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张氏族谱·序》
夫家有谱,所以重本宗明世系,属人心亲骨肉,合贵贱而一之者也。谱废则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称其祖,南北阮一也。而贫富之各异,其乡邾朱之族一也。贵贱之若凌其分是无惑乎,固之不通于伦而韬之欲附于仪也,谱其可以或谩而废长哉。
吾张氏远祖九龄,世居曲江,至五世纲徙居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纲之曾孙彻唐进士,任范阳监察御史,赠给事中。彻六世孙喾,为唐运使掌平籴事,始居古冈。洪源钜派厚德殊勋著史册,扬于人言固不容赘。夫何时际胡乱,三子各就产分居,朝列之后分而小范、北街、泷水,朝之后分而张桥,朝清之后分而沙冈。治乱相寻谱牒,散越莫知悉详。近稽吾荣翁孙纯徙居泷水,纯翁孙丙与寅,由泷水迁石头、棠下。俊翁居豪山,至于富翁,生二子:长清、次诚。诚生三子:长仁、次寿三口。寿居小范仁,生廉,迁居沙富,又分塘河各乡,根本一脉相承,照然可考。非若伦韬之扳授附和,苟且相依也呜呼。七世之传若是其未远也,然而以前无有记者之况数十世乎,故不揣愚昧历考颠末搜其遗缺,为图格以正之。于先复胪年世,娶适姓氏于后,上不忘乎,祖宗下不遗乎,疏远使派别而源不分世远而情未远也。于是大本立而世系,明骨肉亲而人心属幸,而富贵莫以为骄,不富贵莫以为屈,则人纪修而大伦敦矣。虽生终年月,娶适姓氏不尽详,而大略亦可考,亦夫子存羊之意也。后之子孙稽吾之所未,稽自一家以及一族得其所据焉。遮使愈远愈彰,人人皆知所自出也。是为序。
大明嘉靖十九年九月初九日
仲礼翁第七世孙子元撰
番禺龙岐《裕庆堂张氏族谱初编·序》
盖闻族之有谱,所以溯本源。而绵嗣续,敦孝悌,而笃亲亲也。我族系出南雄保昌县沙水村珠玑里,文献公二十八世孙,宗仲公之次子也。元至正二十四年,因乱徙居,随兄至石桥,自见岐阳山水清胜,遂卜为世居焉。作述开基,历十余代,而本支繁衍,己有三百之奇。清康熙甲辰,迁徙三年,流离失所,幸王巡抚奏准皇仁开复,共庆安居。而世系之谱,几己废缺无存。曾叔祖儒贤公留心纂述,著成一谱,以启后人,其功岂不伟哉。但只列某世某名,而不上溯其所由生,又不注明其所生之子何名,未免难以稽查,况延至于今,将己百载。而族姓之蕃昌,无人著述,又何以溯本源,而绵嗣续也。余晚年闲暇,因念族谱之重,不可缺略,爰搜之私藏,询之父老,仍辑为谱。并注其名,所生系由何人,及所生之子何名,贯串开列,使之一览便明。虽间有一二过继,及娶妻某姓,不能尽志,亦疑以传疑,不敢妄有增减。以益吾过,后之孝子慈孙,继而修之。则百世之远,可考而知也。
岁
嘉庆岁次甲戌仲春上浣谷旦 十三传孙德隆敬修
(摘录番禺龙岐村《裕庆堂族谱初编·序》)
番禺沙湾紫坭《张氏家谱·序》
尝思族谱之义,由国之有史也。不论美恶富贵,孙枝否泰宗祖葬,尽笔于谱书之,详悉万氏共观千秋在目,使后子孙不忌厕自出也。究其谱之原始,自唐柳芳乡张氏之先,出于绍良公,字超远,生二子:长曰九龄,字子寿,世居韶州曲江,为唐宰相。次曰九皋,字子鹤,为荆州太守,遂居绵竹。历五世而生成,咸之曾孙日琰,迁居南雄珠玑巷而居之,娶王氏,生二子:长曰世鹏、次曰世龙,字普济,乃魏公四世孙张琰之次子也。生于宋朝,仕至五经博士,配妣马氏,自南雄珠玑巷迁居于龙江白社坛,不祧之祖也。建祠曰“申锡堂”,诚为报本哉。迨由龙江而紫水,紫水而桃村,世远族繁。迄至于今,或富贵贫贱之相悬,或游宦而乐夫远方,或商贾而虽夫乡族久而不还。由是孙枝日蕃,欲寻根本而还宗人,莫认彼莫所辩,于是失其所宗诚可悯也。余虽不敏目亲斯世,有失于宗者,有矢有非,而是者有矢,因感其心期载其家谱,留传子孙。俾知祖考所自出纵有他乡,莫旋虽南北悬殊,而按谱以稽森然雁序。是故昭穆无所紊,宗枝得其脉,遗我子孙代代相承,万世不配也。是为序。
凌涌《张氏族谱·序》
余张氏秦汉以前无稽矢。至唐有讳彻者举进士,为御史,生子兴,世居南雄敬宗巷,七世同居。唐敬宗闻而嘉之,赐珠玑绦环兴,避帝讳,改所居之巷为珠玑巷。兴子盛,盛子昶。昶子廷泽、廷范。廷泽子喾,少而孤就鞠于廷范,范由孝廉举为御营使,督岭南常平司。浚梁篡唐位,义不再仕,遂携喾迁于冈州韩屋桥。喾生三子:长名荣、次名华、三名昌。因叔祖彦泽破门有功,本族子孙皆得受封。荣封朝列大夫;华封朝议大夫;昌封朝请大夫。赘配登名里,何伯川公女,居古冈州沙堤乡。置义禀遇凶,岁以粟赈济于贫民,民德之塑神像祀焉,沙岗一派皆昌之后也。缘宋季元乱,谱牒毁于兵灾,其间失传者或缺焉弗详。至我祖绍宗公系昌祖之裔,又自沙岗迁于凌涌。三世原达公,为元朝南京都防御使,九世凌山公登嘉靖庚戌进士。至十一世孙济甫,万历戊午复举乡荐,前后游喾代不乏人噫。绍宗公以上既难悉详,绍宗公以下谱可不修乎,故予与兄弟建奄、宇心,吾辈搜旧谱而重修之,以绍宗公为凌涌南岸一支之祖。自一世以及世世,凡祖考名绕出处,事业与夫生终年月,萍山处厕,男女配婚之类,靡茔不尽,俾子孙观谱者思焉。睹讳跷则思显亲而扬名,睹事业则思绳武而赞绪,睹生终穷葬则泣社庐墓之思切,睹男女婚配则茑萝松柏之思殷庶几乎。礼教之风,孝义之俗乎。昔苏公作谱而曰,观吾谱者孝悌之心油然而生,马玲读祖传慨然曰,岂可使祖勋坠于地下。予谓今日之谱,亦然盖人情有感者心也,所以发吾心之感者谱也。谱以传世思祖宗,而不见先祖宗之谱传,即见祖宗也。岂有见祖宗之谱传而不油然兴孝悌,慨然思祖勋乎噫。贤才出则国将兴,子孙才则族将大,倘吾子孙之才。闻苏马之言而兴起,感谱传而追思,有能出为名臣。如辙、如彦泽、如原达、凌山公者,树勋业于朝廷处为高士;如兴、如昌公者,播德义于乡曲此孝悌之盛事,而继祖勋于不坠者,其为是谱之光也,匪小矣。余深有望马谨序。凌涌张族班次 统承先德,世秉公清。道宗孔孟。学效周程。文章华国,奕赞圣明。
龙飞天明万历庚子秋 十世孙凤翎 撰 由光绪十九年增修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一、谱名
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莆田蔡氏族谱》、《建阳蔡氏宗谱》等,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莆阳蔡氏重修族谱》、《潮州北厢蔡氏六修族谱》等。使后人能从家谱的名称中就能了解到一些最基本的信息。
二、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蔡姓的郡望大都是“济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丰山的“丰田”家族来自丰山,为了有一定的区别取名“丰田”。
堂号一般写在写在家谱的封面或首页。
三、谱序
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名人,传承简介、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谱序大多由本族名人撰写,如襄公十世孙蔡戡写的序:蔡氏族谱世系序。
四、姓氏源流
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例如:蔡氏的来源有三,除周朝封蔡氏始祖蔡叔度于上蔡,后人以国为姓的蔡氏外,其他还有出自姞姓,为黄帝支裔,以及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但蔡氏的后裔大都属于前者。
五、家训
又称族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 、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钦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六、家传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传记等。家传包括了恩荣录在内,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七、艺文著述
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 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莠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
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八、世系表
世系是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统,也叫世系表。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通常是五代为一表。世系表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 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九、家谱附件
家谱是记载家谱的传承、演变、兴衰的一本家族的史记,除了记载以上内容以外,还有一些人文资料、契约、墓图等将做为家谱的附件,加入到家谱中,过去的一些田产、土地等契约虽因时代的变化,已没有实际意义,但做为家谱资料,还应保留。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数据为辅,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
1.族产、契约: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2.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现代家谱也可以将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也可以收入家谱资料中。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
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5.字辈、排行、行第
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迁徙的变化,不少后人取名不少没有采用字辈。原因多方面的,主要是字辈取名基本上是四平八稳、吉利祥和的文字,现代人取名喜欢个性化,因此,用辈序取名就少了,但做为家谱,为了方便寻根问祖、理顺长幼关系,还是应按家谱辈序取名,最少应有一个“家谱名”,做为家谱中记载的名字。
6.领谱字号
家谱一般为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的存放祠堂。过去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现代的家谱已超出了以上的范围,有的甚至以图书馆收录为荣,并以赠送给本族或外族为礼品的。
7.续后篇或称余庆录。
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8.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