高仅20厘米,是福建清中期作品。此像神态自然,造型准确,纹饰疏密有致,点缀之物足以达到画龙点睛之功效。双肩和双膝分别堆塑四条团龙。前身立龙至下而上,穿云破雾。龙首由漆线堆塑,二颗翡翠球点缀龙眼。身上的龙纹,是用盘有四圈、直径仅为2毫米的漆线圈堆叠而成。线的粗细不及二根头发丝,其工艺之精,真可谓巧夺天工!但过于繁缛的精雕细刻,使神像的装饰意味更浓,其精神内涵略显不足。
清朝末年,随着战乱不已,漆线雕工艺开始走下坡路,无论工艺水平还是漆线质量都不能与明末清初相提并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家内忧外患战事频发,漆线雕水平更为低落。好的作品不多。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提倡破除迷信,已没有漆线雕神像作品。但是,由于出口的需要,厦门漆线雕老艺人创作了少量表现历史人物的作品,福建漆线雕蔡氏第十一代传人蔡文沛大师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便是其中之一,创作于1961年。漆线雕虽然有了新的起步,但老一代艺人已不多见,特别是“文革”期间漆线雕几乎绝迹。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漆线雕艺术得到了保护和发掘,开始真正恢复了其原有的活力,其表现内容和表现领域也变得更加广阔。在这期间,漆线雕由神像的附属艺术提升为主体艺术,被广泛运用于多种艺术作品及工艺礼品的制作之中。
漆线雕是厦门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早在几百年前漆线雕像就驰誉中外,远销东南亚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