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温趣闻轶事
赐名克用
沙陀部徙山西,懿宗封赐首领朱邪执宜皇姓,赐名李国昌。李国昌大喜,大摆宴席,席温亦入关相贺。
国昌长子,年十三,席间表演箭术,一箭落双鸭,技惊全场。李国昌对席温请求道:泾州与我部素睦,亲若兄弟。吾子与君亦有半子之谊。近蒙赐姓,然四子未得其名。吾素知泾州通术数,知天时,可否为吾子赐名?
席温欣然答允。因沙陀刚烈,温以克字论辈,望国昌后人得王化束缚。长子勇烈,当堪大用,望其可尽其用,取名克用。次子性乖张,好与兄争,望知谦谨,取名克让。余两子尚幼,不得习性,取名克恭,克宁。
贻兔蓬莱
席温携族人初至东山,因此地植被肥美,人迹稀疏,正逢兔患。
席温带族人治兔,但不愿绝其类。太湖深处有三山岛,与东山互见,传如蓬莱,有神女三姐妹,各居其一。席温念嫦娥有玉兔。而蓬莱神女却枯守孤岛,无以相伴,岂非惜哉?
于是遣三子,各操一舟,将余兔分作三船,送上三岛。
直至今时,三山岛仍遗有养兔传统,盖自此始。
洒酒为界
昭宗后期,朝政被权臣朱温控制。唐名存实亡。各地方政权也都暗流涌动,纷纷称王自立。当时最具争议的称号就在吴地。昭宗在902年,904年两封吴王,分别封了杨行密和钱镠。
904年,杨、钱二人结重兵于虞山对峙。因为虞山为古吴国初代国君墓,封虞山者,为吴王正统。两个吴王之战,一触即发。
为了不让生存之地卷入战乱,也不想见两位故人伤了和气,年迈的席温率族中健者赶往虞山。
席温和杨行密的救命恩人,知遇上司郑棨是至交;和钱镠娘家又是姻亲,算来都是二人的长辈。杨,钱两人皆为一代人杰,自然不会对席温留难。于是席温倚老卖老,邀二人到尚湖之滨,斡旋其中。因当时时局混乱,和对二人均是最有利之局,既然有故人调停,合议很快达成,杨行烈幼女嫁钱镠六子,二人互结姻亲。便以虞山尚湖为界互不相犯。
杨,钱本欲将议定之约记录下来。席温自倒了一杯酒,劝二人道:竹简难约妄徒,院墙不防小人,两位都是当世豪杰,何必如此拘泥?反手将杯中甘澧倒入了身后尚湖,续道:便以此酒为界如何?二人欣然,拊手而散。
东山炒青
茶道在唐时流传已广,尤为官贵所好。但是在唐代的时候茶的制作工艺比较局限,就连当时被奉为经典,陆羽所著《茶经》亦十分片面。因为陆羽论茶都是以蒸茶的工艺论的,所以认为茶叶紫为上,笋为上。当时吴郡一带只有吴兴紫笋一本为贡茶。又有“浙西以湖州(顾渚紫笋)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4] 之说。
当时苏、杭一带的茶叶在唐代当时看来都是下品。
席温在泾州长安时,能吃到的茶叶也多为蒸制好的圆茶。但他听说刘禹锡任苏州时,对当地的炒青茶最为推崇,有“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5] ”之句。刘禹锡认为其香甘之味远胜当时蒸制的茶叶。但是因为炒茶不宜存放,运输,在长安时,席温是无福品尝的。
席温徙江南,便想亲自辨知陆刘二人之悖。于是在走到苏州天池山附近时,特意按照刘禹锡的描述尝试了一下炒茶,顿时觉得此香气可吓煞人。因此便询问附近何处有多雾的丘陵(最适宜茶叶生长),这便寻到了探入太湖中的东山,就此便留在此处不肯走了。
炒青这道工艺,虽然早已有之,但一直是小众玩物。直到明清时期才成为主流,此时的茶论便于唐时陆羽大有不同。而洞庭东山的炒青茶也被乾隆亲自赐名洞庭碧螺春,成为当时贡品,排名犹在西湖龙井之上,此是后话。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席世臣轶事典故
扫叶山房是明清之际常熟席氏所建刻书坊,是清代最著名的民间古籍出版机构之一,也是席氏用作坊刻图书的字号名。其创始年代,目前有不同观点。有创立于明季、清初、乾隆时期,创立人为席世臣等等众说。《扫叶山房》取校书如扫落叶之义。
扫叶山房的主人为苏州洞庭席氏,诸家对此基本没有异议。据康熙元年《席氏家谱》,雍正年间《常熟席氏族谱》以及道光年间《洞庭席氏支谱》等谱,知洞庭席氏的始祖为唐武卫将军席温,他在黄巢起义时因避乱而安定郡迁居苏州洞庭东山,世称洞庭席氏。洞庭席氏子孙繁衍,支系众多。
扫叶山房经营时间比较长,1954年歇业。1955年停业。历时近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