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国家,本同一理。国为大家,家乃小国。国有国史,家亦有谱。国之史者,记一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大要,举治国理政、安邦兴业之肯綮,载世变沧桑、盛衰治乱之殷鉴也,以存史资治,垂鉴百世,鸿业永固。家谱者,绘家族起源发轫、流散聚合之轨迹,思绵绵瓜瓞、荣枯消长之大观,抒同根共祖、血脉浓郁之情谊也,以昭穆常明,伦理不泯,家族昌隆。故国史族谱同出一源,并行不悖,且相与表里,宏微共济,优势互补。是故治国安邦,国史之撰尤为倚重,而族谱之修未敢偏废矣。果如是,一谱在手,则可溯源头,观流变,明世系,序长幼,知远近,辨亲疏,以端举止,以施礼仪,敦亲睦族,和合万家。是故家族和则郡县治,则国家安矣。
有感于斯,吾侪常怀孙氏家族无谱之憾,频生编修族谱之念。此思恰与吾族中众长者不谋而合。于是倡者振臂一呼,而瞬时应者云集,遂组建机构,谋划运筹,启动工程迅即发轫。爰稽考典籍,多方探求,悉心采录,详加纂辑,历时三载,始成族谱之雏形。复上下求索,清荒理秽,疏源浚流,去伪存真,取精去粗,拾遗补阙,经年不辍,方使玉璞日臻,终成今日正果。
把卷展读,我太贤孙氏源流清晰,脉络昭然。吾太贤孙氏先祖,当为楚国名相孙叔敖之后,始居湖北武昌,约于明朝初期,自武昌徙山西大槐树下集结待迁。后随迁徙移民至陕,终定居于蒲城孙镇。定居蒲城始为兄弟七人,其中一、三、五子世居蒲城,二、四、六、七四兄弟分迁他处,分别移居于白水、澄城、铜川金锁仓窑村及黄陵太贤等地。如今我黄陵太贤孙氏乃外迁四兄弟之一,然行次难以稽考。吾高祖名讳元亨,寄迹太贤后,建舍筑室,垦殖奠基,荜路蓝缕,备历险夷,方有太贤土地平旷,阡陌纵横之村落。高祖生有二子,其秉承父训,奋发进取,勤动不辍,家道渐殷,相继成婚,分居异爨(cuan)。此后,次子移迹于仓村侯家庄,太贤孙氏遂分为大、二两老份。物换星移,春秋代序,支派益盛,生齿日繁,太贤大老份遂繁衍为一、二、三,以及前四和后四份子五个支脉;侯家庄二老份亦发展为一、二、三、四、五几个支脉,最终形成以太贤村为始居之地,以侯家庄为分居之所,散居于安子头、马塔、丁家塬、过村、阳沟、集贤、张湾等地,户逾三百、齿越千口的大户旺族。
追本溯源,抚今顾昔,吾高祖以一人之身,衍千人之面,由一涓之细流,汇今日蔚为之大观,使我孙氏家族生息百代而愈繁,绵延千载而益盛者,盖在其励精图治之奋强之心,奋发勇进之维系之力矣!故我族谱之修编,当深入发掘家族发展之精髓,注重探求家族壮大之真谛,发挥族谱存史、教化育人之功能。
基此立意,族谱深刻把握其存史主旨。谱中翔实记录了我孙氏自高祖以来,至今已历十八代次的发展轨迹,并经匡正错讹,厘清世次,方使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使血脉存史昭然若炬,固不可撼。如是,果能依图续谱,屡世不辍,则可使我孙氏脉缘万代,昭穆井然,世次不紊。嗣后,不论我孙氏后裔足履何处,亦可致四海之内存族亲,天涯之遥若比邻矣!
其次,族谱突出教化功能,彰显育人要义。族谱编修引经据典,史海钩沉,现世撷英,辑录了诸多方面的人物事迹,古之可追,今者堪效,读之令人肃然起敬。其陶冶性情,培育精神,优化人格,潜移默化之功能,沛然莫之能御矣!从兴修水利,消弭水患,居安思危,革故鼎新,安邦治国的天下循吏第一孙叔敖身上,我们看到其居官清廉,纤尘不染,虽身居要位,却苛已自律,自警自励的高大形象。其深谙力行的居官“三怨”之要诀,以及破解“三怨”的为官“三方”,足使今日吾族后代之为政者奉为圭臬,视若宝鉴,以澄影鉴行,身体力行,效法终生。族谱中所述族人先祖中的御史孙匡,及三代春秋所列族人,或恃才傲世,或忠勇可嘉,皆有值得后辈可效、可鉴之处。谱中还记叙了我族现当代四位裙钗,堪为女中豪杰、伟大母亲。她们虽身世平凡,亦未有叱咤风云之勇、征战沙场之序一
功,却侠骨柔肠,凡中寓奇,令人敬慕。正是这些普通的女性,以其宽阔胸襟、坚毅韧性,养育了孙氏族人,撑起孙氏家族之半边青天,其德可赞,其行堪效,其功当颂。此外,族谱还融古汇今,精选了中国古今二十四孝的感人故事。这些对于族人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失为上乘教材。古今二十四孝,虽时隔数千载,地跨千万里,但却因精神因子的高度契合,共同体现了孝老爱亲这一中国孝道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具有融古烁今,亘古不变的永恒要义,古之足谏,今者可追。族人当熟知之,力效之,躬行之,以传承优秀文化,育我孙氏后昆。如是,则定可使家风日善,族风益淳,世风愈佳矣!族谱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学说对知识分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出发,融古通今,对族人提出 “三十一”款新族训,囊括了修德养性、立身处世、治学求知、持家理政和干事创业等人生全程的律言规诫,其可谓喻世通言、处世箴言、金玉良言,族人汲之、行之,对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将大有裨益。特别值得击节赞赏的是,族谱中特别辑录了现当代族人中几件鲜为人知的轶闻悲事,冠以“警示录”之名,示以族人。其虽用语平实,但却笔触沉郁,情调冷峻,更有悲痛交加、血泪交流、酸楚沁骨