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周公庙

1.jpg

歧山周公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同类建筑中存世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六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面积约62万平方米。《诗经》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

据考古专家考证,早在6000多年前,卷阿一带就有先民傍山临泉而居。周兴起时许多著名事件都发生在卷阿附近,凤凰是姬姓周族崇拜的神鸟,古卷阿附近至今有许多与凤凰有关的地名和遗址,如凤凰山、凤鸣岗及“丹穴凤迹”等。 

周公旦晚年归隐于卷阿,逝世后即建祠祭祀,周公庙由此而始。西周末年古卷阿建筑遭毁坏,秦汉以后曾重修。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为纪念曾助武王灭商立国、辅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旦,下诏在其制礼作乐的“卷阿”创建周公祠。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 

2006年5月25日,周公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稷王庙

1.jpg

稷王庙,原在县城以南50华里的稷王山上,是相传的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旧时,每年夏历四月十七日,四方人士必聚此举行隆重祭典。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迁至今地。现在的庙宇为清代遗物,主体建筑有献殿、正殿,钟、鼓二楼左右分峙。庙以木、石雕刻见称,其中的廊柱、栏板装饰以及山水人物、耕耘碾打等农事活动图景艺术尤精。

稷王庙,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艺术汇为一体之“三绝”古建群,确属壮美罕见。

1996年元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发(1996)7号]正式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王庙“无梁殿”,因整个建筑没有通长大梁承托而得名。此庙位于万荣县西北隅的南张乡太赵村,原庙宇宏伟壮观,颇具规模,可惜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略军烧毁,保存下来的仅有正殿(即无梁殿)和民国10年(1921)重修的舞台。

走进稷王庙正殿举目瞻仰,整个大殿好似一把撑开的大伞。它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房屋四檐整齐,四周廊下全用斗拱承托,檐五脊顶。殿内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平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两根斜撑术集结屋顶,重力四散下层。方形间架,互相牵依;顶脊小而灵巧,因而房屋坡度很大,形似扇面,整个屋顶部分不及殿长的五分之一。这种别具一格的建筑结构和特殊的民族风格,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该殿始建年代无考,唯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修字样还可辨认。从现存形制看,其斗拱结构和一部分石柱础上还保留着金代的特点,“无梁殿”确属金代建筑物无疑。

庙内民国10年重修的舞台,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这是由“无梁殿”内北墙上镶嵌的一块石碑得到印证的。此碑高0.31米,宽0.37米,正书无额,系至元八年三月初三立。碑文为:“今有本庙自建修年深,虽经兵革,殿宇而在,现有舞基不曾兴盖。今有本村□□□等谨发虔心,施其宝钞二百贯文,创建修盖舞厅一座,刻立斯石矣。”至元八年为元世祖忽必烈取得全国政权后的第一年。据此碑文,可知元朝初期戏剧登台表演已很普遍。它对了解和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稷王庙“无梁殿”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晋祠

4.jpg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其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汉文化特色。

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于,因封在唐国,史称唐叔虞。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 ,母王后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周朝诸侯国晋国始祖。

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1961年3月公布晋祠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后稷祠

1.jpg

后稷祠位于陕西武功老城武功镇境内稷山之巅上阁寺,后稷祠是专门供奉后稷的祭殿。后稷祠是专门供奉农神后稷的祭殿。自汉代以来代有修建,现存建筑是在清代基础上复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三面环山,登临远眺,武功旧城九街十八巷布局分明,人流如蚁,所有建筑嵯峨有致、各具特色。环视远处,山川河谷,八方道路,田野林荫一览无余。

祠前山门殿上悬匾额“粒食万年”。进山门北行五十步为戏楼,过两侧月门往北是献殿,面阔三楹,正中悬“有邰家室”巨幅愿额。东、西陪殿各三间,正殿为三间硬山式建筑,内塑后稷坐像,设暖阁围幔,前檐、后檐均安装有满间棂格。图案雕刻精巧,彩绘以后稷生平事迹为主题的各种图画,后稷传说一目了然。

沿祠外右侧望西登上七十二步台阶,建有飞檐八卦亭一座,雕刻技艺精湛,工笔彩绘绚丽多彩。亭侧便是玲瑰剔透的钟楼,内悬一巨钟,按十二时辰敲钟报时,方圆七八里地均能听见钟声,人们闻钟声而作息。

后稷,姬姓,名弃,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母姜嫄,尧舜时期掌管农业之官,周朝始祖。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被称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后稷为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后稷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封为后稷,封地古邰城(今陕西武功县),其死后葬西南黑水之间,都广之野。后稷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0.0804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