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号称“天下第一陵”,又称“华夏第一陵”,“中华第一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
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 ,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
1961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1997年7月,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5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1月,陕西省启动“黄帝陵祭典活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颛顼帝喾陵
颛顼帝喾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俗称“二帝陵”,民间称“高王庙”,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墓。陵地占地面积350余亩,南北长2050米,东西宽1060米。陵地古属东郡濮阳,金大定七年(1167年)划归滑县,1940年划归新置的高陵县,1949年划入内黄县。
史载二帝葬于“鲋山之阳”,即指此处。封土冢南北长约65米,东西宽约54米,顶高25米,陵墓底部都残存有高1米左右的砖砌陵墙,南面陵墙上分别镶嵌有“颛顼陵”和“帝喾陵”石碑各一通。院中元代石碑记载,砖砌围墙系元代天历二年重修时所筑。
在二帝陵庙之前的高台地上,还残存有元代至元十一年重修的陵庙拜殿和左右配殿。近几年,在拜殿和配殿前后清理出历代碑碣165通。为元、明、清时期的遗物,内容多为历代王朝派遣特使来此祭奠的祭文、历代重修陵庙的庙记,以及文人墨客的拜谒赋诗。2000年晋升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虢国墓地
虢国墓地位于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部的上村岭一带,面积32.45公顷,墓葬总数在500座以上(含车马坑和祭祀坑)。以早、中、晚三个年代划界,分四个墓葬群。依昭穆制度,其北为国君墓群,南、东西各有一个大致呈三角形的墓区。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家族墓地。
虢国墓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三门峡市区北面的上村岭,是周代诸侯虢国国君及贵族墓地。整个墓区面积达4万平方米,共发掘出各类贵族墓234座,车马坑60多座,出土珍贵文物达1万多件。其中两座国君墓中出土了很多的珍贵的一级文物,如有“华夏第一剑”之称的玉菱铜芯剑、精美华丽的“缀玉面罩”等。虢国墓地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为研究当时的文化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晋文公墓与晋献公墓
晋献公墓位于绛县南樊槐泉村东岭。墓高百尺,无祠孤寝,墓形似无柄之木铎。他是春秋时晋国武公之子,名诡诸,始建都维(山西绛县)。 献公初娶贾氏为妻,无子。继娶齐姜,生秦穆公夫人及太子申生。后再娶二女于戎,生重耳、夷吾。在讨伐骊戎的战争中获骊姬,生奚齐。献公宠爱骊姬,常听其谗言,先逼死太子申生,又欲加害公子重耳和夷吾,以达到让奚齐继位的目的。献公在位二十六年。献公殁后,因其生前昏庸无道,暴戾成癖,不列入祭典,以示彰善弹恶。
献公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文公墓在绛县卫庄下村。文公系春秋诸侯,晋献公次子,太子申生之弟,名重耳。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逃奔到狄(翟)国,在外流亡19年。后借助秦穆公的军队返晋复国,诛王子带,纳周襄王,救宋破楚,继齐桓公为盟主。其在位9年,谥号文。晋文公在位之时,国都在绛(今山西绛县)。死后葬于绛县卫庄下村西岭。
晋文公墓与晋献公墓相隔不远,当地俗语有称:槐泉的老子(爸爸),下村的儿。
陵墓依地形而设,高达30余米,犹如山丘。据传,解放前墓地松柏如盖,绿草如茵,郁郁葱葱,庄严静穆。墓后岭顶建有祠庙,抗战期间被日寇拆毁,树木砍伐一空。现在所看到的景象是蔚然深秀的国槐遍布山丘,明代《晋文公墓》纪念碑矗立路旁,雄伟壮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周穆王陵
周穆王陵,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办恭张村村南,有一夯土台,这就是传说中的周穆王陵。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周穆王陵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夯土太封土原呈覆斗形,由于长期取土,南、东、北三面破坏严重,已经变得很不规则:东西最长边约18米,南北最长边约35米,高8米。
1986年4月,墓室顶部被挖开,露出砖砌的穹窿顶,顶部高出现在地面约2米。穹窿顶下面为方形前厅,其北为后室,东西有侧室,根据墓室形制、砖及封土分析,此墓似为汉代墓葬。
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在陵前竖一石碑:上书"周穆王陵"四个隶书大字。石碑现在已经不知所踪。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王季陵
王季陵位于西安市户县玉蝉乡陂头村西南,东距渼陂湖约500米,传说为周文王之父季历之墓。
季历,姬姓,季是排行,尊称公季、王季、周王季,周太王之少子,周文王之父。
季历接位后,师承古公遗道,笃于行义,领导部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训练军队,又与商贵族任氏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后因权重遭忌,被文丁软禁绝食死。
季历系后稷13世孙,太王古公亶父第三子,时周族渐兴,向东发展,季历之兄太伯、虞仲逃躲至荆蛮,文身断发,让出首领地位。季历继位后,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归顺,周族强盛,号称“西伯”。后季历为殷王文丁所杀。武王灭殷建周后,追封季历为“王季”。
现王季陵封土呈覆斗形,东西长41.4米,南北宽31.8米,高12 .21米,陵园总面积为7000平方米。其地上建筑早年已毁,惟于封土南约200米处尚存土阙两座,碑石二通。土阙高约5米,间距75米左右。陵前西侧曾出土大量秦汉瓦当等建筑材料,说明曾有过一定规模的殿堂建筑。封土前有清初陕西按察司佥事张宗孟撰文碑及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碑石各一通。一碑高150厘米,清顺治十八年(1661)刻立,陕西按察司佥事张宗孟撰文,记述知县骆钟麟捐俸修葺陵地建筑情况。另碑高230厘米,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立,隶书“周王季陵”四个大字,上款正书“赐进士及第兵部待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敬书。”下款正书“知鄠县事汪以诚立。”在陵西侧曾出土大量秦汉瓦当,说明当时曾有规模较大的殿堂建筑,地方官员每年要来此祭拜。
1957年5月31日,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