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 陶
阜陶是李氏血缘始祖。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剕、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使天下人心信服。皋陶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填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因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皋陶就病逝了。皋陶“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车,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皋陶长子伯益,舜帝赐了嬴姓,为嬴姓部落的首领。次子名仲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三代共26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这种以官为氏的理氏。一直传至理征时止。据载:皋陶,为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利贞
李利贞是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姓第一世。利贞的父亲理征是商朝官,又是李氏家长,他执法如山,办案不畏权贵,深得百姓爱戴。理征对商纣王的昏庸无道,沉湎女色,迫害忠良,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杀身之祸,被判了死刑。按当时法律,理氏整个家族也将面临着被诛灭的危险。理征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决心为理氏保留一点香火,于是带着幼子利贞逃出家门。他们走到伊候之墟(今河南境内)荒芜人烟,又饥又渴。母子以“李子”为生。母子外逃后畏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李姓之始是在商末周初。李利贞在陇西之北繁衍生息,故称为陇西始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 耳
道教始祖,“正史”明确指为李姓第一人。字伯阳,谥曰聃,习惯称他为老子。是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曾任过周(东周)守藏室之史。据《中华姓氏通史》称: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李氏二世,为西周陈国大夫。昌祖生彤德李氏三世,彤德曾孙硕宗,李氏六世,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到李氏16世李干,字符果时,当了周朝的上御史大夫。他娶益寿氏女婴敷,生下李耳,于周平王时任太史。李耳,古之圣人,博大精能,孔子曾问礼于他,受益不浅,说,我见到老子,就像见到了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和老子的学说,流传于后世。着有《道德经》上、下编五千言。被道教视为经典。李耳为李姓第17世。子李宗,字尊祖,为魏将军。孙李同,赵国大将军。同生兖第20世,为赵国相。兖生跻第21世。赵阳安君,二子恪,恪生洪,字道弘第23世,为秦国太子傅。洪生兴族,字育坤,一名汪,为秦国将军。兴族生昙,字贵远第25世,秦国仕御史大夫。昙生四子:崇、辩、昭、玑。崇,字伯佑,仕秦陇西(治甘肃临洮)守,为李姓陇西房的始祖。玑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房始祖。崇、玑为李氏第26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 广
陇西成纪县(今甘肃秦安北)人,出身于行伍世家。其祖先李信在秦灭燕的战争中立过大功,留给子孙后代的除精湛的骑射之术外还有一张强劲的大弯弓。李广聪敏好学,刻苦努力,很快便承袭家传,被文帝选为侍卫官廷的即官。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官)。先后任太守。汉武帝任命他为前将军。李广是汉朝的著名将领,他历事文、景、武三代皇帝,一生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功绩昭著,号称“飞将军”。 是我国著名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在梁山泊百零八将中,有一位百发百中的神箭手名叫花荣,绰号“小李广”。李广为李氏三十三世。
李 斯
楚国人(今河南上蔡县西南)。年轻时当过郡小使。秦王政很是欣赏李斯,提拨为长史。李斯全力以赴,辅佐秦王统一六国,起到了较大作用,到秦王朝建立时,位居九卿之一,掌管全国司法事务廷尉。后为秦国丞相。他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起到重要作用。他反对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等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李斯在秦始皇时期功勋卓著,位极人臣,使满门富贵。其长子李由是三川郡守,其余几个儿子娶的都是秦公主,女儿嫁的都是秦公子。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去世。
李 雄
李雄(274〜334)四川渠县人,十六国时期成国的建立者。西晋末蜀地流民起义领袖李特之子。公元303年继李特和叔父李流为起义军领袖,攻克成都。次年建立政权,称成都王。306年即皇帝位,国号大成。
李 暠
字符盛,小字长生。陇西纪人。汉前将军李广之16世孙,北凉段业(十六国时凉王)时,曾任敦煌太守。庚子元年(400)自称凉公,改元建初,成为西凉的开国皇帝.是李姓的第一个皇帝。传说,李暠身丈二,膊阔四围,豹头虎眼,每餐储一斗,蒸豚二肘,酒量如沧海,力能拔山,气盖世,戏剑钺二百斤如举一羽。李暠在位期间,西凉政权安定、昌盛,被奉为兴圣皇帝。李暠生有十子;谭、歆、让、愔、恂、翻、豫、宠、眺、亮。其中李歆,字土业为西凉后主,他有八子,其中重耳,字景顺,历任恒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使。重耳生熙,熙生三子,其中第二子李虎,即唐太祖。李暠系李氏宗族四十九世孙。
李 虎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字文彬,为后周柱国大将军,因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受封为唐国襄公,并赐姓大野氏。据《新唐书•高祖本纪》载:至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执政时,允许其复姓李。李虎生有八子,李昺为最小一子,先任北周安州总管,后任柱国大将军,袭爵唐国公。李昺的长子李渊,是李虎的孙子。李虎是李氏得姓后的直线世系第五十四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 冰
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著名,二千多年来在川西平原效益卓著。他还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治导什邡等县的洛水和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又穿广都盐井诸陂池等工程。
李 昺
先任北周安州总管,后来任柱国大将军,袭爵唐国公。李昺的父亲是李虎,是后周柱国大将军,因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受封为唐国襄公。李虎生有八子,李昺为最小一子。李昺的长子李渊,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祖上三代以来,一直是西魏、周、隋的大贵族。李昺是李氏家族的第55世。
李 渊
于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李暠七代孙。大唐王朝的建立者,唐代开国皇帝。隋朝任太原留守,隋代北周后为千牛备身(皇帝亲身护卫)。隋炀帝末年,为山西河东防慰大使。义守二年五月,李渊即位于太极殿,国号唐,改元武德,是为唐高祖,建都长安。唐高祖李渊共有22子,其中大子建成及太宗世民、卫王玄霸、巢王元吉四兄弟都是太穆皇后窦氏所生。除玄霸早亡,其余三子均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将领,尤为李世民功劳最大。李渊为李氏第56世。父李昺,祖父李虎。唐朝历十五15代,共二百九十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世民
生于公元599年陕西的一个贵族家庭里,其父李渊任皇帝时,世民为秦王,是高祖第二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史称“玄武门之变”后,八月高祖禅位给李世民,是为太宗。他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一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即帝位时年29岁,太宗在位23年。最杰出的表现是纳谏和用人。既能知人,更会用人,不拘一格地任用贤才。有的是他原来的政敌的手下,都以诚相待,给以重用。
李世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唐朝社会以他即位之初残破不堪的状况,一跃而成为太平盛世。李世民于公元649年病世。他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李氏57世。
李 靖
李靖(公元571〜649),陕西三原人,唐初军事家,精熟兵法,高祖时任行军总管,率军从李孝恭征服肖铣,并取得岭南,任岭南道抚慰大使。又以副帅佐李孝恭,镇压辅公佑起义军。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先后击杀突厥、吐谷浑,封卫国公。着有《李卫公兵法》,原书今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 密
李密(公元583〜618),字玄邃,一字法主。祖笈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后徒为京北长安人。隋末瓦岗军首领。公元616年投奔瓦起义军,辅助翟让联合附近各部义军,并设计击杀隋将,得翟让信任,自统一军。次年取得全军领导权,并杀翟让,对瓦岗军起了严重的破坏作用。武德元年九月,王世充对瓦岗军发起突袭,李密大败,不得已率残部二万人降唐,封邢国公。不久又借率部出征王世充的机会反唐,兵败、死于阵前。李密的曾祖李弼,西魏八桂国之一,祖父李曜,周太保,魏国公。父李宽,在隋朝为上柱国蒲山公,皆知名当代。
李 峤
李峤(公元644〜713),河北人,唐诗人。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官至中书令。玄宗即位,贬为庐州别驾。诗多咏物之作。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有集五十卷,已散佚。中书令李峤曰:“舍人思若涌泉,吾所不及”。 “思若涌泉”被选入典故成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 邕
李邕(公元678〜747),江苏江都人,唐书法家。李邕、唐李善之子,曾任北海太守,以文章书法闻名于世。工文、善书、尤擅以行楷与碑,取法二王有所创造,笔力沉雄,自成面目,对后世影响较大。反对学书法一味摹仿,曾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存世碑刻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文集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
李 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西域碎叶城。是唐代乃至中国整个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公元701〜762年),其先原为陇西成纪人,九世祖为凉武照王李暠之孙。公元705年随家人逃回内地,客居蜀中锦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南)。十岁通诗书,兼习剑术。二十岁游成都及峨眉山等名胜,以诗文见赏于世。二十五岁经三峡漫游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金陵扬州东北访汝南一带。”开元十五年,在安陆(今属湖北),入赘许家,以故相许围师孙女为妻。三年后赴长安。四十二岁称赞他是“谪仙人”,玄宗诏李白供奉翰林院。天宝十五年,被永王李璘辟为王府佐。晚年流落于襄汉及江淮一带。62岁死于当涂(今属安徽)。李白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今存李白诗共千余首,另有赋八篇,文六十余篇。他的诗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他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世绝和五律著称。其诗文,清王琦辑有《李太白全集》。李白为李氏宗族第五十八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 泌
字范源,(公元722〜789),陕西西安人,是唐大臣。任参谋军事,翰林学士,楚州刺史,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玄宗时为皇太子供奉官,历仕肃宗、代宗、德宗三朝,位至宰相,封邺侯。好神仙通术。他七岁能赋诗,谈论国家大事,是位神童。李泌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是李氏家族的杰出代表。李泌死后,其子李繁撰有《邺候家传》流传于世。唐德宗兴元时,李泌为杭州刺史。为解杭州城中缺水之困,始于城中作六井,引湖水以济民。六井中以相国井最大,至今相国井遗址仍存,其余多已湮没。
李 晟
字良器,(公元729〜793),甘肃临潭人,唐朝将领。初在西北边镇为裨将,屡立战功,后调任右神策军都将,德宗时率军讨伐藩镇叛乱;朱此叛居长安,他回师讨平,收复长安。任凤翔、陇右节度使,兼回镇、北庭行营副元帅,封西平郡王。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八月薨,时年六十七。李晟墓位于西安市高陆县白象村渭水桥北端偏东处。其墓为圆锥形,高5米,直经15米。墓前有)唐碑一通,为裴度撰文,柳公权书写,俗称“三经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 贺
字长吉,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816年)仅仅话二十七岁。河南省福昌县(今宜阳县)人。其远祖李亮唐封为郑王。李贺系“王孙”或“宗孙”。他的父亲李晋肃,做过边疆小使。李贺从小聪慧,七岁时便会作诗。李贺因《高轩过》而名动京师,说他“少年词笔动时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李贺的座右铭。元和元年17岁的李贺出门远游。所到之地,都留下了诗人的咏叹之作。李贺一生只做过“奉礼郎”的小官。这朝廷祭祀,朝会的司仪者工作这与诗人的理想差距太大了,便辞官回家。李贺呕心沥血着诗歌二百四十二首流传至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 佯
李佯(861〜936)唐昭王李汭幼子,字伯柔,因巢乱避歙之黄墩,复徙饶之昌水,改名京。唐乾符三年丙申(876)年五月戊寅皇考崩,辛丑皇后崩,丙戌皇兄僼卒。戊戌(878)年,时任饶州刺史的嫡兄李佑又遭黄巢之乱而亡,李佯皇考丧事未毕,仲兄之讣音又闻,时“逢四方兵乱,不能南顾。幸宋威七月奏捷,方取装南奔。不意,王仙芝、黄巢尚在大肆杀戮,道路不通。李佯乃变服御,改名京。涉历万苦,冬始抵饶。而仲兄佑之丧事,已赖歙州刺史季擢仰念宗室,移咨饶州颜标同代葬于鄱之昌水。”李佯闻,往歙州谢擢,因乱不能北返,遂留于歙。己亥(879)年冬,黄巢起义军又攻陷歙州,李佯听说黄巢军有“逢黄不杀”之语,遂避居歙州之黄墩。不久唐亡,又迁新安。李佯生于唐懿宗咸通辛巳(公元861)年,母元妃陶氏。至广明庚子(880)年,李佯年仅十九岁,因为战乱,流离无所,又闻黄巢杀长安宗族无遗类,便断了北归之意,后择地而居,因得“乾九二见田吉”之卜,遂卜迁江西饶州浮梁之界田。娶方氏,生子仲皋、仲安、仲亨。“仲皋补江西寨将,生子三:长子德鹏迁祁门之浮溪新田,次子德鸾迁婺源之严田,三子德鸿守旧土不迁,仍居界田。三田之析,一人之遗也。”,后世称之为“三田李氏”。 界田乃我高源祖籍之发源,我谱存有京公大唐玉牒草册附南徙事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元吴
李元吴(1003〜1048)即夏景录。夏国主。又名曩霄。李继迁孙,李德明子。1032〜1048年在位。好佛,通蕃汉文字、兵法。1032年嗣位,改唐宗所赐姓为嵬名氏。自称吾祖。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立官制,制礼仪,造文字,建蕃学,立左右厢江监军司,辖地22州。对宋辽作战屡获胜,形成宋、辽、夏鼎立局面。后在统治集团争权斗争中被子宁令哥刺杀。李元吴死后,由其子李谅祚继位,在位二十年。后相继是李干顺,李仁孝在位共三十五年。西夏相继还有桓宗李纯佑,襄宗李安全,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继位。李元吴,所建立的西夏国历时190年,时间较长,影响深远。
李东阳
李东阳(1447〜1516),湖南茶陵人,明朝诗人。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宦官刘瑾专权时,依附周旋,颇为时人所不满。其诗多应酬赠之作,古乐府多咏述历代历事。形式上追求典雅工丽,因其政治地位显要,在当时很有影响,形成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李东阳为长沙始祖。任弘治宰相。人称多谋,正德时官升少师少保。
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字天赐,字献吉,明文学家,空空同子,庆阳(今甘肃)人。后徒河南扶沟。弘治进士,曾任户部即中,因反对宦官刘瑾下狱。瑾贩,迁江西提学副使。其文学主张,强调真情,倡言复古。反对虚浮的“台阁体”,对民歌在文学上的价值也有所肯定。与何景明等互相呼应,号称“前七子”。其诗虽有抚时感事,不满葬政之作,但缺乏独创性,流于肤廓。有“空同集”。李梦阳为江西始祖。
李清照
自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人。公元1084年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李格非在朝中当礼部郎,是学者兼散文作者。家中藏书丰富。母亲王氏名门之后,知书能文。
李清照自小聪明好学,五六岁时,能背诵上百首古诗。少女时代,执笔为文,展卷呤诗,更是锦心绣口。李清照十八岁结婚。丈夫是太学生赵明诚,
宋朝有名的金石家。李清照是北宋著名的女词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文学著作,在南宋时已刊了包括诗、文在内的《李易安集》和词集《漱词》等。她写的《一翦梅》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去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该词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广为后世流传。公元1129年她丈夫去世后,过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她的晚年是在寂寞与困苦之中度过的,公元1155年病逝。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善长
字百室,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建立,官拜太子少师,授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是官制,礼仪,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事无巨细,都由他与儒臣谋议而行。洪武三年(1370)。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洪武四年(1371),主持修建临濠(今安徽凤阳)宫殿。时朱元璋徒江南富民14万于临濠,又以李善长管理其事。九年(1376),与曹国公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同议军国大事,督修圆丘。二十三年李善长胡(惟庸)党获罪,连其家人一起处顽强。关于李善长是否参与谋反,明代史家郑晓、王世贞等人均持否定态度。李善长自1354年投入起义军朱元璋幕下,由于足智善断,善于因才用人,深得朱元璋信任,常参赞其左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时珍
伟大的医药学家。明正德十三年,出生在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门外的瓦硝坝。父亲是一名医生,李时珍从小当起父亲的助手。14岁中了秀才。李时珍夜以继日地苦心钻研医药学,重修“本草学”。从1552年起,到1578年(明万历六年)止,总共花费了二十七年时间撰写《本草目》,完成一百九十多万字的辉煌巨著。阅读了近千种书,摘录了上千万字的材料,经过分析、整理、重新编排进书中;他又行路上万里,取得丰硕的成果。《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并对1892种药物进行分类介绍。1593年初秋,76岁去逝。《本草纲目》为我国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606年此书流传到日本与欧美,先后被翻译成日、法、德、拉丁、英、朝、俄等许多种文字,成为国际科学界的重要文献。李时珍的名字和《本草纲目》将在中国科技史上永放光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三才
字道甫,号修吾。陕西临童人,寄籍顺天通州。明朝万历二年(1574)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山东佥事、河南参议、大理少卿。万历廿七年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阳。在任期间,坚决反对矿税,惩治了山东税监陈增及其党羽程守训,深得民心,颇有政绩。被誉为:“清正廉洁的明代大臣”。李三才善于笼络朝士,交结者遍天下。时顾宪成讲学东林,他深与相结,得宪成信任。并尝请得大僚,意在擢用东林党人。万厉中准备推荐三才入阁。天启三年(1623)起为南京户部尚书,未赴任卒。死后遭阉党追论,被夺封浩。崇祯初复赠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自成
李自成生于1606年,陕西省米脂县李继迁寨,出身于农民家庭,幼年上过私塾。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之后,他给大户艾氏放过羊,做工,还当过铁匠。二十岁时父亲病世。李自成到银川驿站当马夫。因无力还债被抓,带上枷锁游街,妻子被县衙当差的恶棍霸占。李自成忍无可忍,杀死姓艾的地主,逃亡甘肃当了兵。1629年,李自成率领部分士兵起义,杀了领兵的将官。李自成体魄健壮,善骑烈马,射得一手好箭。在崇祯年间,他投身于其舅高迎祥的农民起义军后,被称“闯将”。
崇祯(公元1636年)七月,高迎祥不幸牺牲,李自成被起义军拥戴为“闯王”,势力迅速发展。李自成开始政治上有所建树。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纲领。当时,流传的歌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悦。”“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1614年李自成攻占洛阳。1643年10月占领了西安。次年春节李自成正式宣布国,改西安为西京,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同年3月19日就攻占了北京城。绝望的崇祯皇帝朱由俭在煤山(景山)上吊自杀。统治了二百七十余年的明朝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推翻了。李自成进京后,立即着手改革现制。由于进入京城后,农民军部分将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忙于享受胜利果实,对明朝在江南的残余势力听任其存在,对关外满族的阵兵缺乏警惕。当十几万军队的吴三桂勾结军来时,李自成又犯了轻敌的错误,结果损失惨重。他又听信了牛金星的谗言,杀死了李岩,内部分裂,进一步削弱了自己的力量。1644年4月李自成率部撤出了北京,第二年,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时,突然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李自成不幸壮烈牺牲,这年,他仅仅三十九岁。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腐朽的明朝统治,顺应了时代要求。“均田免粮”的政纲,丰富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内容。李自成不愧是农民起义军卓越的领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秀成
太平天国杰出将领。1823年生于广西梧州府藤县宁风乡。父亲李世高,母亲陆氏,家庭贫苦,靠“种山帮工就食”。1851年9月加入太平军,屡建战功。1857年担任军事领导工作被封为忠王。李秀成有勇有谋,与陈玉成的配合作战中,连连取胜,摧毁了敌人的江北大营,又打了著名的“三河战役”。率大军攻下杭州、苏州后,乘胜攻占常州、无锡、苏州等地。进军上海。在清浦战斗中,歼灭美国人华尔洋枪队数百人,缴获洋枪二千余支,洋炮一百多门,给侵略者沉重打击。但是,李秀成此时一心只想经营苏浙,对太平军西征武汉不热心,导致西征失败。1861年李秀成从江西径回浙江。1863年奉命回援天京,同围天京城的湘军激战40多天,由于敌人力量强大,苏浙战场瓦解。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曾国藩攻破天京城。李秀成逃到荒山中被拿获,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鸿章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大臣,洋务派首领。道光廿七年(1847)中进士,后政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咸丰三年(1853)受命国笈办团练。后在安徽巡抚幕府中任职,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同治元年(1862),效法湘军编成淮勇五营,遂率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李鸿章致力于扩张军队,购买西方枪炮,两年内建成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六七万人的地方武装。淮系军阀集团逐渐形成。与外国雇用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清廷褒功,加太子太保御,封一等肃毅伯。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主张向西方学习的重要人物。其办洋务事业时间最长,涉及方面最广,声势巨大。他仿效外国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创立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南京)机器制造局。任直隶总督后,扩建天津机器制造局,以供各省军事需要。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由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漠河矿务局等。建立北洋海军。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派人赴欧美留学。他对中国封建体制的瓦解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李鸿章还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曾代表清朝政府与各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1901年11月去世。溢文忠,被清廷赠封太傅,晋封一等候。着有《李文忠公全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烈钧
原名烈训、字协和、别号侠荑。江西武宁县人。反袁先锋是民国前期护国军领袖之一,1913年7月,他打响了“二次革命”第一枪。生于1880年2月23日(清光绪八年)。父亲李骏兴曾投身太平军,后回故乡务农,后兼营茶叶贩运,家境富裕。李烈钧自幼爱读书和习武,1902年进入江西武备学堂学习,两年后被选送到日本学习陆军,1907年参加同盟会。1908年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任江西混成协第54标第1营管带,后任云南讲武堂教官,陆军小学堂总办,江西都督府总参谋长,都督府海陆军总司令,苏、皖、粤、鄂、赣五省联军总司令。民国成立之初任江西都督,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改革。李烈钧信奉三民主义,反对袁世凯的专制和独裁,1913年7月12日在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宣布独立,通电讨袁,斥袁世凯称帝为全国之公敌。二次革命告败后去日本。1915年12月初,李烈钧奉孙中山之命回国,与蔡锷、唐继尧在云南揭起了护国讨袁的旗帜,宣告云南独立,发表《讨袁宣言》,历数袁世凯20条罪状。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出兵两广。后任大元帅府参谋总长。1924年1月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被蒋介石委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后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历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军参院院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李烈钧主张抗日。1946年2月20日,李烈钧在重庆病故。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济深
李济深(1885〜1959)广西昌苍梧人,字任潮,北京陆军大学毕业,曾任粤军第一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总司令部参谋长、黄埔军校副校长。1933年11月与陈铭枢等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人民革命政府”,任主任兼军委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后,响应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的号召,反对卖国政策。1948年发起成立中国国党革命委员会,任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大钊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李大钊出生时,父亲已病逝几个月,一岁丧母,跟随爷爷度日。过早失去父母的抚爱,使他养成了自立、倔强的性格。李大钊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六年毕业。1913年冬,考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为了反袁世凯斗争中途辍学,1916年5月回到中国,在北京主编《晨钟报》,宣传新思想和抨击反动的北洋政府。1918年初,任北大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编辑。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五四运动,并和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潮作坚决斗争。1920年在北京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党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是中共第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三、四届中央委员。1924年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年代表中国共产党去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国共合作期间,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方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年仅38岁。遗着编有《李大钊选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曾留学日本和英国,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一直从事古生物学。建国后,任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曾任北大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物研究所所长。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在地质学理论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李四光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前景。十几年后,大庆、大港、胜利油田等相继建成,使中国贫油的帽子被甩掉了。1971年因病去世,终年82岁。李四光同志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为中国的地质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著作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以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 达
中国著名的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1890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南省零陵县。1917年春,他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理科。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他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三本着作。1920年8月,他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共同组织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曾代理书记。1921年7月,中共上海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李达为宣传主任。9月,他创办了人民出版社并任主编,出版马列著作15部。1922年5月,应毛泽东的邀请到湖南自修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不久任校长。1923年4月,李达任《新时代》月刊主编。1926年6月,他出版了《现代社会学》。1927年3月,任湖南省党校教育长。1929〜1944年,在上海政治学院、广东中山大学任教。1949年春,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政治大学副校长,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兼任中科院中南分院、武汉分院副院长、院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和常委,中国哲学学会会长,法律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等职。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八大代表,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为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1966年8月24日,李达去世,终年76岁。
李达一生追求真理,矢志不移,尤其是在宣传、介绍马列主义方面,做了巨大的理论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愧是著名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宗仁
李宗仁(1891〜1969)广西临桂人,字德邻,原为国民党桂系首脑。广西陆军速成学校毕业。早年加入同盟会。曾任广西绥靖处督办。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7军军长,西征军总指挥,第三路军总指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武汉政治分会主席。1929年蒋桂战争桂系失败后回广西任护党救国军一方面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政府主席,汉中行菅主任。曾指挥徐州会战,获台儿庄大捷。抗战胜利后任北平行猿主任。1948年4月任国民党政府副总统,1949年1月任代总统,12月去美国。1965年7月回到北京,并发表声明,决心为国家统一作出贡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德全
李德全(1892〜1972):北京通县人。冯玉祥夫人。早年参加反帝反封建民主运动,积极从事妇女解放和儿童福利保健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卫生部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李克农
李克农(1898〜1962):安徽巢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前期负责中央和苏区保卫工作。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抗战期间,任八路军新四军驻上海、南京、桂林等办事处处长,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解放后一直担任党政军重要职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立三
李立三(1899〜1967):湖南醴陵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任广东省委书记。1930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委员、宣传部部长期间,犯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建国后曾任过许多重要职务。
李富春
李富春(1900〜1975):湖南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旅欧总支部领导人之一。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等职。自1927年以后,一直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为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求实
李求实(1903〜1937):湖北武昌人。中共党员。1928年以前历任共青团中央委员、中宣部部长等职。曾任《中国青年》刊物主编、《红旗日报》编辑。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工作。1931年1月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被害于龙华。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先念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国家主席。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11月他率领本乡农民自卫军参加起义。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0月他率领300多名青年加入红军。任4军第11师第33团政委。先后担任红4方面军11师政委、红30军政委等职。李先念率领红4方面军一部由岷江西进,攻战懋功后,同红1方面军胜利会师。他多次指挥战斗歼灭敌人数万人,在西路军建树的功绩,毛泽东同志曾给高度评价称:李先念是将军不下马的。徐向前说:“李先念同志受命于危难时刻,处变不惊,为党保存了一批战斗骨干,这很了不起”。后任中共豫鄂边区省委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军事部长,创建挺进纵队。皖南事变后,他率领新四军第5师1.5万人,坚持敌后抗战。
1941年11月,在汉阳侏儒山战役中歼灭日军5200余人,解放了汉川、汉阳、沔阳地区。先后建立了7个专区和3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组建了5万人的正规军和30余万人的民兵武装队伍。对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李先念统帅和指挥中原军区6万部队,奋力抗争,消灭敌人。敌军30万包围中原,李先念率领1.5万人主力军从北路迅速突破包围圈。击败了胡宗南8个旅的兵,打开了进入陕南的大门。解放了商县等少数县和农村,建立了陕南解放区。中原突围战,是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起点,关系全局甚大。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曾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湖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武汉市委书记兼市长、中南局副书记、中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54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在“文革”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协助周恩来总理主持经济工作。1971年后任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1976年后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83年任国家主席。1988年4月任第七届全国政协主席。1992年6月21日,李先念在北京病逝。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李天佑
李天佑(1914〜1970)广西临桂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百色起义。曾任红军第七军团长、第三军团师长,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团长、代旅长,参加平型关战斗。1939去苏联学习军事,后任北满军区参谋长、松江军区司令员。哈尔滨卫戌区代司令员、第四野战军一纵队司令员、解放军第13兵团副司令员。建国后,历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