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固
席固,字子坚,安定郡人(今甘肃泾川北),后周昌州刺史。汉高祖时,为建威将军。 梁大同中,为齐兴郡守。魏大统十六年,为昌州刺史。长子席世雅,为车骑大将军,大象末年,位至大将军。次子席世英,至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席固,内明敏而外质朴,喜周易术数,精通兵法,琴棋书画。
席固少有远志,心性聪敏而外貌质朴。南朝梁大同年间,为齐兴郡守。后来,先仕北魏后投东魏的侯景,547年率部投降梁朝,不久又起兵反叛,549年攻破建康,梁武帝萧衍被困饿死,侯景另立皇帝,大权独揽。此后,又陆续派军在三吴地区大肆烧杀抢掠,造成了对社会破坏极大的“侯景之乱”。席固久居郡职,有识之士多归附之,遂有亲兵千余人。梁元帝嗣位江陵,迁兴州刺史。于是军民慕从者,至5000余人。席固遂欲自据一州,以观时变。后惧王师征讨,方有归顺朝廷之表现。他曾经私下对心腹之人说 :“今梁朝失政,扬都覆没,朝廷不仅不能复仇雪耻,反而骨肉相残。北方宇文泰创启霸基,以礼招携。我欲决意投奔,与卿等共图富贵。”左右闻此言,未有应者。席固进一步以祸福之理相喻,诸人才勉强同意。
550年,早有异志的席固率亲信投奔西魏,并献上全州土地。此时,西魏丞相宇文泰正欲南取江陵,西定蜀、汉,听到席固归附,礼遇甚高。乃遣使就拜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侍中、丰州刺史,封新丰县公,邑二千户。在丰州刺史任上,席固仍然沿用梁朝的政法,不遵北方制度,但朝廷迁就他归附的功劳,巧妙地任用他人代替,而让其转任湖州刺史。
席固因为没有入朝觐谒而蒙荣授,所以心中十分不安,遂请求入觐。宇文泰许之。及席固至,宇文泰与其欢宴,赏赐甚厚。进爵静安郡公,增邑并前三千三百户。不久,又拜昌、归、宪三州诸军事、昌州刺史。
席固居家,事亲以孝,友爱弟兄,为州里所称许。历官之处,励精图治,颇有政绩。
557年,北周建立。席固仍然在地方为官。564年,席固卒于昌州,时年61岁。北周武帝宇文邕追赠其为大将军,襄、唐、丰、郢、复五州刺史,谥曰“肃”。并下令襄州赐其墓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席旦
席旦,字晋仲,北宋时期河南人。七岁能诗,元丰年间,考中进士。
徽宗召对,擢右正言,迁右司谏。御史中丞钱遹率同列请废元祐皇后而册刘氏为太后,旦面质为不可。遹劾旦阴佐元祐之政,左转吏部员外郎。改太常少卿,迁中书舍人、给事中。新建殿中省,命为监,俄拜御史中丞兼侍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席书
席书(1461年—1527年),字文同,号元山,明四川潼川州遂宁县吉祥乡(今遂宁市蓬溪县吉祥镇)人。明代学者、官员。明朝顺五年(1461年)生。明弘治元年(1488年)中举,弘治三年(1490年)中进士,授任山东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北)知县。正德中,历河南按察司佥事、贵州提学副使、右副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世宗即位,“大礼”议起,他揣帝意,草疏以宋英宗入继大统为例,议尊皇父兴献王为皇考兴献帝,疏成,以示桂萼,萼遂上其疏,合帝意,赐召见,特旨授礼部尚书,自此世宗倚为亲信,眷顾隆异,虽辅臣不敢望。
嘉靖六年(1527年)二月初五日进武英殿大学士致仕,赐第京师。三月十一日卒,年六十七。赠太傅,谥文襄。有《大礼集议》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席上珍
席上珍(?~1555),靖江人。明抗倭烈士。自小练就一身功夫,且胆识过人,急公好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大股倭寇犯靖,所到之处,房屋尽遭焚毁,2000余名百姓遭屠戮,血流成河。倭寇逼近县城东门时,城上官兵惊慌失措,城内人心惶恐,一片混乱。秀才席上珍闻知敌情后,义愤填膺,向县丞主动请缨率众前去杀贼。县丞因嘉靖帝未曾有抗倭圣谕,加之倭寇凶狠残暴,担心抵抗不成,反遭致更大的灾祸,便借口出战的日子不吉利,不肯出战。席怒发冲冠,激昂地说:“贼寇疯狂进逼,我们如果只是观望徘徊,任其杀掠,其气焰必然更加嚣张。如果予以迎头痛击,挫其锐气,贼寇必然退出。我愿与贼众拼死一战,以保乡土平安。”随即便召集100多名义士,各执兵器,准备战斗。他一面派人探听贼寇的虚实,一面站在城头观察贼众行动掀起的烟尘,分析判断敌人的去向。然后率领众义勇壮士,一鼓作气,从东门杀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贼群,夺得贼寇的战马,猛冲猛杀。骄横一时的倭寇见他们来势凶猛,惊骇奔逃。席身无铠甲,在敌群中奋力拼杀,在杀伤10多名倭寇后,自己也身负重伤。稍后,溃败的倭寇惊魂初定,复又整队杀回。席毫无惧色,横刀挺立,扼守在泰家桥头,寸步不移。倭寇自恃人数众多,将其团团围住。席不畏强敌,镇定自若,毫无惧色,继续顽强抵抗,终因众寡悬殊,后援无继,刀折力尽,被倭寇刺倒。正当倭寇得意忘形之时,席陡然起立,手持大刀又杀伤几名倭寇,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倭寇经此重创,纷纷逃散。
清末诗人何星榆曾写有新乐府《东门桥》,赞叹席的可贵精神和壮烈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