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人

  1.jpg

  

  张百熙(1847年—1907年),字埜秋,一作冶秋,号潜斋。湖南长沙人。清末大臣,著名教育家。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年(1876年)散馆,授编修。其后先后任山东乡试副考官、山东学政、四川乡试正考官、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江西乡试正考官、广东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户部尚书、邮传部尚书等职。张百熙为官三十余年,积极主张变法自强,兴办学堂、设立保管,并主持拟订中国第一部以政府名义颁订的完整学制——《钦定大学堂章程》。是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

  人物生平

  张百熙少时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现长沙第一师范旧址),进士及第之后,仕途一帆风顺,曾被清廷赐予赏黄马褂、赐紫禁城和西苑门内骑马等殊荣。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为了救国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倡学习外国、维新变法。他们认为维新变法,首先要从废科举、办学堂开始。西太后也不得不声称要“变法维新”,并提出“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宣布逐步废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1901年12月,清廷派时任吏部尚书的张百熙兼任管学大臣,专门负责京师大学堂的恢复和筹建事宜。

  张百熙担任管学大臣后,就大刀阔斧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科举取士体制,并恢复和改革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他认为,原来的京师大学堂实质上仍是一所封建书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1902年8月,张百熙吸取西方先进办学经验,结合国家实际情况,亲自主持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政府名义规定的完整学制。

  为了办好大学,张百熙十分注意延揽人才,他选定直属知州“桐城派”著名领袖吴汝纶为大学堂总教习。开始吴汝纶不愿出任,张百熙便穿着大礼服跪下不起,并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吴汝纶才应允。当时海内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云集门下。如阳湖古文家张筱浦任副总教习;于式枚为大学堂总办,李家驹、赵从蕃为副总办;李希圣为编书局总纂;著名翻译家严复任译书局总办,林纾任副总办;知名人士杨仁山、屠敬山、王瑶舟担任国学老师,孙治让、蔡元培担任史学教习,网罗名流、荟萃高等学府。经过招生,大学堂共录取学生182名,1902年12月17日,大学堂举行入学典礼,宣布正式开学。

  同时,张百熙设立了速成科,分为二馆:一是仕学馆、二是师范馆,还办了医学馆、译学馆、实业馆、报馆和书局等。以后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即由师范馆、医学馆与京师大堂中的医学科演化而来。我国各省派官费留学生留学东、西洋也是从此开始的,从而基本改变了过去的科学制度。

  由于张百熙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过程中,重用了一些比较开明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引起了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的仇恨和反对,他们对京师大堂进行了恶意攻击和造谣诽谤,张百熙则首当其冲。清廷终以张百熙“喜用新进”,有改良主义思想,不够可靠为由,便加派了满人荣庆为管学大臣,对他进行监督。由于顽固守旧势力的多方制肘,使张百熙的兴学抱负未能全部实现。

  经过张百熙的苦心经营,尽管当时的京师大学堂与现代大学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毕竟在我国办起了第一所有诸多现代因素的大学堂,开了现代大学的先河。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市有一位学者张慧剑先生在《大学当年》一文中说:“当时多呼百熙为大学之父”。

  张百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2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六十岁,谥“文达”。1908年8月葬于长沙县春华镇洞田村。其墓现被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百熙的逝世,使许多开明官吏和知识界人士十分悲痛,纷纷撰联悼亡。林琴南挽联中有一句:“一江湘水动悲风”,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知识界对其逝世的悲恸情怀。

  改革学制

  张百熙认为振兴教育必须有完整系统的学校体系及其制度。1902年他以管学大臣名义“上溯古制,参考列邦”,“兼取其长”,拟定了京师大学堂、考选入学、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蒙学堂等各级学堂共六个章程进呈清政府,被清政府以《钦定学堂章程》之名颁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张百熙希望朝廷钦定章程颁布之后,“各省督抚责成地方官核实兴办”,以达到“兴学育才”的目的。然而,清政府对张百熙存有戒心,加上这一学制本身的不完备,因此并没有实行。

  1903年,清政府又增派荣庆为管学大臣。同时派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在原定章程基础上“考求增补”,拟成各级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和仕学馆、译学馆、进士馆等各类学堂章程以及《家庭教育法》、《任用教员章程》、《实业学堂通则》、《各学堂管理通则》、《学务纲要》等文件上奏。清政府以《奏定学堂章程》之名颁布。这就是后来成为全国兴办各级各类学校的依据,并对我国近代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将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第二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五年;第三段为高等教育: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堂三至四年、通儒院五年。与高等小学堂并行的有初等实业学堂,与中学堂并行的有初级师范学堂、中等实业学堂,与高等学堂堂并行的有高等实业学堂。此外,仕学馆、译学馆、进士馆都是属于高等教育性质。

  张百熙致力于教育改革的目的无疑是为了稳固清王朝的统治,但他的努力客观上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奠基人之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张作霖(1875年—1928年),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75年,生于奉天海城县西90华里北小洼村。1887年,从私塾先生杨景镇学习三个月。1888年,其父张有财被赌徒打死,他与二哥前去报仇,枪走火误伤人命,二兄被捕,他逃走,随母亲王氏、妹妹去镇安县(即黑山县)赵家庙村(今属北镇县)外祖父家就食。

  1890年,流落营口县大高坎镇,1894年,投清军宋庆所部当兵,后升任哨长。1895年,清军移防,离队回乡当兽医,与赵家庙村地主赵占元次女赵春桂结婚。

  1896年,经冯麟阁(后改名冯德麟)介绍在广宁县(北镇)加入绿林董大虎匪部。

  1900年,义和团运动,沙俄侵占东北,盛京将军逃走,地方混乱。他于赵家庙组织保险队(大团),负责附近几个村子的治安,后移至北镇县中安堡。 他负责的地区称为“保险区”。张作霖在保险区内很守规矩,不仅遵章守纪,而且维护治安。因此,在这个地区胡匪的骚扰得到遏制。张作霖也得到村人的称赞,他由此声名鹊起。他管辖的范围逐渐扩大,达到二十多个村子。

  宦海生涯

  1901年,春节前夕遭金寿山勾结俄兵偷袭,逃往八角台与张景惠合股,被推为团练长。1902年,于新民受抚,先任马队帮带(副营长)后升管带(营长)。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先为俄军效力后为日军效力。1907年,东三省改建省制,徐世昌首任总督,计擒杜立山有功升为奉天巡访营前路统领。1908年,奉徐世昌命驻防郑家屯、洮南,追缴陶克陶胡叛匪。1909年,奉锡良总督之命追缴蒙匪牙什、白音大赉等。

  1911年,武昌起义,带兵入奉天省城镇压革命党人。1912年,因镇压革命党人被封为关外练兵大臣。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任其第二十七师中将师长。

  1915年,被袁召入京,表示支持“速正大位”。袁世凯称帝后,又被封为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1916年,驱段芝贵离奉,以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

  虎踞东北

  洪宪帝制败后,他被黎元洪大总统任为奉天督军兼省长。1917年,因冯德麟参与张勋复辟,夺其第二十八师兵权,统一奉省军政。1918年,于秦皇岛夺取直系购买的日本军械扩充奉军。入关支持皖系“武力统一”。被任为东三省巡阅使。1918年9月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利用日本的势力控制了奉、吉、黑三省,成为奉系首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力主镇压。日本制造宽城子事件。孙烈臣任黑省督军,鲍贵卿任吉省督军。成为“东北王”。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助直反皖。1921年,被任为蒙疆经略使,辖热察绥三特区。进京组织梁士诒内阁。1922年,吴佩孚揭露梁内阁卖国媚外,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而归,宣布东三省独立,自任保安总司令,整军经武成立陆军整理处。1923年,扩奉天兵工厂;东北大学开学。

  1924年,成立东三省交通委员会。组“镇威军”六个军进关与直系再战,胜,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1925年,奉军进入上海,势达鼎盛时期。浙江督军孙传芳反奉,郭松龄倒戈,日军助张败郭。1926年,北京会见吴佩孚商定讨赤计划。孙传芳北上归附奉系,在天津蔡园开军事会议组“安国军”,被十五省推为总司令,决定打南方和西北的国民军。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成为北洋军政权最后一个统治者。在位期间多次抵制日本人的诱惑,拒绝签订不平等条约。

  皇姑屯事件

  1927年,在北京下令绞杀李大钊等多名革命志士。组成安国军政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北洋政府末代国家元首。与日本满铁社长山本条太郎在北京达成《满蒙新五路协约》秘密谅解。

  1928年,北伐军蒋、冯、阎、李对奉系进攻,奉军全线崩溃。1928年6月2日,张作霖声言退出北京。

  由于他不肯满足日本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包括开矿、设厂、移民和在葫芦岛筑港等),1928年6月4日晨5时许,当张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专列驶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汇处桥洞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这位乱世枭雄身受重伤,当日逝世,享年53岁。这就是当时轰动中外的“皇姑屯炸车案”。这一年12月,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发表通电,宣布东三省及热河省服从南京国民政府,这就是史称的“东北易帜”。

  社会评价

  正面评价

  张作为统镇要地的首领,其政治、军事才能都是值得肯定的。被誉为“乱世枭雄”。苏日虽将张作霖视成眼中钉,却也不得不叹服张是个“压不倒的小个子”。

  张学良则评论自己的父亲:有雄才,无大略。

  孙中山说:“雨亭(张作霖)把东三省治理得很好,不过外有日本掣肘,处境也很难。如果国家统一了,建立革命的中央政府,地方的事就好办多了。”

  负面评价

  穷兵黩武:作为军阀,张作霖一再发动战争,不惜向日本等国借款而且截留盐税等国税收入用于战争。且张作霖的部队奉军军纪涣散,常有劫掠的现象,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刻的苦难。

  镇压民主:张作霖思想较为守旧,曾经数次反对民主主义,屠戮革命党人,并反对共产党,逮捕并处决了李大钊等共产党人。

  巴结日本:张作霖对日本采取亲善,尤其是初期,且大量雇佣日军事人员。但后来张作霖大势已去,国民党快将统一,当时仍控制东北,不甘心受日本控制,而日本正计划入侵中国东北,张在东北的牢固统治反而成为日本侵华的障碍。

0.1460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