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农历六月廿四日(阳历7月19日)出生于越国诸暨苎萝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施姓后裔生活在浣纱溪畔。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溪。西施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在当年西施浣纱之处诸暨,系一大方石,古朴苍褐,上镌“浣纱”二字。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手笔。南北朝刘宋孔灵符《会稽记》云:诸暨苎萝山,有西浣纱石。
《舆地志》、《十道志》、《嘉泰会稽志》亦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苎萝山卖薪女,曰西施。山下有西施浣纱石”。
历代文人学士喜作歌骊之行,唐代诗人李白《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云:“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之美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施绩
施绩(?—270年),字公绪,三国时期丹杨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之子,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施”。施绩有将领之才,转战四处,是吴国中后期的大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官至上大将军、左大司马,也是当时吴国最高的军阶。
施绩年轻时,因为父亲的关系而当上郎,后来担任建忠都尉。叔父朱才死后,施绩统领朱才的兵马,跟随太常潘濬征讨五溪(荆州西南部山区)的蛮人,以胆量和勇力受人赞扬。后来施绩任职偏将军营下督,处理盗贼事件,执法公正严明。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施肩吾
施肩吾(780年—861年),字希圣,号东斋,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出生于贤德施家村(今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为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唐穆宗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一说宪宗“元和十年进士”),杭州第一位状元。青年时期曾与同乡诗友结成东林诗社。
东林诗社的诗大都失传,入道后称栖真子。长庆(821年—824年)中,隐于洪州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或说“文宗太和中,乃自严陵入西山访道”)。他在《与徐凝书》中自谓“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赖先圣扶持,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其所得如此而已”。又在《述灵响词序》中称“慕道年久”,览《三静经》而行“三静关”法,以开成三年(838)正月一日“闭户自修,不交人事”,后“此三者皆应”。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全唐文》收有《养生辨疑诀》(或作《辨疑论》)等,《全唐诗》也收入其诗作。其养生之说亦见于《道枢》。
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施耐庵
施耐庵(1296年—1370年),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