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故居

席氏厅堂

blob.png

席氏厅堂,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朱家角镇东瑚街席家弄内,是镇上现存较为典型的明代宅第建筑。

席氏原籍洞庭东山,明嘉靖礼部尚书席永培告老回乡后,因避乱迁来珠里,爱其土俗淳厚,遂建宅定居,后子孙繁衍,成为镇上望族。

席氏厅堂,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宅第座南朝北,正墙门面对瑚偕港,向后一直延伸至祥凝浜,前后共五埭厅堂;正墙门前有三级石阶,石阶两旁分竖两座扁圆形石墩,雕有奔腾麒麟,这在民间建筑中十分罕见;沿河有石驳、河埠、水墙门。头厅建筑高大宽敞,庭柱石墩,硕大无比,气度非凡,解放前为席氏家族婚丧喜庆的场所。头厅仪门上的砖雕,现仍保存完好,特别仪门上方中央有“乐且有仪”四字,两边雕有龙凤走兽各种动物,造型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砖雕刻画细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比周庄沈厅仪门砖雕更胜一筹。二道仪门和围墙上均有精细砖雕,如同工艺展览的殿堂。据传围墙有一块鲤鱼跳龙门的浮雕,毁于太平军进驻本镇的战乱中,后慕王谭绍光得知,命人重雕一方补人,故其砖色刀法和其他砖雕有所不同。二厅为起居问,后厅则朝南三开楼台,上建凉台走廊,有雕栏围之,外有画栋护框,在这里登高远望,水乡野景一览无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席氏古民居

席氏古民居座落在红安县七里坪镇罗畈村王家洼湾,该民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

古民居建筑为青墙黑瓦,共四重房屋,每重正屋9间,厢房6间,合计60间。整个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外形为正方形,每重分别设计有两个天井,房内设计为每重木楼相通,由一个大门进出,楼上楼下错落有致,层层相连。房屋为明清年代典型的村落民居。由于该建筑地处山区,当时交通闭塞,故保存完好。从70年代至2011年,该垸约有10户席姓后人在此居住,2002年还有5户村民居住。直到2011年所有席姓人才搬离此祖屋。目前,该民居外形外貌保存较为完好,内部土墙有部分倒塌,部分木柱、椽子腐朽老化,抢救保护迫在眉睫。

据老人和席氏家谱记载,该民居屋主为席熙皇,席熙皇生前育有三子,席家靠贩卖粗盐起步到发家,席熙皇中年得病早逝,其家仆(另请长工)张自乐接手席家生意,并将生意逐步做大。张自乐功成后并没有因功自居,并一如既往地打理着席家的生意,一直尊称席妻为主人,自己以席家下人自居。他这种高尚的品德和本份的为人深深感动了席姓后人,在当地传为佳话,以至后来被席性后人遵称为义祖,并将张自乐逝世时破例安葬在席熙皇身边。每年清明节席氏后人祭祖时,对他们的义祖张自乐一同祭拜,为当地人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树立了榜样。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邯郸峰峰矿区席氏家族四合院

邯郸峰峰矿区席氏家族四合院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村镇李岗西村内。在邯郸市峰峰矿区申报传统古村落和古民居保护普查过程中,发现了这处古民居保存完好,别具特色,距今约有近200年历史的四合院。这处古民居是冀南山区典型的四合院,结构与其他古民居无异,不同之处是这处民居建筑上所表现和蕴含的传统文化气息非常浓郁,是研究古代建筑思想、雕刻艺术、生活习俗、文化传承、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珍贵实体标本。[2] 

据村干部介绍,这处古民居为当地席氏家族所建,具体建设年代难以考证,但至少已经住了五六代人了,现在还居住着席氏后人。该民居在村中央,坐北朝南,院门朝东北方向开。院门楼正中为砖雕楷书四个大字“信义和平”,端庄秀雅。大门拱圈上,砖雕楷书刻着“松竹青”。木制大门的门额上书“和为贵”。

走进院门,迎面墙上是一块砖雕影壁,正中刻着一个硕大的行书“福”。旁边一副对联,上联“唐朝赐我文进士”,下联“清朝敕封武奎神”,横批“镇宅之神”。如果按照这副对联所说,唐朝中进士,清朝武状元,这可不是一般家庭。这副对联是席家对自己祖上功德的记录和颂扬,还是别人一副现成的对联,觉得不错,就刻在自家影壁上了,村里无人能说得清,就连席家传人也不明白。 

过影壁墙左转,就进入院落。院落为典型的上下院,上院主房,下院东西两侧为对称厢房。目前,上院的主房还保持砖房原貌,两侧厢房已经翻新。主房对面的倒座房原貌保持完好,特别是这面墙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祈福吉语和诗词格言镶入墙体,浓缩了我国古代儒家、道家和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优秀精华,在古民居中极为罕见。


0.0715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