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jpg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而于1971年建成的。铁人纪念馆原址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解放二街8号,是1989年在“铁人王进喜同志英雄事迹陈列室”旧址上新建的。全馆总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3万平方米,主馆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


馆舍历史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原址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解放二街8号,是1989年在“铁人王进喜同志英雄事迹陈列室”旧址上新建的,全馆总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2003年2月,由大庆地区石油石化企业、中共大庆市委、市政府共同协商,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支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批准,决定迁建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新馆由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严云波主持,于2004年开始设计,于2006年竣工。2006年8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大庆油田考察工作时亲笔题写馆名。新馆历时近三年的建设于2006年9月26日大庆油田发现47周年纪念日开馆。


建筑布局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位于让胡路区世纪大道和铁人大道交汇处,在管理局办公楼和铁人广场对面。馆区占地面积11.6公顷,主体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4790平方米,展线总长度917延长米。主体建筑外形为“工人”二字组合,鸟瞰呈“工”字形,侧看为“人”字形,象征这是一座工人纪念馆。主体建筑高度47米,正门台阶共47级,寓唉意铁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建筑顶部为钻头造型,象征大庆油田奋发向上,积极进取。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馆区内的雕塑《崛起》、《奋进》、《五把铁锹闹革命》等错落有致地矗立于馆区。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的4个展厅,分布在一层和二层,三层和四层是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游人不得上去。楼上与楼下之间有自动扶梯和直梯相通,同层展厅之间有回廊相连,总体展线呈顺时针方向走势。整个陈列以铁人王进喜生平事迹为主线,以大庆石油发展历史为副线,内容丰富翔实,形式多样,除了采用照片、文字、电动图表等传统的展示手段外,还采用了硅胶像、沙盘、场景复原、多媒体等现代展示手段,较好地表现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这一主题。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展览共分出了:《不屈的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悔奉献》、《鞠躬尽瘁》、《精神永存》等七部分,集中展示了铁人王进喜的生平业绩及用终生实践所体现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各展厅之间的通道处,根据内容的需要,增加了巨幅国画《大庆工人无冬天》和战报墙、会战诗抄墙、宣传铁人和石油会战的美术作品。


影响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黑龙江省军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在2009年年10月举行的第八届(2007—200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评选中,大庆铁人纪念馆《石油魂———铁人王进喜生平业绩陈列》荣获“十大精品奖”。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是大庆人的“西柏坡”,是大庆耀眼的一张名片。

     

王子登仙

在位二十七年的周灵王是东周时期一个平庸的帝王,但太子晋却口碑极佳,温良忠厚,聪明博学,年纪较轻就开始以太子的身份辅佐朝政。师旷是春秋时代著名的音乐家,晋平公派他晋见太子晋时,曾与他探讨君子之德,太子晋联系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的作为,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使得曾经劝说晋平公治国要以“仁义为本”的师旷心悦诚服。

周灵王二十一年(551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宫也受到洪水的威胁,就在这个时候,太子晋与周灵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分歧。周灵王准备沿用壅堵的方法,太子晋反对道:“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同时以禹的父亲鲧用壅堵的方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批评了周灵王的治水计划。忠言逆耳,也许是太子晋的批评过于尖刻了吧,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太子晋被废黜后,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不到三年,就抑郁而终,年仅十七岁。

就在师旷拜见太子晋的时候,见到太子面色发红,认为这是身体不佳的兆示,太子晋预言说:“我再过三年,就要上天到玉帝之所。”太子晋的死神奇地验证了他的预言,正因为如此,民间逐渐将他传说成为一位神仙人物。据《列仙传》中记载的神话故事说,太子晋喜欢吹笙,声音酷似凤凰鸣唱,游历于伊、洛之间,仙人浮丘生将他带往嵩山修炼。三十余年之后,一个名叫桓良的人遇见太子晋,太子晋对他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与我在缑氏山相会。”到了那一天,太子晋乘坐白鹤出现在缑氏山之颠,可望而不可及,几天之后,太子晋挥手与世人作别,升天而去,这也就是“王子登仙”的传说。唐代武则天封禅泰山时,封太子晋为“升仙太子”,并为他立庙,多年之后武则天来到嵩山,立制了御书《升仙太子碑》。据说,现在河南偃师县缑氏山上仍有别名仙君观的升仙太子庙。后世的文人在他们的诗作中也常常引用这一典故,屈原在《远游》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由此看来,“王子登仙”的神话传说在历史上还是影响比较大的。

       

0.0868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