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1.jpg

王夫之 《大雲山歌》(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简介

王夫之(1619年—1692明末清初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学者。字而农,号姜斋,湖南省衡阳人。晚年长期居于衡阳石船山,所以人称船山先生。王夫之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叔父、兄长都是饱学之士,他自幼受家学薰陶,从小颖悟过人。明崇帧十六年1643年),王夫之考中举人,北上会试不成返回家乡。不久,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清兵入关;明朝灭亡。王夫之悲愤欲绝,曾于衡山等地图谋起兵反清复明,失败后流落零陵、常宁的深山瑶洞,隐居写作了《周易外传》等书。1675年,他在衡阳湘江西边的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度过了自己晚年的17个寒暑。这时期,王夫之贫病交加,还受到清朝统治者的监视。在艰难的处境中,王夫之毫不丧气懈怠,发孤愤以著述。

他的儿子王在《行状》中这样描写父亲:“自潜修以来,启瓮牖,秉孤灯,读十三经。廿一史及朱张遗书,玩索研究,虽饥寒交迫,生死当前而不变,迄暮年,年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扰时置楮墨于卧蹋之旁,力疾而纂注。”王夫之一生坚持爱国主义精神和刻苦精神,至死不渝。在湘西草堂的17年,是王夫之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刻苦撰著,为后人留下了极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

王夫之一生著述共达100余种,400多卷,体系浩大,内容广博,在哲学、经学和史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均有研究,善诗文,也会词曲。其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他与黄宗羲、顾炎武一起被誉为“明未清初三大思想家”,维新志士谭嗣同更称其学术和思想“空绝千古”,“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下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作品

王夫之墨迹传世稀少。《大雲山歌》书风神清气舒,可谓难得珍品。

王夫之《大雲山歌》绢本行书 

尺寸:185.8×45.5cm 

永陵.jpg

永陵,坐落四川省于成都市金牛区,是我国五代十国前蜀(907年—925年)皇帝王建的陵墓。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河南舞阳人,平民出身,青年从军,智勇兼备,曾任宫廷禁军将领。在唐末军阀的混战中,逐步据有四川大部及重庆、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一带地区。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称帝,建都成都。前蜀的建立,使蜀地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与文化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公元918年,王建病逝。其幼子王衍继位后,荒淫失政。公元925年,前蜀为后唐所灭。 

永陵陵冢呈半球形,直径约80米,高约15米。陵冢*缘有9层保顶(地下4层,地上5层) 永陵地宫为纵列式券拱顶砖石结构(内石外砖),平面布局分前、中、后三室,全长23.4米,最宽处6.1米,最高处6.4米,三室之间以木门作间隔,中室设棺床,上置棺椁,后室安放王建石刻真容像。地宫前面一段券拱建筑,系20世纪50年代为保护地宫而增修。 永陵文物有三大特点:永陵是迄今所知唯一的陵墓室修筑在地表之上的地上陵,历时千年完好无损,堪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例典范。 

地宫中室棺床四周雕刻的“二十四伎乐”,神形兼备,精美绝伦,生动地再现了唐五代时期的宫廷乐舞场面,是我国五代石刻的经典之作和研究古代乐舞的极宝贵资料。永陵随葬品中,如“玉大带”、“谥宝”、“哀册”等,皆为稀世之宝。 

永陵及其文物具有崇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0.0808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