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回军上杭诗》轴 纸本 行草书 138.5×69cm 正德十二年(1517年) 上海博物馆藏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年—1528年),工文章,善书法,书法多以行草为主,师法王羲之。流传作品有《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
作品
释文:山城經月駐旌戈,亦復幽尋到薜蘿。南國已看回甲馬,東田初喜出農蓑。溪雲曉度千峰雨,江漲春深兩岸波。暮倚七星瞻北極,絕憐蒼翠晚來多。雨過南泉庵,梁郡伯攜酒來,即席漫書遂錄呈。守仁頓首。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四十六岁。正月至赣平寇。行十家牌法,统兵大破大帽山军,二月十九日,直捣象湖,杀詹师富、温火烧等七千有奇。漳南数十年逋寇悉平。至四月,王阳明方驻军上杭。故此幅的写作时间当在一五一七年四月。时三月不雨,至四月班师,驻军上杭,祷於行臺,得雨。诗中“溪雲晓度千峰雨”印证了这一时间。梁郡伯為地方官,与王阳明有交往。王阳明一五一五年曾有手札给他。本幅是草书,书写轻鬆自如,喜悦之情自然流露在点画问。笔意酣畅,字势较為紧密,字形大小 穿插,颇有轻快之节奏,顾盼照应,一气呵成,是一件佳作。
{page}
王守仁《与王侍御(王济)书》页 楷书 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藏
作品
释文:侍生王守仁頓首敬啟。侍御王老先生大人執事。昨承頒胙, 兼錫多 儀。生以丁日感微寒,迄今未敢風,未能參謝。感荷之餘,可勝惶 悚。先遣門人越榛、鄒木請罪,尚容稍間面詣也。即日侍生守仁再 拜啟上。外小詩稿一通呈教。餘空
王阳明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龙泉山北麓、阳明西路以北的武胜门西侧。即余姚寿山堂。现存王阳明故居并非明代故居,乃是后世寿山堂(清朝中期建筑,桥梁专家叶樊(字季卫)所建)基础上进行重修的。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就诞生于故居内的瑞云楼,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规模宏大,格局完整。
王阳明故居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王阳明故居地处余姚城区传统历史街区武胜门路西侧,阳明东路以北。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达4600多平方米。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反映出明代浙东官宦建筑的一些典型特点,用材粗壮、气势恢宏,各幢建筑结构严谨,按中轴线对称分布,主次建筑分布有序,饰件素雅。整个故居既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庄和典雅之气度。故居建筑自南至北沿中轴线分别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及瑞云楼、后罩屋。其中,砖雕门楼系仿木结构建筑,四柱三间,柱为石质,所饰砖雕斗拱、翘昂、面砖雕刻细致,工艺精湛细腻,体现了当时砖雕技艺的水平。大厅--“寿山堂”系三开间高平房,高大宽敞,结构古朴大方,用材粗大稳实,构件装饰严谨。寿山堂内明间廊下挂有姜东舒所书的“真三不朽”匾,这是历来对王阳明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皆居绝顶的确切评价。
王阳明故居的主体建筑——瑞云楼为重檐硬山、五间二弄的二层木结构楼房,有先人端云送子传说,故名端云楼。
出大厅过甬道便是王阳明故居的主体建筑——瑞云楼。瑞云楼为重檐硬山、五间二弄的二层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达到532.56平方米。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楼下现布置有《王阳明史迹陈列》展,展示了王阳明先生生平所至的各地遗迹图片,先生留下的诗文名篇及部分实物资料,系统介绍了王阳明先生一生的业绩成就,诠释了阳明学说对日本等海外诸国的深远影响。楼上辟为王阳明及其家人居室的复原陈列。楼前为通道,两侧为庭院,种植了花草树木,东西两侧分立由日本友人捐赠而立的“阳明学纪念碑”和“修复瑞云楼碑”。此楼主体后在清乾隆年间被焚毁,而仪门、正厅等四周建筑基本完整,火烧场遗址一直保存至今。1996年由市政府拨款,在火烧场遗址上借用别处拆迁的明代建筑原材料,仍按明代风格,参照故文献《瑞云楼记》所述原样在原址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